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二 勸受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等到徹底冷卻下來,已是五天後的事。

待李繼隆率軍進城,整個光州城已成為一片焦炭,一點生機也沒有。

海邊更是壯觀,密密麻麻堆滿扶桑兵的尸體,一眼望不到頭。

海浪洶涌,尸體隨著海浪起伏,倒有一絲壯觀的感覺。

後來海邊伏尸的消息傳回中原,數十年間漁民都不敢到此打漁。

百姓听說魚來自高句麗,一律不要。

劉光義雖不贊成李繼隆的做派,但已成了既定事實,倒也沒說什麼,只是準備班師。

朝堂上的文官听說李繼隆如此殘忍嗜殺,紛紛上書彈劾。

柴宗訓內心里是贊同李繼隆做法的,為了殺光扶桑人,死一點高句麗人算得了什麼。

不過面子上嘛,還是得顧著點。

于是柴宗訓下旨嚴厲斥責李繼隆,此次援救高句麗雖屢立戰功,但殘殺百姓,功過相抵,仍為遼東經略副使。

轉了一圈廢這麼大力氣,什麼現狀都沒改變,趙普豈能答應?

于是他先設法在朝中散步流言,此次戰爭本該避免。

就因為李繼隆想立戰功,想升官,所以放任扶桑入侵高句麗。

甚至暗中勾結扶桑人,放其從遼東過境入侵契丹。

雖然因此朝廷收歸契丹,但李繼隆包藏禍心,罪大惡極,不誅其九族不足以平民憤。

這個時候柴宗訓才想起,當時高句麗曾派過兵部職方司郎中崔成煥前來求援。

但這個人進入遼東之後就人間蒸發,其中必有蹊蹺。

不過這種清算的事情,柴宗訓還來不及處理,因為王昭已帶著人來到汴梁。

周師的去而復返,讓王昭知道,若無周師庇護,高句麗亡國不過是片刻的事情。

于是他寫了封奏折,強烈要求柴宗訓收歸高句麗。

朝中眾臣听說此事,紛紛贊成,翰林院甚至已經在給柴宗訓歌功頌德了。

畢竟強如秦皇漢武唐宗,都未曾拿下高句麗,而皇上功過三皇,得兼五帝,澤被蒼生,所以高句麗才誠心來投。

但柴宗訓實在不想要︰「高句麗之國,地寡民窮,要來作甚?」

「皇上,」大學士呂端說到︰「《漢書》有雲,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均為漢土。」

「高句麗本為漢土,不過為蠻夷所佔,如今王氏蠻夷誠心來投,吾皇何不受納,以王道教化之?」

要是受納,將來高句麗不是可以名正言順的說孔子是他們的,端午是他們的,中秋也是他們的?

不行不行,萬不能讓這些卑劣者得逞。

柴宗訓只能想辦法推月兌︰「呂卿所言甚有道理,只是高句麗國土已遭扶桑損毀,若要修復,將虛耗許多錢糧。」

「倘有這筆錢,朕不如將靈渠拓寬,再在百越修上一條馳道,令百越百姓先富起來再說。」

這話似乎有些道理,可想而知的是高句麗目前千瘡百孔,國內有很多地方還很窮,哪有多余的錢去養高句麗。

呂端本是話不多的人,既然皇上不要,他也不再爭辯。

但慕容德豐卻有些不解︰「皇上,為何契丹肯納,卻不願納高句麗?」

怎麼比,高句麗比契丹還是要強一點的。

雖然契丹有私人關系,但皇上一向不將私人感情帶入國事。

此時王昭又跪倒殿外大呼︰「皇上若不肯受納高句麗,臣只有率高句麗臣民一死以明志。」

柴宗訓有話說不出,無法辯解,怒到︰「嘿,竟然威脅朕,愛死不死,朕不吃這一套。」

還是慕容德豐勸了一句︰「皇上既執意不肯受納高句麗,何不如蒲甘故事,立王昭為帝,派員前往扶持,助其重新立國。」

怎麼可能派員去幫這種有劣根性的民族。

柴宗訓皺眉到︰「慕容兄,你曾親眼所見朕之王師在高句麗境內受盡屈辱,似此等刁民,要來何用。」

原來是為這個,慕容德豐開解到︰「皇上,高句麗久居邊陲海外,百姓不識王道,刁蠻一些也屬正常。」

「臣敢作保,若義務教育普及高句麗,其民必遵王化,必守民責。」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