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胸甲騎兵

作者︰浙東匹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關羽在諸葛瑾的引領下,走馬觀花又游覽了幾十里地,來到郫縣西北的都安縣城外,總算是看到了李素鼓搗的那批最大的水車工程。

都安縣便是後世的都江堰市,自然也是都江堰這座水利工程的所在地。

李素這個侯爵封地在郫縣,但誰讓他勢力大呢,既是劉備的頭號親信,又是蜀郡太守,所以他大模大樣來都江堰下口的黃金地段買地皮搞試驗田,也絲毫沒人敢阻撓。出了都安縣城的城門,野外的地皮隨便搞。

只要李素掏錢,當地人都乖乖把地賣給他了。再說,劉焉死前殺了一大批「劉備的內應」,成都周邊就沒剩什麼大世族,大片大片都是待分配的無主之地,或者直接低價處理給自耕農。

以水車為動力的設施,需要的是最穩定、最湍急的水流。所以李素在飛沙堰、寶瓶口以下不遠,等水頭稍稍穩定,就造了很多大水車,都是去年臘月到現在的半年內,諸葛瑾督工監造的。

成本其實也不高,用錢多的主要是工具工料損耗,至于木頭和人工反而好說。

人工暫時低價征發徭役,給百姓一口吃的,就有人來干活。益州因為不需要糧食外運上繳朝廷,官倉里存糧還是挺多的,只要別連年戰亂,可以吃上好多年。

木料更容易解決——過了都江堰,再往岷江上游去,兩岸就是青城山了,青城山上砍不完的大樹,就是費斧子鋸子。

未來李素可是打算在成都平原周遭一圈的山上,包括西北的青城山、西南的峨眉山、東邊的龍泉山……統統搞茶樹、花椒樹、桑樹和果樹的產業基地,給成都平原的剩余勞動力找出路,所以大樹盡管砍來用就是。

秦隴與蜀地自古就是大木巨樹的主要產地,秦隴大木一直到唐末五代才漸漸枯竭,蜀地大木則是一直開采到明清。

「真是大興土木,多虧蜀郡富庶號稱天府,大戰之後又清理了一批富戶,不然還真沒那麼多民力可用。」關羽看著那一排排最大號的水車,嘆息地搖搖頭。

諸葛瑾領著他走進一座最大的水車,關羽就看到里面有一個巨大而巧妙的機構,通過一些輪軸、連桿,把水車輪的圓周運動,轉化成高低往復的運動。

中間還有齒鏈傳動的的結構來實現加速減力、減速加力,最終驅動一個極其沉重、遠非人力可以扛動的圓滑錘頭砸擊鐵砧。鐵砧上還放著一塊紅熱的鐵板鍛件,不過看樣子目前還在試驗期,並不是真的批量鍛造東西。

這一系列結構說起來有些抽象,但其實只要打個比方,現代人就很容易听懂——蒸汽機的傳動機構,其實就是把氣缸的往復運動,通過飛輪轉化為圓周運動輸出功率。而水力鍛錘,就是反過來,把水力推動的水車輪轉動,轉化為連桿另一端的往復運動。

所以,哪怕李素前世是文科生,但好歹看過那麼多視頻,也見過蒸汽機的基本原理。雖然造不出蒸汽機,模仿一下傳動機械結構還是容易的,說出思路讓工匠們鼓搗試了幾個月就搞定了。

只不過,區區一個「飛輪-連桿」的往復變圓周、圓周變往復,在關羽這種人看來,第一眼絕對是視覺沖擊力爆棚。

「驚呆了吧?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比將軍還驚訝。其實就算是現在,見得多了,只要盯著看,看久了還是會感慨伯雅兄的奇巧妙想。」諸葛瑾在旁邊用胳膊肘捅了捅,還說了些感嘆安慰的話,才把關羽拉回現實。

關羽回過神,指了指那個錘子下面的一塊燒紅後鍛的弧形薄鐵板,問道︰「那是在鍛什麼東西?難道是甲冑?這省事倒是省事了,恐怕穿上後人連動彈都動彈不得吧。無論玄甲札甲,甲片大小或一兩寸,或三四寸,這塊鐵片,怕是兩尺長都不止。」

鐵甲的鍛造當然是以冷鍛為更優,熱鍛強度和應力都不如冷端。比如宋朝時候,西夏人著名的青唐瘊子甲,就是一錘一錘一片一片冷鍛出來的,號稱強弩五十步內都射不透。要說產地吧,倒是跟如今的益州相去不遠——後世的「青唐羌」,就是此前劉焉征募「青羌兵」和「叟兵」的蠻夷地區。

但冷鍛需要更好的鋼材胚料,漢末優質鋼材不足,生鐵熟鐵直接冷鍛就砸裂砸碎了,所以李素規劃的時候,最初沒有考慮,寧可先把鐵料燒紅再鍛。

將來能不能搞水力冷鍛,還得看技術的積累與磨合。因為冷鍛對錘子的結構和發力要求也更高,最好是跟液壓機一樣壓力大、錘頭慢慢下壓,而不是靠沖擊力猛沖,猛沖是會砸斷的。李素估計他目前的技術,搞出來的錘子最多也就二三十噸的鍛力,未來最大也不可能超過五十噸,充其量就是西方文藝復興之後、大航海時代的工業水平了。

