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平定永昌郡

作者︰浙東匹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就算是三萬頭豬抱頭鼠竄,都不是一天時間抓得完的。

所以,盡管李素和關羽靠著竄天猴和火油瓶,就取得了以一萬士兵對戰三萬敵軍加兩百頭戰象、己方僅戰死數百人就殲滅敵軍的「史詩大捷」,但這場戰斗的掃尾工作,依然持續了整整數日。

直到決戰日傍晚,日薄西山,漢軍先鋒已經趁亂沖到楪榆縣城下,而且裹挾著敗兵、靠著三大蠻王的首級號令順勢入城,但城外跑得漫山遍野的哀牢夷逃兵,依然是抓不勝抓。

漢軍從將領到士兵都已經是極度疲乏,此刻也只能是抓大放小。

連慶功都沒來得及慶,只是給每個士卒先發了好幾斤肉食,敞開了大饗三軍,但不許喝酒,要求保持警惕輪番休息。畢竟他們是駐扎在敵人的老巢縣城里,隨時還可能有小規模的反抗。

不能喝酒讓不少士兵頗為不滿,但看在肉管夠的份上,還是緩解了沖突的情緒。

今天至少直接戰死了超過五十頭戰象,火頭軍和縣城里抓來的屠戶一起動手打掃戰場,至少割下了三十萬漢斤還能吃的好肉,所以足夠給每個勝利方士兵分三十漢斤,足夠三五天的犒賞了。

大象肉不太好吃,縴維非常粗糲,但又談不上嚼勁和彈牙,全靠量大管飽取勝。唯有鼻子的肌肉非常有嚼勁彈牙,軍中廚子專門割了幾條干淨的鼻子處理好了,特供給李素和關羽等將領享用。

在縣城里休息了一夜,恢復精力之後,漢軍才開始籠絡殘敗部族的工作。畢竟哀牢夷總人口有七十多萬呢,這次涉案的各部加起來也有五十萬人,真正有野心想當土皇帝的也就那麼一小撮野心家,其他還是可以感化的。

考慮到楪榆縣只是祝融氏族的根據地,而被殺的木鹿大王、烏戈大王只是客軍作戰,所以眼下立刻能收服的也就只是祝融氏族,其他兩部至少還得花上十幾天時間、帶著首級和戰俘去威懾、傳檄而定。

祝融氏族部眾畢竟是親眼看到了昨天的一邊倒史詩大捷,還目睹耳聞了漢軍的燃燒瓶和竄天猴弩箭等等神器,士氣當然是非常渙散。李素僅僅花了一天時間籠絡,就讓這個二十多萬人的部落選擇了直接臣服。

部落方面還請求李素作為朝廷代表,幫他們選出族長,李素說誰能接任帶來洞主的族長之位就是誰。

李素當然不會客氣,故意甄別了一下祝融氏族里那些旁支遠親此前的態度,挑選了個跟帶來洞主一脈不太對付、而且血緣關系堪堪出了五服的,立為新的酋長,並且表示授予他楪榆縣令的職務。

而同時,李素對于戰犯的核心死硬家屬也不會客氣,該清算的清算,免得跟李素和關羽已經結下仇怨不死不休的嫡系將來想翻盤。

反正大家族肯定利益關系盤根錯節,總能找到跟當權者不對付的反面派的。

李素可沒工夫考慮祝融夫人究竟是誰生的、會不會被蝴蝶效應波及變成貧賤的奴婢甚至根本沒法出生的問題。

畢竟李素要以邊地的長治久安和數十萬百姓的心悅誠服、漢化進度為重。而不是什麼名將名女收集癖,他的英雄史觀也比較淡泊。

再說了,祝融夫人之所以成為祝融夫人,那也是後天培養的結果,宗族里隨便哪個天姿性情不錯的小姑娘,給了那個資源培養說不定有成長為祝融夫人的素質。

總之就是大業為重,懷柔效率為重,這種蠻夷女子跟他個人絕對沒有關系。(其實都不想寫這一段的,因為我大綱里就沒這號人物,實在是評論區有人老是提,澄清一下)

