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禹跡

作者︰七月新番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第五倫的宣布,果然引發了軒然大波,平日里對他敬若神明的官員們,一下子都將露出來了。

跟著耿純南下堵截赤眉的,乃是清河太守谷恭,他既反對留著城頭子路收編赤眉,也反對治河。

「臣父,故涼州刺史谷永有言,大河是中國之經瀆,聖王興則出圖書,王道廢則竭絕。如今之所以潰溢橫流,漂沒陵阜,乃是災異,實則是漢、新兩朝施政出了大弊。」

「臣久在清河,素知越到季世,大河泛濫頻繁,決徙也越來越廣,故自大禹治水,夏商周決然不聞河患,自春秋戰國以降,才隨著禮崩樂壞而潰。」

「而今陛下承漢新之弊,只要內修政務,使得氣象一新,災變自除。」

這不就是當初群儒騙王莽的那一套話術麼?以結果倒推原因,「中國需要的不是治河,而是禮樂」,怎麼可能。只要回歸三代,社會問題連同環境災變都會消失我。

第五倫覺得,先前為了穩定沒有太大變動的河北二千石,是時候大刀闊斧調整一番了。

這家伙還不是孤例,第五倫一向欣賞的河內太守馮勤竟也持此說︰「漢武以前,從未听說過有春冬凌洪之災,自後方現,待陛下一天下,施仁政,則凌洪自消,不必急于治水……」

然後第五倫就讓水衡都尉杜詩上來,給這馮勤好好講了講,為什麼過去沒凌洪,如今卻有了。

杜詩道︰「若是暖冬溫高,則河不結冰,自然沒有凌洪。冬季氣溫太低,上下游溫差不大,冰期相近,自然也難有凌洪。」

「然自漢以來,這天候便較春秋戰國時冷了不少,遂有凌洪之災。」

第五倫這幾年重啟了天官和太史,交給他們的一項任務,就是通過查閱各種歷法,四時月令,與如今這數十年相比較,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氣候在變化,溫度在慢慢變低。

除了節氣推後外,一個證據便是,原本春秋時幽州都能長的竹子,如今退到河內一線,且越發的蔫了。而昔日的「橘生淮南則為橘」,如今竟是「橘之江北,則化為枳」。

但他們所處的,又不是所謂的「小冰河期」,而是一個大溫暖期向寒冷期間的過渡,就第五倫所感,溫度和二千年後差不多。然冷暖交替,變化頗大,漢時既有六月的降雪,又有冬季的無冰,也算王莽倒霉,他執政那十幾年極端氣候尤其多。

在這鐵一般的事實下,馮勤等人遂改了口,但還是覺得天氣由暖變冷依然是天人感應,與政治掛鉤,只要第五倫執政愛民,氣候自暖雲雲……

眼看他們踫了壁後,以邳彤為首的河北豪強出身大臣,便開始用另一套說法來勸第五倫。

「大河故道雖乃大禹之所道,聖人作事,為萬世功,通于神明,恐難改更。但據臣等所知,大河決口一般常在平原、東郡左右,地形低下而土質疏松。听說大禹治河時,這一帶皆空為荒地,作為泄洪之處,新室時王莽詢問治河之策,當時便有人如此提議。」

「如今大河泛濫多年,新道穿過東郡、平原,在青州千乘入海。城頭子路麾下大河赤眉多出于此,反正三地已為丘墟,百姓多為流民,散落各地,倒不如使之徹底空出來,作為泄洪之地,勿要建造官亭民室……」

意思是希望第五倫能采取視若無睹的辦法,徹底放棄三處「黃泛區」。

第五倫很清楚他們的顧慮,邳彤等人出身河北大姓,雖然對第五倫忠心沒得說,但總會為家鄉考慮。新朝時大河決口,往東南偏移,王莽不願它回歸故道的原因之一,就是怕一個不小心沒治好,讓河水北還,魏郡元城就毀了。

邳彤等人也存了這種擔憂,只道︰「不可以完固富庶之魏郡、河內,為已毀之東郡、平原再擔風險。」

第五倫也沒那麼無私,只與他們說了實話︰「諸卿多慮了,予不打算讓河水回歸故道。」

要是剛決口時堵上還好,可如今十年過去,晚了,黃河故道早就干涸,河水再難復禹跡。

第五倫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不受約束的大河,肆虐的可不止三郡。

「從幽州渤海,冀州清河、信都、河間,再到青州千乘、濟南,乃至于兗州大部,皆為河水威脅。」

誰也說不準明年是什麼氣候,黃河下次凌洪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四州數十個郡長期被災,要麼是第五倫已控制的核心區域,要麼是大軍即將進入的地方,全變成無人區的話,這種代價太大了。

所以得將黃河約束在一定範圍內,起碼不能讓它在大平原上到處亂動,這是治河的第一個階段,等不到邳彤說的「天下一統後再治不遲」了。

因為,原本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百姓一直被災流亡,對渴望建立新秩序的魏國來說,也是巨大的威脅。

耿純無愧是第五倫看中的「左丞相」,格局比馮勤、邳彤等人高出一截,他不但堅決支持第五倫的「宣戰」,還道明了擔憂。

「若是不解決河患,陛下滅一銅馬、赤眉,不消數年,當地便會再出又一銅馬、赤眉!」

黃河都不能將他們殺絕,靠屠刀與鎮壓行麼?

