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磨刀霍霍

作者︰雪豹導彈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糧食之後是馬匹。童遠所部騎兵已有不小的規模,數百具裝騎兵,兩千重騎兵,屯田軍、各部斥候又有五千輕騎兵。

馬匹的話,多為身高六尺以上的西涼馬。它們身高體長,奔跑速度快,負重能力也不差,這就是西涼鐵騎所向披靡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千余接近七尺高的河中馬,這種馬速度、力量、體力都很強悍,是精銳主力的不二之選。

西涼馬多為混血品種,少數可與河中馬媲美;河套、河東馬身高只有五尺有余,但耐力好,可長途奔跑,而且腿粗蹄堅,較為耐用。

也有幾匹大宛馬,身高、體長均強于西涼馬,也可長途奔襲,可惜大宛不遠萬里,途經幾個西域國家,有少數馬商冒險販賣,中途被搶劫,或者丟了性命,來之不易,可遇而不可求。

可是,這些日子下來,竟有上千戰馬長途奔跑後掉膘厲害,許多馬因為馬腳角質磨破或被石塊、樹樁割破感染變成蹩腳馬,甚至不能走路,馬匹損失很大。

這還沒打仗,就有這麼多優質馬匹退役,即使高強度的訓練也有不少馬匹損傷,因此組建一只騎兵代價十分昂貴,沒有一倍以上的備用馬匹,他的騎兵不能成軍。

而馬蹄是一匹戰馬最容易磨損和受傷的地方,雖然時下已經有了皮制之類的馬掌,但型的馬蹄鐵卻是還沒有出現。保護戰馬的馬蹄,是每一名老練的騎兵都知道的事情,但依然遏制不住馬匹較高的損耗。

漢武帝時期,大規模飼養馬匹,支持討伐匈奴。當時養馬的規模達到數十萬,而且不少優質戰馬來自西域,在一定程度上勝過了匈奴人的戰馬。

然而據記載,有一次戰線拉得過長,馬匹損耗較大,竟然不戰就損失了十二萬戰馬,其多數是因為馬蹄無法承受高強度、長時間的奔跑所致。

相比于馬鐙和高橋馬鞍,童遠優先突破馬掌的技術。它是現代人,雖然南方很少見到馬,但他大概也知道是金屬制成的,再結合此時已經模索的些許經驗,釘馬掌的事情可以往前推進了。

為了把自己的專利保持的長久一些,不至于讓敵人很快掌握這項技能,童遠把打馬掌分成幾個步驟︰制鐵條、彎成圓形、沖孔、打馬釘。各個環節由軍屯在不同的地方制作,成品統一管理。

釘馬掌由專人負責,這些人還被「保護」起來,互不相見。如有人將技術走漏實行「連坐」之罪,殺頭滅族。

對馬掌的保護落實到騎兵營、隊、什、伍、個人,經常檢查更換,以舊換新,舊馬掌交不回來拿騎兵弄罪。戰場上戰馬死或重傷近可能收回馬腳,騎兵死同伍負責,全伍死隊負責。當然,不能讓戰斗人員去收去馬蹄,由屯田軍負責。

經過三個月努力終于將多有的戰馬釘上了馬掌,大大提高了戰馬的耐久力,將戰馬的損耗降到了最低。從此,童遠真正有了可以較長時間保持戰力的鐵騎。

新西涼軍經過一段時間的編組和整頓,終于要撲向它的第一個獵物了。

童遠在軍屯、民屯相繼開始生產之後,難得略有時間休息思考。

現在軍隊和屯田都已開始發展,不久後就可以準備作戰了。略微知曉歷史的他知道後面會有韓遂馬騰復叛,曹操攻殺徐州、呂布襲搶兗州等一眾事件,但根本搞不清是不是明年,又在何時會發生。

只好按照先前賈詡的建議,先行河東戰略了。周邊也就是白波軍最弱,還可以效仿歷史上曹操收編海量黃巾、流民,取晉南,安排屯田,為恢復整個並州準備。

在初步討論之後,時間來到九月。童遠召集新軍和軍屯的各個將領開會。

首先是任命諸軍統領。童遠正式宣布,他本人任無畏軍第三衛中郎將。

張錄任第三衛副將,耿清由于頗有謀略口才,擔任第三衛的參將,童遠兼任政教輔將,郃陽縣令張既兼任軍勤副將。徐榮為童遠的家將,也是實際的老師,擔任實際教導和顧問。

下屬三個旅,又兩個獨立營。其中騎兵第三旅,任命胡瑯兒為校尉,徐儉為參軍,另有軍教官和軍需官,共有一千兩百余身經百戰的重騎兵。

第十三旅,由校尉黃於統領,其他職位都有軍中能人擔任。所部共有一千五百余精兵,配有擘張弩、臂張弩等三百張,復合弓六百張,另配置有大量刀盾、長槍等。

第十二旅,由校尉楊奉統領,所部多是並州、河東人,尤其擅于山地奔襲作戰。所部一千五百余人,其中輕騎兵不下兩百,其余也都是裝備精良。

童遠下達第二道軍令,現在開始軍屯的戰備動員,動員強度為盡量不干擾生產的情況下,集合後勤、建設等部隊。

並且抽調兩千戶軍屯,把輕騎兵、盾矛、弓手按編制進行集結。計劃在進入河東地區之後,在逐步整合編入無畏軍或者軍屯,而不是等待整合完畢再進軍。

換言之,童遠軍一開始將以無畏軍第三衛的五千余人的數量,投入作戰。

第三道軍令,進行戰爭輿論宣傳。

這次戰爭,主要原因是白波軍乘亂佔據河東郡,背棄反袁紹同盟。此外在夏陽為主、郃陽為輔,進行船只和後勤的準備工作。但是,不進行大規模動員,只是宣布秋收之後準備出兵。

三道軍令之後,全軍將校殺氣騰騰。

接下來他要進行後世打仗幾乎必做,但對于這個時代新鮮無比的事情。

童遠邀請各位將領圍到營帳後側,這里用沙子和泥土標記出了夏陽、郃陽以及河東郡的地理情況,是一個在這個時代平面沙盤基礎上,升級版的立體沙盤。

雖然遠遜于後世的軍用沙盤,但是由張既、徐晃等有文化且深熟附近地理地貌的干才,再由申隆的卸嶺部能人配合,最後制成。

旁邊還掛了一幅精致絹帛,是這個時代的軍用地圖。大漢的軍用地圖已經發展的相當普遍,對于權傾朝野的董家來說,州郡級別的軍用地圖配置相當齊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