第一百八十四章 興國公王之仁來了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吳爭原本是想拖。

這婚姻之事嘛,自己不同意,還能有誰能逼迫?

听見強按牛喝水的,沒听過強逼人入洞房的。

就算入了洞房,咱不出力,也沒人奈何得了不是?

所以,吳爭就沒打算回吳莊知會他爹,就更不可能托媒人上門說親了。

之所以不去當面回絕錢肅樂,那是因為吳爭確實敬重錢肅樂。

不想讓他難堪。

可敬重與盲從不同,吳爭不可能象錢翹恭那樣在錢肅樂面前當一只乖乖兔。

可吳爭沒有預料到的是,一夜之間,紹興府哄傳開了。

臨安伯與右僉都御史錢家聯姻。

呃……這事鬧得滿城風雨,恐怕比吳爭光復杭州、嘉興兩府都路人皆知。

吳爭惱火地派人徹查謠言來源,可這種事哪查得清,當日與會之人不下三十人,又不是重大機密,就算查清還追究人罪過不成?

于是只能不了了之。

但吳爭相信,這事鐵定不是錢肅樂的主意。

錢肅樂雖然不待見自己,要與自己對著干,可這種齷齪之事,他做不出來。

性格使然,這老頭寧可與人決斗,也不屑使暗器。

果然,在這事鬧騰出來之後,錢肅樂就沒向吳爭主動提起過親事。

吳爭心中一松,讓這事不了了之,那是最好不過了。

你不提,正合我意。

……。

這次商議之後,群臣終于達成了統一意見。

于是,朱以海主動去監國職。

也奇怪了,在吳爭親事的謠言傳遍紹興府大街小巷之後。

朱媺娖突然答應了接受群臣的擁立,就任監國職。

但她也提出了一個要示,那就是最多只監國五年,五年期滿,朝廷另選皇室賢良之人繼任監國之位。

朱媺娖接任監國之後第一道令諭,就是授朱以海宗人令之職,令其尋覓天下幸存皇室成員,並保留了朱以海參知政事的權力。

對于這點吳爭並不反對,只要還是大明的旗幟,做為一個世襲王爵,吳爭都沒有權力去廢黜一個藩王,除非是造反自立。

她的第二道令諭,則是正式將杭州府、嘉興府納入朝廷治下,為顯朝廷恩義,免去二府一年賦稅。

這點讓吳爭非常惱火,這哪是免二府賦稅啊,直接就是從自己口袋里掏錢,慷他人之慨,長朝廷口碑啊。

不過吳爭也沒打算反對,畢竟長平公主剛剛掌權,總得給她立威的機會吧。

只是吳爭心里有怨言,這一刀真他X的有點狠,幸好自己之前在杭州對那些有瑕疵的富戶搜刮了一圈,否則這十萬大軍的開銷,真能將自己逼得走投無路。

讓人驚訝的是,長平公主對張國維、錢肅樂等擁立之臣皆有封賞,連張煌言、廖仲平等人都沒有錯漏,唯獨就沒有吳爭的份。

這讓所有人都跌碎了眼鏡,要知道,長平公主監國,吳爭可是首功,他是倡議人啊。

不僅如此,長平公主還以拱衛紹興府的名義,將方國安降軍中的一萬六千人劃入紹興府麾下,編成四個衛,分別囤于紹興府府治會稽、山陰、諸暨、嵊縣,各置四千戶,唯有會稽加上廖仲平部有五個千戶所,這些也就成了她的嫡系親軍,變相從吳爭手里搶奪了一部分兵權。

吳爭這是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咽,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當然,吳爭心中也是松了口氣,至少事情得到這樣和平解決,總比鬧翻要強得多。

雖然這個小朝廷的各部官員幾乎都維持了原狀,但吳爭相信,朱媺娖遠比朱以海要可靠的多。

因為朱媺娖心里干淨,她比朱以海……敢死。

就憑這一點,吳爭願意相信朱媺娖能以她的皇室身份,協調好各個利益群體,最大可能地為自己在江北作戰創造出有利條件,不至于擔心象朱以海這樣的來扯自己後腿。

好在最後,張國維、錢肅樂等人共同進言,說是杭州、嘉興二府已是抗清前沿,主帥需要有足夠的軍政大權,才能快速調動人力、物力,建議朝廷授于吳爭,在杭州、嘉興二府臨機專斷之權。

長平公主允了。

以吳爭臨安伯的身份,授吳爭權知杭州、嘉興二府巡撫之權。

也就是說,吳爭由此時起,名正言順地在杭州、嘉興有了軍政一把抓的權力。

但二府各主官須由朝廷委派,也就是說,吳爭對府級官員有統帥調度權,沒有任命權。

這一點,吳爭也認可了。

而這時,興國公王之仁帶著他的幾百親軍珊珊來遲。

所有人,包括吳爭在內,心里都明白王之仁是想來分一杯羹。

王之仁哪是珊珊來遲,他是沒想到這變局會結束得這麼快,連頭連尾三天時間,根本沒有空間讓他做出反應。

原本王之仁是想,你們鬧去吧,鬧得越大越好,可你們肯定打不起來。

為啥?

因為你們必須顧忌到北面清廷的威脅。

還要顧忌本國公麾下二萬多大軍。

只要有本國公在,你們必須得來听听我的意見。

所以,王之仁一直坐山觀虎斗,想來一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好戲。

可當聞听錢肅樂要將女兒嫁于吳爭這個消息時,王之仁才感覺不對。

這得從紹興府小朝廷的構成說起。

此前朝廷有三部分構成,一是從順天府至弘光朝,再到杭州潞王監國,最後至紹興府的原朝廷官員,這一部分官員資歷深厚,但也不招人待見,因為他們屢戰屢敗,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話語權,就象以張國維等人為代表的。

另外一部分是擁立朱以海的功臣,也就是在明亡之後,在浙東各地倡議揭竿而起、抗清復明的各地讀書人,這些人雖然沒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但極具號召力,就象錢肅樂、張煌言等人,他們在朝堂中最有話語權。

最後一部分,自然是武人了,這就象王之仁、方國安這樣的,手握重兵,走到哪也吃不了虧去。

不論誰來當這監國,那都得給他們三份薄面。

當然,他們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就要低很多,文壓武,明朝慣例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