反正赤眉俘虜那麼多,怎麼用也是個大問題,倒不如留著城頭子路,令他協助收攏赤眉、銅馬殘部,再用當初第五倫收拾長安人的「以工代賑」名義,將這群人控制起來,打著給他們重建家園的名義,令其且耕作且治河,這是將流民重新變成編戶齊民的第一步。

竇融也不失時機地表態︰「陛下高明,需要治的何止是河水,還有這些赤眉、銅馬‘濁流’啊!」

盡管有耿純、竇融力挺,但出身河北的大臣們還是頗多顧慮,馮勤擔心俘虜的赤眉、銅馬被聚集後重新叛亂,他對泥腿子們發自內心地不信任。

或如邳彤,在心里默默算了筆賬後,覺得投入太大,治水的糧秣財帛還是得靠河北、河內來出,無形中讓各郡背上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跟他們講道理嘴都說干了,還是這鳥樣,第五倫少不得,又得給群臣打打雞血,談談理想了。

他忽然指著牆上掛著的「禹貢」地圖,嘆息道︰「予觀《夏書》有言,上古之際,河災之羨溢,害中國也尤甚。」

在上古之際,黃河也沒有堤壩,那時候的「黃泛區」,正是廣袤的河北平原,黃河在這呈現漫流的狀態,洪水奔流,四溢成澤。

這是中國關于「大洪水」的記憶,但之後的故事,卻與其他文明坐等天降神仙,或者直接躺平待大水消退截然不同。

「虞帝命禹,大禹遂過家不入門。與天下人堙治洪水,十三年乃成,九川既疏,九澤既陂,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最早的王權由何而生?為了組織治河啊!若一個政權連這樁事都干不好,還找各種理由,說出「讓百姓多苦一年」的話,那還是趁早滅亡算球。

「如今王道凌遲,漢、新不能治河,流毒數十載,予既為真天子,便當仁不讓!」

「王莽復古,復的只是三代名號,換一個名而已。」

「予要復的,卻是虞、禹實打實做過、做成的利民事跡!」

第五倫掃視眾人,從竇融、耿純到馮勤、邳彤,笑道︰

「虞、禹有臣子二十一人,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助虞、禹逐四凶,治洪水,遂留名于《書》。」

「只不知,孰為今日之皋陶、彭祖?」

……

一波雞血打下來,總算稍稍喚醒了這些儒臣內心的理想,能差遣他們,尤其是河北的幾個郡守積極協助了。

第五倫只覺得真累啊,跟城頭子路那種草莽要用一套話術,煽動大臣又要說另一套。

眼下只是稍稍統一了思想,具體實施,第五倫打算交給常年跟「水」打交道的水衡都尉杜詩去辦。

杜詩入關數年,在第五倫的全力支持下,水力器械在關中、河內已經遍地開花,生產甲兵的鐵工坊用上了水排,水磨坊等在河水充沛的地方基本都建了些,以便將舂米的勞動力解放出來,修繕關中那些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

下一步的科技樹,就是往水力紡紗、水力錘方向努努力。

眼下,杜詩的主要任務,便要轉移到大河來。

「君公,吾等沒有息壤,只有人,人命,人心。」

「故而,這一戰絕非一役能勝,亦非三年五載之功,而是要做好十年,甚至數十年準備!」

下游只是治標救急,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才是根本,但那就更要以上百年計了,不要指望一道行政命令解決一切。第五倫設置五都,也是在為分攤京兆人口做準備。

但若能就此讓黃河的大災禍消停個幾百年甚至千年,一切就是值得的。

第五倫與杜詩這樣的技術官僚打交道就比較舒心,倒是先將難處說明白,治河是投入巨大的工程,目前最先要做的,是治黃技術理論的準備。

杜詩稟道︰「王莽朝時,也有過對治水的爭議,召集天下水工,各自獻策,臣奉陛下之命篩選,有分疏說、滯洪說、水力刷沙說、改道說、築堤說五種。」

第五倫看中的,是水力刷沙說,听說此乃王莽時的水工張戎所獻,根據實測得出黃河「一石水而六斗泥「,主張利用水勢沖刷河床,使河床不致升高太快而造成泛濫,此人活過了新末大亂,如今已重新聘入水衡都尉。

但據說此人對第五皇帝打算治河持懷疑態度,畢竟當年王莽也是嘴上說得好听,實際啥都沒干。

目前還是得先用「滯洪說」,將黃河限制在一個範圍內,不要動不動滿關東的跑,使其危害控制到最小,當然,第五倫還得為未來的治水,找到足夠的打工人……

「人手會有的。」

還是和打算收編城頭子路一樣,第五倫存了「一石二鳥」的想法,治水與治流寇,這兩件事得一起干。

第五倫站在發威後消停的大河邊上南眺,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

「被打垮的赤眉,才是好赤眉!」

……

ps︰第三章在半夜。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