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三十而相

作者︰浙東匹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上元佳節,照例是一年一度皇帝要郊祀天地的日子,算是新年期間最正式的節日了。

皇帝劉備都要一大早起來,先去南郊祭壇祭告天地,回程的時候還要去太廟晃一圈,然後給百官賜宴休息一下。

這天的朝議也跟平時不一樣,要挪到下午,安排在賜宴結束之後。

李素挺不喜歡各種繁文縟節,但他知道自己今天必須忍住。今天再繁文縟節一番,為的是將來可以少繁文縟節。

畢竟之前封公爵的時候,他只是拿到了「劍履上殿」的待遇,不名不趨不拜這些也還沒有。(不拜不是跪拜,也可以是長揖。古人作揖而拜有些朝代要作得很深,手要往下垂,比曰本人鞠躬還低)

這就得指望今天拜相之後拿到這些新待遇,以後再上朝就可以正常走路了。當然慢吞吞走還是不雅的,李素年輕力壯,也不屑于慢吞吞走,只要大步流星龍驤虎步就行了。

一整天的活動中,李素穿著黑色燙金花紋、紅色紋繡滾邊的新朝服,在群臣之中著實矚目。

頭戴吳繡勾邊的紫金梁冠,梁冠的額頭部位還用金線繡了兩只鳳凰兩只仙鶴環繞雲團。梁的數量是九道,別小看這麼一個帽子的細節,這已經是讓所有人羨慕了,如今滿朝就李素一個人戴九道的。

關羽如今還在昆陽帶兵,沒有回朝,他要是回來了,哪怕以大將軍的身份穿朝服,頭冠上的梁也只是七道,關羽還沒封公爵嘛。至于其他三公,當然也是七道。

李素這身衣服,看起來比較新潮華麗,並非朝廷禮制成法。因為東漢已經一百多年沒丞相了,東漢舊制文官最高級別只是太傅,董卓的時候才弄了個太師,要求略高于太傅。

所以禮部的人制定新朝服的時候,也只是看《漢紀》上的文字記載復原。古人又沒有寫書記禮法的時候畫圖的習慣,靠文字描述做衣服肯定是不準的。

最後的結果,就是事先大致打了幾個草樣,請劉備御覽定奪,反正都是不違反禮法文字描述的。

而劉備這人出了名的「好狗馬、音樂、美衣服」,所以他胡作非為了一把,把他覺得最拉風的造型選了出來,還親自隨口說了幾點修改意見,問禮部官員是否違禮。

禮部官員還能說什麼?當然是皇帝覺得怎麼漂亮,哪怕違禮也得想辦法解釋通來。一群人引經據典最後證明劉備的審美完全符合禮法,最後就出爐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丞相制度未必常設,如今天下未定,帝國還在擴張期,需要權宜之計。

即使劉備這是在臨時復古西漢初年的丞相制,但西漢實際上也就蕭何、曹參是事實上的獨相。曹參死後,以王陵、陳平為左右相,雖然還沒完全演化為後來的三公責任制,但事實上因為丞相不止一人,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了。

如今朝廷已經有了成熟的三公九卿,這就注定了一旦丞相不止一人,那就等于形同廢止。

再來一次「蕭規曹隨」,當然現在應該叫「李規某某隨」,等統一大業和帝國快速擴張期那幾十年過渡過去後,未來就不會再有丞相了。

既然是臨時性措施,大家也樂得討好皇帝,你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禮部官員負責幫皇帝找理論依據就是了,養禮法官不就是干這個的麼。

……

諸般繁文縟節結束之後,總算到了下午朝議拜相走過場的環節。

幾天之前,李素還以為這事兒流程不會復雜,但劉備找他交代預演排練的時候,李素才知道他想簡單了。

甚至,有一些幻滅感,覺得自己怎麼有一絲「奸佞權臣」的不良形象。

原來,在討論拜相問題時,吏部尚書董和要先上奏、提議丞相人選,劉備先原則上接受、然後請百官討論。

但中間還要穿插李素謙虛退讓的環節,連退讓的理由都想好了,得以自己「德薄資淺」為理由。當然這不是說李素功勞不夠大或者能力不夠強,只是針對他「出身寒微、起于微末、祖無余德」,所以不當為相,請另擇有德者居之。

這個戲碼,一度讓李素覺得這該是歷史上曹操干的事情,挾天子對付劉協,才當丞相封魏公都要辭讓幾回,咱又不是挾傀儡之君的權臣,弄這算什麼嘛?

(注︰曹家不光在曹丕篡漢的時候要三辭而後受之,連之前曹操本人封公拜相封王的時候也都辭讓過,只是不用跟篡位那樣演三次那麼多)

劉備可是實打實的開國君主、靠實力打出來的,何必這麼演呢?

