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15章 降維打擊

作者︰浙東匹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打贏剛剛繼承父業還不滿周年的公孫康並不難,大漢的武力跟公孫康相比,那至少是數十倍的差距。

當然,實際上考慮到跨海作戰的運力、後勤問題的制約,大漢能投入到三韓戰場的兵力,肯定連大漢全局戰力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劉備在統一大漢後,經過最初兩年半的休整和穩定,軍隊需求已經大減,暫時裁汰了一部分部隊遣散歸農,可以快速征召投入戰斗的總兵力,大約減少到了五十萬。

這五十萬人里,大部分也轉入了和平狀態的軍屯,每年就稍微訓練幾個月,跟百姓服徭役的時間差不多長,也都只佔用冬夏農閑。而農忙的季節全部種田自給自足。

對于這部分部隊,他們和平狀態下當兵所能得到的好處,就僅僅是不用再給國家繳稅繳田租也不用服徭役,生產勞動所得可以全歸個人

(注︰實際上有軍官漸漸轉化為地主,會問下面的士兵稍微抽點孝敬。剝削部曲喝兵血這種事情,在古代部隊里肯定無法徹底杜絕。但王朝剛剛復興不久,這種問題還很輕微,士兵也完全承受得了,暫時沒什麼感覺。)

轉入軍屯的士兵至少有三十萬,所以最後的常備軍規模,也就二十萬人。

這二十萬人需要承擔對草原民族和四方蠻夷的威懾,還要負責內部的警備巡防、剿匪平叛、震懾不臣,已經不能再減了。

而這部分人吃的軍糧都要從國家征收的官糧里出,還要額外發軍餉,每人每年消耗二十石糧食,三千錢銅錢,還有若干武器耗材、被服帳篷類軍需物資。

所以如今章武十年,朝廷一年養兵的開支,大約是四百萬石軍糧、六億銅錢軍餉、四億銅錢軍需耗材、折舊。

另外,因為關東地區稅賦全免了兩年,其他地區也全免至少一年,如今民間百姓都有了點余糧,再也沒有發生成規模餓死人的饑荒事件。

如此一來,糧食價格普遍有所降低,朝廷也不存在付出額外高價買糧養兵的問題。全部折算下來,一年給士兵的總開支,也就控制在二十億錢左右。

當初統一戰爭最熾烈的那幾年,尤其是跟袁紹河內大決戰、跟曹操大決戰之年,劉備的軍費開支那都是奔著一場跨年大戰役、全軍累計耗費一百五十億去的。

所以,現在的軍費,已經降低到戰略決戰時的不到七分之一,

光是這筆省下來的每年一百二三十億開支,就可以抵消掉劉備戰時平均每年發行近百億錢的抄引國債,還能有二三十億余額來還本付息、清償之前欠的國債。

所處的地位一旦不同,考慮問題的立場當然也會隨之改變。劉備現在的心態,是大漢都是屬于他的,當然什麼地方都不能隨便打爛破壞。

一個零元購的家伙會把店里的東西砸爛,店老板保護自己店的時候可不會。

推而廣之,劉備的朝廷,現在考慮軍事問題時,也不再是「打贏就好」,還要兼顧「如何省錢地打贏」。

財政盈余、可以輕松進入還債周期,這種感覺是會上癮的。

不打仗每年立省一百二十億,這誰不想啊。

之前朝廷累計欠債本金五百億、含利息能滾到七八百億,後來好不容易靠著一些頂層勛貴減計債務換爵位、用債券換畜牧業和冶鐵業的永久免稅權,把總債務減計了一半左右。

剩下的三百五十億到四百億,按照每年還三十億,那也得十幾年還清呢。就算考慮到關東地區恢復生產、也跟著攀科技加大工業產能,總稅源能增加三成以上,哪也不過是縮短四成還債時間。