錘子大了,還有個麻煩就是不適合鍛數量眾多的小件,只能是粗放型地直接鍛大件,減少加工次數,這才有了關羽看到的那個奇怪的弧形大塊鐵甲。

諸葛瑾在旁解說︰「伯雅兄說了,這叫胸板甲,簡稱胸甲,給步卒穿的話,還是有些累贅,行動不便,但是給只在馬背上沖鋒作戰的重騎兵使用,防護效果卻是很好。

這水錘鍛力強大,鍛出的鐵甲極為致密堅實。鐵片厚可兩分,蹶張弩抵近到二十步都射不透,除非是床子弩才行,那也得五十步內。」

諸葛瑾展示的這種整塊胸甲片,其實就是李素設想的、模仿後世17、18世紀西方胸甲騎兵的甲。

李素一開始其實設想過用水力鍛錘鍛造16世紀的全身板甲,也就是文藝復興末期完全體的那種米蘭全身甲。但後來發現太復雜了,大鍛錘搞細微末節的小片甲板根本沒有效率提升,而且造型和工藝也不行,沒有工匠會造板甲那種靈活的關節。

所以,他才退求其次搞胸甲。別看歷史上整塊胸甲的出現時間比米蘭全身板甲晚了一兩個世紀,但其工藝難度反而是極大降低了的,非常便于量產。

胸甲的崛起,是因為黑火藥火繩槍的普及,傳統全身板甲即使做到30公斤重量、兩三毫米鐵皮厚度,也扛不住火槍彈,再加厚就走不動路了。

所以西歐諸侯就放棄全面防護,改成只給重騎兵護住胸月復,但厚度加到五毫米,可以防住同時期的手槍彈。就胸口這麼一塊鋼板,便有接近15公斤的重量。

李素現在不需要面對手槍,只要防住蹶張弩和腰引弩,可以再輕薄一點,一片胸甲大約40漢斤(10公斤)

「原來是這麼用的。可有已經鍛好冷了的,容我試試。」關羽听得興致盎然,立刻要求拿一塊冷卻了的穿穿看。

諸葛瑾在旁邊給他找了塊試作品,關羽穿上後覺得很不舒服,不過既然說是騎兵用的,他決定上馬再充分測試一下,這次覺得倒是好了點。

諸葛瑾連忙解釋︰「這塊畢竟尺寸不適合將軍,臨時綁扎也不好,未來是要分幾批大小尺寸,肩膀用皮帶捆扎,或者直接瓖嵌在皮甲外面,等于是放大了數倍的護心鏡,那樣就舒服些了。」

關羽下馬搖搖頭︰「那也只能持槍沖鋒的騎兵能用,想要馬上彎弓射箭的絕對會礙手礙腳。」

關羽雖然不怎麼會騎射,但他懂還是很懂行的。

「所以不會給烏桓突騎用的,就是給近戰重騎專用。」諸葛瑾笑著解釋,「伯雅兄當初想到這個法子時,就說把我軍重騎的鐵甲都騰出來,武將依然穿玄甲,重騎兵穿鐵胸甲,把目前重騎兵用的鐵札甲讓給高順,未來擴建陷陣營。

札甲的造價伯雅兄說他也沒辦法大幅度降低,幸好我軍入川之前就有一兩千鐵札甲,後來十常侍之亂時,伯雅兄帶吳中郎他們離京,又從京師武庫得到兩千鐵甲。听說將軍這次討董歸來,也繳獲了一批胡軫與呂布軍精銳的甲冑,還有華雄的重騎的裝備。

伯雅兄就估計,未來我軍可以擴充的陷陣營上限,大約就在四五千人。蜀中錢糧、民力、鋼鐵都要用在刀刃上,未來那些靡費眾多而產出低效的東西可能就不會生產了。以八百人為一營,目前只有一個營,再擴四個,總計就是四千人。主公希望將軍與高順兩年內練成。」

別小看這幾千人的陷陣營,似乎裝備一下子就湊齊了,這可是劉備軍屢次搜刮、累計得到了相當于雒陽武庫四成的鐵甲儲備,才有這樣的本錢。

如今除了董卓以外,關東諸侯都沒這個本錢,袁術集結全軍的武庫儲備,也只能湊出三千多副能裝備陷陣營的鐵甲。袁紹更是得好好種田,慢慢生產追趕。

騎兵部隊把目前的一兩千副札甲全部換下來後,這兩年再鍛造五千副胸甲板,附加到傳統皮甲外面,就可以把劉備帶入川的五千嫡系幽州重騎全部換裝。反正騎兵坐在馬背上作戰,有馬匹的遮擋,很多部位本來就不容易受傷。

如果水力鍛錘產能還有過剩,用來鍛造全鋼制兵器、節約人力也不錯。比如擴建陷陣營所需的斬馬劍,傳統用百煉法反復人力鍛打就極為耗費鐵匠人工,有了水力機械鍛打,成本一下子就能降低很多,武將用的百煉兵器也可以定制。

——

PS︰因為有密集的種田情節,這周三更兩天,加快點進度。滿足其他加更條件的再另算額外加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