但是,私下里提前預演的時候,劉備還是關照他︰

這也是為了堵天下人的口,以正視听。之前給賢弟封公爵時,連祖宗七代都查不出來,也不能追封名號光宗耀祖,後來已經有百姓傳為笑談。這次拜相,要正式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李素這才恍然,覺得也有道理。

因為他跟其他位極人臣的不同,他是個來歷不明的黑戶啊!大家只知道他是中山郡掾吏出身,連父祖是誰都不知道。

當初封公爵的時候,為了杜絕這個問題被順藤模瓜,李素甚至處理成了自己是私生子、不知其父,但其母小時候告訴他父親已死。這也就沒人刨根問底了。

自古到了拜相這個環節,而且還是為你創設恢復一項舊制,未來史書上肯定是要非常翔實記載的,一個不慎容易被後人挖黑料。

原本歷史上曹操拜相時辭讓固然是虛偽和堵反對派,到了李素這兒,則是為了別的目的,強調「皇帝知道你出身寒微,祖無余德,但通盤考慮,還是認為你本人的功德值得如此,德配其位」。

皇帝都主動提過這個黑點並且認可了,將來別人就不會提了。

這是先主動把杠精的路走一遍,讓杠精無路可走,杠無可杠。

……

李素心里預演著劇本,明面上小心按著流程走,終于很快熬過了朝議環節,董和已經退場,輪到劉備順從眾議,讓常侍宣讀「臨時起草」的旨意。

「朕踐祚之始,正朔初明,遠人惶惑,天下板蕩未已。當此國難之際,幸得股肱輔弼……」

一番文縐縐的台詞,把李素的文治武功再歷數一遍,最後定論,

「……今特復丞相之職,拜君為丞相,君其勿辭……」

李素等旨意讀完,按流程謙虛︰「臣出身寒微,祖無余德。丞相之職,非但荷國之重,亦百官表率也,德薄者不配其位,乞擇有德者居之。」

劉備因為旨意已經讀完了,所以也不會再讓人另寫一道旨意。這第二遍勸,就只是口頭的口諭,但說的每一個字,都是會讓寫紀的史官寫下來的︰

「高祖起于泗上亭長,蕭何起于沛縣掾吏。朕亦起于中山縣尉,而卿起于中山掾吏。蕭何可為相,卿亦可為相,何來德不配位?」

劉備這番話還是偷換了一點概念的,他自己雖然少年織席販履、入仕起步是個縣尉,但他畢竟已經是漢室宗親,他就不存在「祖宗無德」的問題。

而劉邦和蕭何都是祖無余德的,當然劉邦靠後來編造了很多神話,赤帝之子斬蛇而起雲雲,連腿上七十二顆痦子都成了神異之相。所以嚴格來說劉邦蕭何不能和今天的情況類比。

不過皇帝這麼說了,也沒人傻到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誰都知道這就是個歷史修補工程,把李素出身寒微這事兒從此堵了,不要再提。

李素最後長揖而拜,謝領其命,從頭到尾只辭讓了一次。

這就算是丞相了。

劉備這才一揮手,讓負責宣旨的常侍讀了第二道,主要就是關于丞相的待遇問題的。

一切也完全預料之中,賜了不拜不趨不名,如蕭何故事。另外賜丞相可隨時隨侍虎賁三百人,即使上朝也可以在外殿等候。

說句題外話,「虎賁百人隨侍」之類的待遇,歷史上曹操諸葛亮等人都有,其中曹操的還是包含在「九錫」里的一部分,九錫其中一錫就是可以護衛進宮的虎賁。

曹操的入宮虎賁人數還多一些,而且經常可以隨便改,曹操也不止一次讓手下人帶兵進宮殺人了,伏皇後被抓被殺那次,多少虎賁想進宮皇帝都攔不住。

但歷史上諸葛亮的虎賁百人隨護並不是什麼僭越,但經常被地攤文拿來攻訐諸葛亮專權架空皇帝、欺君罔上。

而理由是後來東晉的時候權臣桓溫也弄過「入宮時隨侍虎賁百人」的待遇,《晉書》上還有一句話說桓溫此舉是「如諸葛亮故事」,所以地攤文就說諸葛亮這待遇是跟桓溫一樣篡逆。

其實用膝蓋想想也知道,桓溫活著的時候總不至于以奸佞篡逆自居吧,他听了「如諸葛亮故事」時還大喜接受,說明這個諸葛亮故事在東晉時還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要是桓溫直接以當壞人為光榮,那他還圖個什麼「如諸葛亮故事」,直接如王莽董卓曹操故事不就好了麼。

正如董卓廢立還如伊尹霍光故事呢,但這不能說伊尹霍光不好,是董卓把伊尹霍光的典故搞臭了,害得從此以後的朝代哪怕廢立確實廢的是無道昏君,也不好意思再引用伊尹霍光了。

劉備現在是實打實的實權皇帝,他的任何決策都沒有絲毫的脅迫。所以他給李素賜虎賁三百人可以入宮、朝見時虎賁在殿外等候,完全是發自內心通盤考慮的正常決策。

而且劉備太了解李素了,知道他沒有武功還特別小心謹慎苟,注重安保工作。

李素原先平時外出都能帶很多保鏢,但上朝的時候因為保鏢不能進宮,所以李素都不怎麼帶,最多隨從十幾個,往往是典韋、陳到之類武藝高強的人。人多了都擠在宮門口等候也不成體統。

現在劉備允許三百甲士進宮、只是不能進朝覲所在的那一進殿,隔了一道殿門,這些保鏢安置工作就方便多了。劉備純粹是君臣互相理解互相方便一下。

而且,按照劉備的旨意,李素還可以自擇丞相儀仗隊的甲冑旗號服色,朝廷古無成例,朝廷只是賜了一筆錢作為置辦,具體李素自行定奪。所以李素如果為了威風漂亮,可以自己貼錢弄三百套瓖金嵌銀的亮閃閃板甲,給他的保鏢儀仗隊穿。

不拜不名不趨,加上虎賁入宮,這丞相的待遇也算是滿配了。

李素再次頓首謝恩,恭領旨意。

拜已經不用拜了,那謝恩當然只能是低下脖子點個頭而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