算下來,劉備政府如果不發動任何戰爭、不搞任何大運河一類的基建工程,211到212年左右才能還清債務。今年已經還了第一年了,後續還有七年,總債期長達八年。

這種情況下,劉備對李素消滅公孫度的要求,遠不是打贏那麼簡單,還要他少花錢,能少用點軍隊渡海就把問題搞定,那是最好的。

……

五月初十,雒陽。

劉備是在五天之前,從坐鎮青州的諸葛亮那邊,首次收到對三韓地區變故的匯報的。

當然,劉備收到匯報,便意味著在青徐當地,太史慈早已經開始戰爭調度籌集工作了,畢竟雒陽距離東海之濱又遠了那麼多。

劉備對于這個機會倒也不是很著急,他相信李素可以處理好,青、徐、揚三州的前線軍隊,自行調度組織進攻,就能把問題搞定。

所以劉備只是跟荀攸魯肅二人稍微聊了聊這個情報,問問他們的看法,然後也沒有把這個情報拿到大朝會上集議。

蠻夷之地死了個諸侯、發生了父子傳位,這只是個自然事件,又不代表立刻會有軍事動作,還不配被拿到大漢的朝議上鄭重討論。

于是,又過了五天之後的初十這天,李素的一份奏表,在諸葛亮的情報之後,也算是接踵抵達雒陽。

劉備一開始以為是出戰前的準備情況匯報,但接見了李素派來的信使張松後,劉備發現不是那麼簡單,李素居然還請求劉備從別的方向調集援軍夾擊三韓戰場。

這讓劉備很詫異,也第一次覺得丞相過于慎重了,那只是公孫度死後剩下個公孫康啊!青徐揚三州的漢軍還搞不定?現在大漢不僅要打勝仗,還要省錢地大勝仗!