這一點上,在李素看來,羅本寫的諸葛亮七擒孟獲,雖然本來就是捏造的。但單純就捏造水平而言,對南蠻的懷柔斡旋戲碼,絕對是羅本全書中最差最不靠譜的。

李素只能批判選擇性地接收,絕對不能有「迷信招降歷史名人,忽視非歷史名人」的固有偏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三國演義》的原文在處理「阿會喃董荼那因為被諸葛亮感化、抓了孟獲獻給諸葛亮,但諸葛亮為了讓孟獲心服口服把他放回去,導致孟獲一回家就殺了阿會喃董荼那」這個劇情時,簡直是把諸葛亮寫成了弱智。

有這麼招降納叛的麼?願意歸附的不籠絡,非要去籠絡死硬的、反而還害死內應?這簡直比賣曹無傷都……項羽都干不出來的事情卻讓諸葛亮干,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94版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上,估計都是覺得原著這段太弱智了,所以改編成「孟獲被擒時不知道是阿會喃董荼那出賣他」,也就避免了交代阿會喃董荼那是否有被孟獲殺害的情節,算是保住了諸葛亮的智商形象。

估計是羅本覺得那些蠻夷本來就是編造出來的名字符號,也不用當人看,直接用完就便當的NPC。

所以,演義的懷柔策略部分,看看也就罷了。

李素自己上輩子學外交出身的,他對于如何扶持傀儡培植親漢勢力,有自己的考量,而且是專業的。至少在這個點上,他比羅本正規多了。同樣的機遇撞到他手上,早就把死硬派殺了扶持反對派。

在如此思路清晰不迷信原著的指導精神下,對楪榆縣周邊的安撫整頓工作進展非常順利。

從此祝融氏族就接受了「族中子弟挑出才俊之人、上報太守和庲降都督,由太守和都督決定接任縣令的人選」的長遠條件,實現了對該地圖由「自行世襲」向「地方推舉候選人,上級決定誰當官」的統治模式轉變。

而且這也意味著祝融氏族甘願把自己的勢力範圍限縮在這一個縣的範圍內,只佔據洱海盆地自己種地。把原本延伸到外面的那部分勢力都放棄了,乖乖交給永昌太守任命的其他縣官管轄。

祝融氏族這個樣板工程整頓好之後,李素派去比蘇縣和嶲唐縣招降的隊伍也取得了成果,因為族長被殺、主力受到重創,這些部族紛紛被李素扶持起跟原族長血緣關系比較遠、有點過節的旁支,重新整頓統治模式,也都切換到「家族出候選人,朝廷決定誰接班」的模式,一個個被限制在了縣長的地位上。

最後的博南縣朵思大王,一開始就沒跟著另外三個蠻王一起干,而是選擇了躲起來觀望。見三大主力蠻王都接受了改編,他也只好乖乖兵不血刃接受改編,也放棄了「自己決定將來哪個兒子能接班」的權力,顯示對朝廷的尊重。

在李素看來,這就是漢武帝「推恩令」的弱化翻版,不用幾代人就可以把哀牢夷名義上「改土歸流」了。

……

除了改制各部的政治收獲之外,蒼山洱海戰役的直接軍事收獲也非常大,雖然消耗了大量昂貴的火藥和火油兵器,軍費開支成本數千萬錢,但繳獲也非常值錢——

沒有看錯,就是那麼一天的戰斗,軍費開支就達到了數千萬。因為如今制造一個火油罐,得從北地郡出產火油,通過蜀道運進來賣、一直轉運到南中,一個罐子就價值好幾百錢,丟上十幾個罐子就是一匹寬幅蜀錦了,而那天的交戰,花費的火油罐總數接近了一萬個。

竄天猴弩箭雖然比火油罐便宜,但算上箭矢的成本,一套也兩百多錢。

再算上海量的普通弩箭,李素一場戰役打出去的全部彈藥錢,就是三千多萬的開支,還沒算成品運費。幸好是一場就速戰速決結束戰斗,否則曠日持久拖下去,軍需消耗還真吃不起。

花了這麼多錢,繳獲方面主要是得到了兩千副基本完整還能使用的藤甲,以及戰後捕獲了一百多頭強壯戰象,另外就是大量的毒箭。

至于蠻兵的刀槍和皮甲,價值就差一些。

長槍大多粗制濫造,而且哀牢夷的槍更近似于「長矛標槍」兩用型,尖銳倒是非常尖銳鋒利,但耐久度極低,稍微刺幾下就折了。

藤甲兵用的刀,也是月兌胎于漢刀、但還未定型成緬刀,比漢刀刺殺效果更好,刀身修長尖銳,兼具刀劍的優勢,但同樣耐久度很差,容易折斷,只能作為消耗品使用——這跟哀牢夷的練兵思路也有關系,他們的士兵也都是當消耗品用的,拿著刀只要殺了一兩個就夠本了,根本不考慮耐久度。

