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倚天屠龍記 第五十五章︰明尊降世錄

作者︰游走危險邊緣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最近幾年以來,對于元廷的皇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來說,只覺得異常窩心。

自從前任丞相月兌月兌被貶,爾後又莫名身亡在雲南後,他治下大元朝的日子,就如同王小二過年一樣,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先是正在中原一帶和明教起事部隊作戰,掌管天下兵馬的大元帥汝陽王察罕‧帖木兒,也上了奏折表示自己要辭職不干了,不再為你們黃金家族效力了。

皇帝順水推舟一口應允,沒想到派去接替他的兩個人,卻一個比一個爛,張良弼還說可以算是中規中矩,但後面的李思齊怎麼回事?

就連向一群泥腿子發動進攻的勇氣都沒有嗎?簡直給我堂堂大元,橫掃天下的蒙古軍隊丟盡了臉面。

幸好那些泥腿子還算識相,老老實實的呆在自己的範圍內,也沒有大起干戈,這才讓皇帝感覺到一丟丟的心安。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更是一個讓蒙古人,不僅僅是皇帝,乃至其他的蒙古貴族,都感覺是最糟心的一年。

南方那些明教的泥腿子們,終于開始了北伐他們堂堂大元朝。

此時此刻,哪怕是草原上最愚昧的一個牧民,也都知道,他們蒙古人在中原,作福作威的好日子,已經不長了。

從夏天到冬天,不過是短短四五個月的時間而已,李思齊就被人趕的 雞飛狗跳,狼狽不堪。

別說是原來的河南前線了,就連李思齊的老巢陝西那邊,都讓明教那些泥腿子奪走了。

還沒等大都的皇帝和蒙古貴族們反應過來,明教的大部軍馬,就已經開至了離大都城不到百里的位置。

大都城一日三驚,皇帝追問時任中書左丞相的權臣哈麻,李思齊到哪里去了?

哈麻跪倒在地,痛哭淋涕,告訴皇帝,李思齊他不當人子,眼見形勢不妙,已經投降了明教大軍雲雲。

「呵呵!真的是好極了。」皇帝听聞後,卻並沒有太多的惱怒,反而自嘲般輕笑道,「不愧是朕親自己挑選出來的,軍馬大統帥。」

「這份見風使舵的本領,就遠遠超過他人。罷了,卿家也回府準備一下吧。」

「我們蒙古人遵從長生天的意志,從草原南下,據有天下也近百年,是時候返回草原了。」

皇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雖然昏庸,卻並不愚鈍,否則即位之初,也不能扳倒權臣伯顏親政,並且重用月兌月兌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朝政,史稱「至正新政」。

只是和歷史上的所有的前輩天子一樣,眼見自己的辛勤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就變得逐漸怠政,只知道沉湎享樂。

此時眼見天下形勢已經無可更改,明教軍馬都快要踏馬大都城,早年的睿智暫時回復,頃刻間就已經下定了決心。

中原這個大副本,反正咱們蒙古人已經玩膩了,不玩了,以後就隨便你們明教的泥腿子們折騰去吧。

我們蒙古人,要退回到初始城去了,有本事你們來推塔口牙!歡迎來搞……

逃跑小能手「元順帝」,一夜之間就從大都消失了。

所以等到朱元璋听打探消息的探馬,回報說元帝已經棄大都城而逃的消息時,還有些無法置信。

倒是被小昭派到朱元璋身旁的劉伯溫,撫須而笑,對此似乎沒有絲毫的意外道,「蒙古人以異族之身,僥幸入主天下將近百年。」

「只怕歷朝皇帝,無時無刻都在擔心,被漢人驅逐的情況。是以肯定早有遺訓,一旦事不可為,就立馬返回草原,也不失為一條退路。」

朱元璋聞言若有思索,呵呵冷笑道,「只怕他們還以為,我明教也會像歷代一樣,在他們退到了草原後,就拿他們沒轍哩。」

「可惜我們教主乃明尊降世,雄心之壯,並不遜色于他們的成吉思汗分毫。」

他點到為止,隨即貌似不經意般詢問劉伯溫道,「下了大都城後,蒙古人自此必定喪膽,諸多地方都可以一檄而定,我教也可自稱奄有天下了。」

「此後的重心,必定轉向新朝朝政。伯溫兄深受教主器重,未知日後高居何職?」

劉伯溫指著朱元璋哈哈大笑,揶揄道,「要說教中最受教主器重的人是誰?還能有超過國瑞老弟你的嗎?」

「你是第一個受封國公爵位的,又是實封掌管兵馬的第一位副教主,哪怕是教主的師弟張無忌,一眾左右使者,法王,散人也都沒有這等的殊榮。」

「現在你倒來取笑劉某人?」

朱元璋靜靜的望著劉伯溫,雙眸含笑,並不應答。

劉伯溫笑了好一會兒,才正色道,「教主並不以劉某來遲,知我性情剛毅,許以御史中丞,糾察天下百官。」

朱元璋心中一驚,他知道眼前這個文縐縐的老頭子,既心細如發,又疾惡如仇,偏偏才學出眾,很得教主的信任。

教主讓劉伯溫糾察朝廷百官,真可謂是知人善用,只是日後這新朝的大小官員,怕是都要夾著尾巴做人了。

就連他朱元璋,從此以後,也要小心行事,否則一旦被人告發,哪怕最後不了了之,毫發無損,並未受到懲罰,也會顏面大損。

次日朱元璋率領軍隊,兵臨大都城下。

皇帝雖然走了,卻下詔以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留守大都城,拜慶童中書左丞相輔助。

