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討價還價瘋狂博弈

作者︰浙東匹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科舉改革這種大事,當然不是一天就討論得完的。

所以第一天只是把要設置的六個科目門類和考試範圍大致圈定了一下,朝中重臣大致達成一個共識,剩下的起碼要尚書六曹和朝廷九卿再閉門會商個幾輪。

九月初六的大朝會結束後,此後四天在長安的高官們難得地投入了密集的討論,把李素提前想好的思路草案一條條地過,過程中也提出了不少確有價值的意見。

李素也虛心接受,發現凡是確有必要、能彌補之前草案不夠全面、有漏洞的地方的,該采納都采納。

比如,司徒和太常、尚書禮曹的官員都提到了「通過其他四門專業課考試入仕的官員,將來跨行轉職」的問題。

李素之前在這方面設定得比較粗陋,主要是原本歷史上這方面可借鑒的行政經驗也比較匱乏,李素想抄答案也很難抄。

後世只有唐朝有五花八門很多科目,導致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局面,但李素也不知道歷史上唐朝對于各科官員入仕後、再如何交流崗位體系的制度。

而到了宋朝,基本上就已經是進士科一家獨大,其他科都式微了。明朝就更不用說了,除了進士基本上就沒別的選項給你考。

鐘繇管寧法正的提醒,讓李素意識到︰哪怕他現在分科取士的初始制度設計再好,只要沒有做好充分的官員跨圈崗位交流制度,那麼最後就會導致其他科形同荒廢,幾百年之後只剩一家獨大。

想做官的人,經過歷史的百年演化、吸取經驗教訓,肯定會奔著逐利之心,總結出一條「學什麼最劃算」的道路,然後所有人都專注走這條路。

哪怕最後是導致通才教育的「茂才」科一家獨大,其他「明法、明算、賢良、知兵」都荒廢了,這也不是李素希望看到的。而要是某個專才科目獨大,那就更糟了,等于把華夏的學術前進方向帶偏了。

這個世界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不能全部培養通才。要給通才和專才同樣的上升空間,各安其位各展所長。

所以,從七月初七到初十,四天的開會討論當中,李素其實主要就是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他們討論出了一套「不同專業官員崗位交流制度」。

新法規定︰如果一個官員是從毫無專業基礎的孝廉科出身的,那麼他只要做候補郎官滿十年,或者是在候補期間做任何事務性的佐吏工作滿五年,並且相關工作考績五年都良好,就可以轉職獲得相關領域行政主官的職業資格。

如果是除了茂才以外的其他四科專業科目出身的官員,考試中舉後在本專業為官滿五年、這五年政績考績都是良好,或者本專業為官滿三年、這三年考績都是優秀,那也可以申請參考「允許轉職考試」,並補考要轉入專業的專業課。

至于政績考績制度,這項制度漢末也是有的,但是不是常法,歷史上要到唐朝貞觀年間,才完善起來。

李素覺得過幾年之後也可以把這東西逐步拿出來,考績等級就按照五等制「優良常可劣」就行,第四等屬于勉強及格亟待整改,第五等就屬于完全不稱職不及格要降職甚至罷免。

具體到轉專業的考試方法,舉個例子,比如原先是「明法」出身的司法監察官,覺得做財政和政府工程類的官比較有錢途,那就做三年績效優秀法官後補考數學課,就可以了。

而且這種補考,並不需要跟正常的科舉搶名額,沒有強制刷人的錄取線。只要按照零到九分的打分制度,最終數學考試滿五分以上,也就是及格,就能從司法官轉職財政官了。

這也是給年輕的時候初次參加科舉並且中舉了的人,一個後悔和轉專業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人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這輩子想干什麼職業。

而且沒有入職之前,士子也不知道一個行業的好處和辛苦,如果不給轉專業的機會的話,容易導致官場的撕裂,以及大家都「只看賊吃肉,不知賊挨打」,覺得自己的專業辛苦又沒錢賺沒名聲撈,不如別人的專業風光。

給了這個轉的口子,大家就沒什麼可怨天尤人了。要是再嫌棄自己的本專業,自己努力轉唄,要是專業課考不過而轉不了,也只能怪給他機會他不中用了。

……

最後,轉專業制度也不僅僅是四科專業類官員內部的互相轉職,最關鍵的還得是包括如何給這四科專業官向通政官升遷的希望。

也就是允許其他四科的官員,最終也能達到全部專業課都得考的茂才科高度的機會。

因為李素前面的制度設計里已經說了︰茂才科是通才教育,所以出來就是所有事務都抓的通政官。

換言之,因為茂才科考過後的仕途起點,就是縣令,一個縣的全部工作都要抓。如果不搞「專才轉通才」的上升通道的話,就會導致所有縣令、太守、布政使這些地方上的三級一把手都得是茂才出身,以後其他四科就沒人考了。

