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九十六章 該不該奉旨

作者︰八無和尚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按理說,龐賊藏身宮禁已有時日,歷經四朝,枝葉茂盛……他行謀逆之事,必定與宮外有所勾結,按王爺之前所說,想來龐賊與莫執念應該是狼狽為奸,可此時,陛下無虞,而龐賊卻事敗被殺,莫執念倒是成了最大的獲益者……想來,事有反常啊!」

「最讓臣不解的是,雖說衛國公受制于人,可冒襄、馬士英等,應該送來消息……故臣心里擔心,衛國公、冒襄、馬士英等應該在龐賊發動之前,已經被控制起來,至少是限制了自由……!」

說到這,李思忖道︰「更奇怪的是,龐賊事敗被殺,陛下應該還冒襄、馬士英等自由才是,可至今求得他們送來消息……!」

吳爭皺眉道︰「你的意思是……冒襄、馬士英等人依舊被囚禁著?」

「是……故,臣以為,這是次機會!」

陳名夏皺眉道︰「你是想為營救冒襄、馬士英等人,卻讓王爺以身冒險?」

李聞听,急忙向吳爭揖身一禮,「臣絕無此意!」

吳爭揮了下手,「無妨……你繼續說。」

見吳爭並無追究之意,陳名夏不再開口。

李繼續道︰「王爺從最近一次入京,怕已有半年之久,京中之人知天子而不知有吳王……朝堂如一池水,此消,必定彼漲,先有衛國公被軟禁,後有冒襄、馬士英等人被圈禁,如此,王爺對朝堂的影響力,正在被削弱……如果此次王爺奉旨入京,救出冒襄、馬士英等人,既可挽回被削弱的影響力,又可重新樹立王爺之威信,同時還可……!」

「還可搏取孤體恤部下之美名?」吳爭笑得有些古怪。

「……臣,確有此意!」

陳名夏沉聲道︰「你如何保證,只要王爺入京,便可輕易救出被圈禁的冒襄、馬士英等人?」

「很顯然,冒襄、馬士英等人被圈禁應該是有些時日了,臣判斷該是衛國公入京之時……而如此久了,朝廷卻沒有為這些人按上合適的罪名,其實就已經顯示出朝廷忌憚王爺之意,所以,只要王爺現身京師,那麼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那王爺的安危如何保證?」

「既然朝廷連冒襄、馬士英等人都不敢輕易動手,豈敢對王爺不利?」

陳名夏搖搖頭,「二者並無因果,朝廷忌憚王爺不假,故未敢對冒襄、馬士英等人動手,可王爺進京,這種忌憚就會消失!」

這話讓所有人都點點頭,確實,吳王只要一日不朝廷控制,那麼,朝廷因忌憚吳王實力,自然不敢輕易動吳王手下人,可吳王入京,便是人為刀殂的局勢,朝廷的忌憚就不復存在了,只要拿下吳王就行。

李卻微微一笑,他向陳名夏拱手道︰「敢問陳大人,朝廷為何忌憚吳王殿下?」

「自然是吳王手下有二十萬北伐軍精銳!」

「王爺入京,可會率這二十萬虎賁同往?」

「自然是不會……你的意思是?」陳名夏會過意來了。

李向吳爭一躬身,笑道︰「或許臣下面要講的話,會有冒犯王爺之處……請王爺恕罪!」

「但講無妨!」

「是。」李直起身來,正容道,「王爺為不世之天縱奇才,可王爺畢竟也是個凡人,朝廷忌憚的,不是王爺本身,而是王爺手中握有足以顛覆朝廷的實力……只要這股實力猶在,就算王爺只身入京,朝廷亦不敢動王爺一分一毫!」

「可朝廷若扣留王爺,挾為人質呢?」

李慢慢轉身,長揖至地,「臣……不敢說!」

吳爭哂然道︰「你都已經說明白了,就差一層窗戶紙了,倒說不敢說了?」

「王爺恕罪!」

「無罪!」

「謝王爺。」李回身,大聲道,「王爺早已立下世子……朝廷若無戰勝我二十萬北伐軍的把握,竟敢以王爺不利?!」

所有人都明白了,卻無人點頭認同。

這是,臣子計謀主上啊,此罪,便是莫須有了!

所有人的目光,從李臉上轉向吳爭。

吳爭心里惱怒,李這蠢貨還真敢說,簡直是不當人臣啊!

李意思,簡單來說就是,王爺您安心去吧,朝廷不敢拿您怎樣,就算真拿您怎樣了,您不是還有兒子在嗎,沒事,大不了子承父業,替您報仇就是了!

這種腔調,哪個為上者受得了?

簡直就是,臣不臣,君不君!

換個脾氣爆點的,說不定就直接下令,將這蠢貨拉出去了,就算不杖斃他,至少也得打他個三個月下不了床!

可話還得說回來,李確實是說得過了些,但還真怪不了他。

華夏五千年,有兩個朝代,確實允許這樣的言論存在。

宋朝講究刑不上士大夫,只要不謀反,再大的事都不至于送命,大不了下野去釣魚,這是言論自由的範疇。

而大明朝,臣子也敢這麼說,但不是言論自由的範疇,而是明太祖朱重八定下的規矩……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真事,數華夏五千年,有哪個朝代敢于將京城設在戰場第一線的?

將元朝打成蒙古,再將蒙古打成北蒙。

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皇帝被俘,按理說,朝廷該被要挾才對,可大明朝根本不在乎,立個新君繼續打。

遠的就不說了,近的,崇禎被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李自成本不想趕盡殺絕,在城外提了封王、犒軍等三個要求,就甘願退兵听調不听宣。

可崇禎愣是掛歪脖子樹也不願簽下城下之盟。

先不說事情的正確與否,就說這種血性,是明朝立國始,一脈相承的。

正如明中後期,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已經白熱化了,可面對北方戰事,雙方絕無一方,敢正大光明在朝堂上提出言和的,原因只有一個,誰提和談誰先死!

所以,朝臣敢于言戰,也敢于駁皇帝顏面,不以受廷杖為恥,反而為榮,時人皆傳一句話,沒挨過廷杖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朝廷重臣,這就象後世出國留學一樣,受廷杖成了鍍金手段。

有著「關中三李」美稱的李,此時也不免俗啊。

所以,在場之人,沒有人認為李說得不合適,而是都想听听、看看吳王的反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