兩人在皇帝北逃的情況下,拒不投降,依然準備領著大都城的守軍抗衡天兵。

結果明教教主小昭從天而降,在攻守雙方,高達數十萬士兵的眾目睽睽之下,舉起小拳頭,一拳擊碎齊化門的巨大城門。

後《明史‧太祖本紀》記載,「太祖天降大都,拳碎齊化門,時人皆謂其明尊降世,身具無上神威。」

這等恍若仙佛降世的驚人戰斗力,瞬間就點燃了明教一方所有人的激情,讓他們信心百倍的同時,亦瓦解了蒙古人守軍的最後一點斗志。

帖木兒‧不花和慶童自殺殉國,其他守軍放棄抵抗,任由明教軍隊進入大都城。

雖然元帝逃遁草原,依然在世,然而元朝,已不再是中原正統,而是被改稱為北元。

明教軍隊進入大都城,小昭率領麾下文武,向天下宣告成立大明朝,替代蒙古人,成為中原大地,新一任的管理員。

明朝驅逐蒙古人的元朝而立,卻並沒有停下進軍的前進步伐。

此後數年間,無論雲南,西域,東北各處以前朝代,都沒有染指的偏僻邊緣地方,逐一平定。

爾後太祖以明教教主之令,許諾邊境田畝,可為教眾私有,遷徙無數明教教眾,填充邊塞。

這些明教教眾的步伐,在開國伊始,就從不停止,帶著身後的軍隊,東征西討,幾乎走遍了五大洲四大洋。

明朝武功之強,疆域之廣,更勝過前朝的蒙古帝國。

同時國內一邊興教育,一邊倡武學,文武並舉,為帝國的繁榮昌盛,日益強大,培養了無數文武雙全的人才。

十年之後,太祖召集一眾開國功勛,文武百官,在天壇恭送明尊白日飛升。

當時紫氣東來三萬里,仙音縹緲清晰可聞,異香充塞整個虛空,天際憑空裂開一道船形的空間裂縫,隱約可見縫隙後頭,天宮重重,仙人飛行的景象。

從教主小昭身上,分化出一道七彩光芒奪目的人影,容貌和小昭相差無幾,甫一出現,就攜帶著無窮的威能。

神威如海,壓著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跪拜在地。

明尊神魂在眾人的注目下,飛升天外,卻留下遺蛻一具,能言會說,其日常起居,宛若活人,毫無二致。

更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這具遺蛻,無論過去了多少年,容貌依然宛若少女,絲毫不變。

而且和明尊在世的時候一樣,身具無上神通。

明教上下,和朝廷百官,在經過三天三夜的無止休爭論後,不得不按照明尊飛升前的遺詔,依然尊「她」為皇帝兼教主。

一些先前以為明尊會帶著肉身,一並飛升光明王國的副教主們,在年復一年中,望著坐在金鑾殿上,那張稚氣的臉龐,懷著不甘心的情緒,在絕望中死去。

只有一個混不吝的家伙,在臨死前大呼小叫,喊什麼「堂堂明尊,仙佛降世,亦能欺人乎?」

引發了無數人的遐想。

正因為有這樣的傳奇事跡,後世的文人也不知道究竟寫了多少,以明太祖「韓小昭」為主角的話本和小說。

雖然他們一邊痛罵太祖牝雞司晨,狠狠地踩在男子漢大丈夫的頭頂,一邊卻又不亦樂乎地寫著太祖事跡的小說,然後開心的數著到手的小錢錢。

這些作品良莠不一,其中以《明尊降世錄》最為出名。

這本書稱太祖為明尊降世,將明教麾下的將領和謀士,還有元廷一方的蒙古人,以及初期和明朝國教明教作對的中原武林,諸多敵人,統統都安排了一個個或是星宿下凡,或是妖魔鬼怪現世。

以神魔小說的寫法,把明初的歷史,魔改的簡直連「諸天穿梭者」重新降臨,都完全認不出來,自己「偉大而光輝」的經歷。

後來被列為天下五大奇書當中,更被譽為開神魔小說之濫觴。

當然,明尊名義上的遺蛻,真實的小昭,是不會理睬這些小事的。

她百年不變,坐鎮在自己的乾清宮小宮殿中,任由外頭的文武百官,管理天下,時不時的殺一批變質的官員,提醒他們自己的存在。

歲月悠悠,白雲蒼狗。

明帝國依然和開國時一樣,太祖君臨天下,似乎永遠不會改變。

旁人卻永遠不會知道,這位一直存在的太祖,時而會想起,天尊听到自己的祈禱而降世,拯救了自己,亦拯救了整個中原大地的那一刻,口中吟唱的詩句。

「西望昆侖有故人,十四載來無音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