畢竟明法的起步官職可能只是縣里的法曹官(類似通判),賢良只是縣里的教諭官,知兵考出來起步是縣尉,明算起步是縣工曹或財曹官。而誰踏入官場的時候不想著自己將來能做一把手呢。

不過,李素也意識到,對于有了行政經驗的人來說,非要他們再全修四門專業才能當通政官,也確實有點要求太高了。

其中「賢良」那些搞理論研究和教育的才能,未必一直用得到。李素之所以依然設置「賢良」,一方面是這一科確實有市場有傳統,很多大儒都希望保留這一科,徹底廢除的阻力太大。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李素意識到,他目前取代董仲舒「天人感應」的那套「殿興有福論」,也是需要百年後與時俱進的。因為和平年代和亂世需要強調的統治合法性理論的重點不同。

哲學理論也是需要進化和啟蒙的。不然後世也不會每隔幾百年得有個朱熹、王陽明來服務統治階級。所以少量的文科前沿理論學術研究是必須的,但不用多,未來的通政官這一科可以適當成績差點放寬一些。

而「知兵」對于天下重新統一之後的和平年代,也同樣不再是每個地方的地方官都得學的東西,最多是邊疆州郡的行政主官需要知兵,以抵御胡人。而內地行政一把手不懂兵法關系不大。

所以這樣綜合考量之後,李素跟三公、尚書令、相關卿曹最終妥協的結果,就是對于其他四科專業人才,只要績優五年後,補考法律、數學這兩門專業課,就可以擔任原本茂才才能擔任的州郡縣一把手官職,諸子百家和兵法可以不考。

另外,這些補考也跟前述補考一樣,是不跟當科新人爭奪通過率的,這只是一個檢驗性的考試、而非卡線選拔性的考試,只要考試分數及格就行。

尤其數學和法律都是很好算分的考試,都是考的客觀題。只要做對六成以上分值的題目,就可以通過了——

以後如果大家水平都變高了,李素也可以考慮加大考卷難度,或者適當提高分數線。

比如題目要是跟駕考一樣簡單,那就要求人做出八十分或者九十分的題目才算通過。又或者是做成後世司法考試那樣題面彎彎繞,而且都是多選題,那樣就算滿分600你360就通過,也不容易做到,不至于放水漫灌。

其實李素原本是想只補考一門數學的,那樣也能把國民的學習方向愈發往文理平衡上拉動。但考慮到官僚集團的抵抗,普遍大家數學都不好,才把法律加進來,這樣一文一理也沒人能挑刺了。

事實上,其實自從去年李素讓劉備實施「租庸調輸」法改革後,因為地方征稅需要行政主官做大量計算征收調度效率的工作,數學已經事實上提高到了非學不可的程度了。

如果你沒學,雖然舊官員沿用舊法,依然可以當地方一把手,但只要你征稅時對實物、等效徭役和等效運輸調度的征收比例、攤派額度配比不合理,你最後的財政政績肯定是很差的,說不定會被降職。

只不過目前的地方官用舊辦法,還能「自己不懂數學但是聘請一個錢糧統籌優化非常懂行的師爺幕僚」,或者是指望朝廷分給他一個能干的戶曹財曹屬官,把這事兒搪塞過去。

以後科舉考上來的新官全部按照新制度,就必須得一把手本人數學好才行了。數學不好不能當縣令、太守、布政使。

這兩套專業官之間互相轉職的制度,最終也在下一次的五日大朝會上,得到了御前最終討論並通過,最終以聖旨敕命的形式正式明發。

與敕命一起下發的還有李素列的考試範圍大致提綱,好讓地方上今年選拔舉人的時候就準備起來。

其中知兵專業課的考試大綱是太尉關羽提供的、太尉長史諸葛亮幫忙起草。而數學和物理的考試大綱當然是李素和諸葛亮師徒親自操刀。其他法律和諸子、策論都由相關有司負責。

地方上拿到考試範圍之後,又掀起了一股瘋狂惡補數學的風潮。哪怕是一些地方世家豪強跟當地太守甚至布政使打點過了門路關系,但他們也知道,要是數學客觀題不及格,他們就是被舉到京城也考不上啊!

——

PS︰這兩天去醫院看了眼楮,眼壓比較高眼底血絲比較多,所以更少一點。電腦前坐少一點時間,游戲也不打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