劉備的戰略思路傾向,可謂是跟原本歷史上後世的隋煬帝楊廣,截然相反。

楊廣對付高句麗時,那是恨不得傾國117萬大軍全堆上去,後勤壓力爆表,運糧修河征用民夫超兩百萬,自己一方死的運糧民夫都趕得上高句麗人的軍隊規模了。

劉備則是就想不打斷休養生息的節奏,能七八萬人搞定就七八萬,要是能五六萬就更好了。

好在張松還算能說會道,也知道保守機密,他把李素初步的設想,詳細跟皇帝解釋了一下,隨後才指出丞相需要的花費並不多︰

「……陛下,丞相的目的,也是希望盡量少靡費軍資,就把問題解決了。正因為如此,他需要驃騎將軍率領騎兵數千、從樂浪郡南下,沿漢江逡巡威懾公孫康。

驃騎將軍這數千人的糧道,完全可以靠海路維持,也不用深入帶方月復地,就沿著三韓半島的西海岸南進即可,有沿海與浿水的水道可用,驃騎將軍的後勤耗費不會太高。

只要把公孫康的主力全部吸引到漢江南岸,提防驃騎將軍渡河,太史將軍和甘將軍自然能以更少的兵力便切斷公孫康後路。」

劉備這時也回過味兒來了,他知道李素這並沒有增加總的用兵成本。

而且,李素作為丞相,雖然統領百官,但是對于目前還暫時駐防在遼東的趙雲,並沒有直接調度的權力。請旨讓皇帝出面調度,也是對朝廷體統的維護。

另一方面,劉備估模著,李素這也是在避嫌,不希望只有他的人馬出現在數千里之外的三韓。

畢竟偏遠地區要提防割據,有兩個互不統屬的朝廷頂層文武,各帶一部分部隊,進入新征服地區,這樣也好名義上互相有個監督和牽制。

所以說,事實上根本不用趙雲的人打什麼仗,趙雲就是本人露個臉吸引一下敵軍注意力,同時後續佔領期間,也好做個見證。

「即使如此,丞相如此往復請示,不怕耽誤了戰機?」劉備既然覺得李素上道,反而有些惋惜,怕錯過了最佳的進攻節點。

幸好張松也進一步詳細解釋︰李素和諸葛亮都推測,公孫度死了有段時間了,公孫康接權應該已經接穩了,所以也不差這兩三個月。

丞相本就沒打算盛夏酷暑用兵,而是要拖到秋收初步結束,所以慢慢綢繆請示也不耽誤。

「那就好,朕自會給子龍旨意,讓他帶個三五千騎也就夠了。」劉備最終拍板。

……

從揚州到雒陽,朝廷使臣不比那些快馬加急的郵驛,怎麼也得走個十幾天。而要從雒陽到遼東,就更是要一個月以上了。

相隔千里遠程調度配合,整個過程磨合準備下來,可不就至少三個多月過去了。

李素諸葛亮四月份做好的準備,到趙雲那邊也籌備妥當開始出兵,已經是七月過半。按照七月十五中元節的收獲慶典來算,可不是秋收時分了。

這段準備期間,太史慈和甘寧等將領,一開始也不知道丞相的具體布局,統籌戰略的事兒都是李素本人和諸葛亮在盤算,武將只負責具體帶兵作戰。

七月初,李素覺得時機合適了,才把他那套通盤考慮、兼顧了「如何防止公孫康被擊敗後繼續逃亡」的方略,對主要將領徹底交底︰

「三韓公孫康,可常備戰兵也不下四五萬人,若糾合三韓、扶余部眾,戰時強征民兵入伍,估計總數可達十五萬。不過多出來的十萬,也就是烏合之眾、輔兵之屬,除攻城戰外,不足為懼。

此番我軍打算兵分兩路,子義、興霸,你們各領三萬人馬渡海。

子義從東萊至帶方南部登陸,抵達後卸下士卒,還可分一些船只,沿著樂浪至帶方的沿海,從樂浪運糧至軍前,維系本部人馬與趙驃騎的騎兵所需。

遇到公孫康敢野戰,那就擊滅之,若遇公孫康死守城池,那就圍而不攻,犯不著跟那些烏合之眾多耗人命。

而這個戰術的關鍵,便是興霸這一路,興霸,你帶上公瑾為向導,從會稽甬東列島啟航而東。船隊里會帶上足夠的經過額外訓練的導航員,一直往著正東行駛。

可以按照公瑾提供的海圖,找到幾個屬于流虯列島的小島,然後以羅盤導航、依據海圖和星軌定位,可以抵達邪馬台以南的熊襲。

再沿島北上,可至邪馬台,切斷對馬海峽。這一路的目的,不是殺敵,而是斷絕公孫康戰敗後,繼續東逃的退路!把他關門打狗殺在三韓之地,使之不得蔓延!」

太史慈和甘寧乍一听,覺得李素的策略有些過于激進了。

當然,結合大漢朝如今的航海導航技術,也不是沒可能。

如果是一年半之前,讓大漢的海軍直接往東行駛、穿過島嶼稀疏的流虯群島,那肯定是不敢的,航行技術不過關,容易錯過島嶼,從島和島之間傳過去,然後一路就到太平洋上了,那很容易餓死渴死在海上。

但是,這一年半的種田準備期里,李素也沒讓周瑜這顆棋子閑著。

自從知道周瑜學了波里尼西亞南島民族的航海找島術,李素一直在甘寧麾下的海軍里面,大量訓練領航員。將近二十個月的訓練下來,漢人水手初步掌握波里尼西亞探險找島術的,也有好幾百人之多了。

這些人如今都算高級人才,學成後朝廷每人每年至少給幾十萬錢的俸祿呢,還有幾百漢畝的免稅田。

有了人才保障和裝備保障,李素就不擔心「抵達第一島鏈時,從島鏈的各島之間穿過,錯過了島嶼」這種低級錯誤了。

這時候,從會稽直航三韓,和直航曰本,其實難度就沒什麼差別了。只要避開台風季,風浪、水文其實是一樣的。

之所以古人不能直航曰本,技術短板就在導航上,而非船只硬件。

歷史上曰本人一直到遣隋使和早期遣唐使,基本上還是走貼岸航線,先到三韓再到東萊再登陸。到唐中晚期,曰本人才學會了沿著流虯島鏈到明州登陸的航線。

正因為如此,李素現在使用的是一項至少超前了四五百年的航行術,那公孫康就絕對不可能想到,也不可能提防甘寧直接從他後方出現、斷他後路。

因為在公孫康心里,要到邪馬台,只有先到三韓、再到對馬、再到邪馬台,沒有第二條路的,這是一段一夫當關的線性路程。

所以,甘寧只要從公孫康後方出現,那就是妥妥的降維打擊。

從二維平面世界打擊一維線性世界,公孫康以為只要守住一條線即可,實際上自然法則卻是可以繞的。

這是再一次的技術與認知碾壓帶來的優勢,公孫康怎麼擋。

太史慈和甘寧把思路琢磨明白後,也是信心大振。雖然路沒走過,但也正是自己之前都不會走,才更出其不意嘛!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