這些兵器收繳了之後作為消耗品臨時補充一下還是可以的。

所以總的來說,最大的收獲就是那些平息驚懼後重新控制下來的戰象了。

象奴不夠,就問祝融氏族直接要求交人,很快湊了五百名象奴,駕馭伺候這些大象,而且李素都是留了備胎的,不會讓任何一批象奴絕對控制大象,以免鬧出亂子來。

另外,物資的繳獲也不光光是戰場上的那點軍事物資,還包括戰後接管各個戰敗部族的府庫——打輸了仗給點戰爭賠款總是應該的吧?哪怕李素愛民,不搜刮府庫里的糧食布料等民用物資,但純軍需物資肯定是要大量搜刮的。

按《三國志》,諸葛亮南征好歹還帶回了大量金銀、朱砂、生漆、獸皮呢。

李素打開三大戰敗部族的倉庫,發現光是獸皮就累計有二十多萬張,這囤積量幾乎是每個部民都能分到三分之一張獸皮了,也不知道這些蠻王平時對百姓的搜刮有多重。

李素為了籠絡人心,把佔大多數的、累計十幾萬張的狐鹿獐和野豬羊的皮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留給扶持上台的反對派,另外一部分發散給百姓。

李素只取走了四五萬張大型硬質皮革,以牛馬和熊為主,還有犀皮、象皮各兩三千張,鱷魚皮足足四五千,甚至連虎都有好幾百,估計是孟加拉種——

這些當然都是蠻夷早就殺了的,不是李素的人殺的,李素內心還是想保護犀牛的,而猛虎也僅限于威脅人類的情況下允許百姓反擊,鱷魚倒是不怕殺完,隨便殺就好。而且他也不得不承認,漢末野生動物確實是多,尤其是哀牢熱帶叢林里。

把這些珍貴的硬皮全部搜刮了之後,李素還正式下令了限制獵殺犀牛的規模,並且免去了哀牢夷將來貢品中的犀皮和犀角這兩項。另外,也讓他們別捕殺貊獸了,宣傳貊獸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凶惡,不會對人產生威脅。這次他也在木鹿大王的府庫里看到了總共十幾張黑白相間貊獸皮,全部收繳要求以後不要再殺。

除了皮革,三大部族的府庫還累計搜剿出幾萬升生漆、幾千升灌裝密封好了的箭矢淬毒樹汁、黃金數百斤、白銀數千斤,加上五六千匹作為馱畜的牛馬,一起運走。

至于朱砂和礦石那些粗重之物,因為分量太多,李素都懶得統計了。他甚至打算將來直接在不韋縣或者滇池縣設置煉鐵作坊,直接把南中的鐵礦石和無煙煤煉成成品再通過牛欄江-金沙江北運,這樣也好省掉至少七八成的運力消耗。

這都搜刮都屬于對抵抗者的正當懲罰。

做完這一切,李素帶著一百頭戰象開道,當做儀仗顯示漢軍的天威、也威懾蠻夷不要在起異心,然後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進了永昌郡的郡治不韋縣。

新任永昌郡守李既和不韋縣令囊習、縣丞呂凱恭恭敬敬帶著人出城迎接,歡迎王師入城、永昌重歸朝廷治下。

「都督討平哀牢四部,使永昌漢夷百萬重歸朝廷,真乃造福一方。永昌軍民自靈帝初年道路阻隔以來,已歷近二十年,重得太平皆都督之賜也。」李既口稱盛德,給李素把盞敬酒。

「听聞都督與關將軍以天兵神跡以寡敵眾大破戰象數百、藤甲兵萬人,軍勢之盛,實乃空前未聞。」其余縣令、長史諸多官員也跟著吹捧。

李素勉強應付這些虛禮,一直熬到進了城,到太守府里下榻,才松了口氣放下架子︰「我住不了多久,就交代幾個事兒,後面半年就要看你們自行安排了,今年再過冬的時候,我才會再來督導驗收——這地方實在太炎熱了,才三月份我就受不住了。」

李氏祖孫三代也有些尷尬,拿出薤葉芸香(一種金銀花)和枸醬的涼茶、甜湯請李素消暑,一邊表示都督有什麼種田安排盡管吩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