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新元戎,新玩法

作者︰榮譽與忠誠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很多以為這一次機會來了的中等貴族,他們對事態的發展其實是感到懵逼的。

壓在頭頂上的那些家族不出事,他們哪來變大圖強的機會?肯定是巴不得幾個強大家族一一倒下,好吃著倒下家族的「血肉」來發展自身。

呂武很清楚就是舉國那樣的心態,才導致晉國的內亂遠比其余諸侯國更嚴重,並且顯得尤其的血淋淋。

在很多時候,呂武總是能夠提前察覺到動亂的跡象,再根據判斷趕緊地選擇好定位。

然後……

邯鄲趙要隱退前,呂武跟著趙旃狠狠地從秦國那邊刮了一層,得到了初步的發展人口。

郤氏完蛋時,陰氏非但沒有遭到牽連,甚至沒人將陰氏也一同視為需要消滅的敵人。

在當時,因為失去了所有話事人,郤氏的很多附庸將呂武視為唯一能活命的退路,使得呂武率領的這一路軍一路走一路接受投降,根本沒有產生什麼損失,一個個吃的那個叫滿嘴流油。

他們真正開始交戰的對象是欒氏,關鍵欒氏對抵抗呂武這一路大軍也不是那麼堅決。

那是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的呂武跟很多「卿」的關系都不錯。而那是建立在呂武懂得進行取舍的前提之上,該舍棄什麼利益就果斷丟掉。這樣的人,誰都覺得識相,要動手也就不會那麼堅決。

什麼反復橫跳?失敗了才叫反復無常,成功了該定義為深諳審時度勢。

沒辦法,諸夏的文化就是這麼的博大精深,同樣的一件事情會因為所產生的結果不一樣,擁有截然相反的解讀方式。

成為「卿」之後的呂武其實已經很避免再改變立場了,態度堅決地跟魏氏保持盟友關系,對其余卿位家族則是保持中立。

知道「中立」有幾種解讀方式不?區分「絕對中立」、「有限中立」、「攪屎棍般的中立」。

在多種「中立」的玩法之下,歐羅巴人最為會玩。他們所謂的「中立」就是絕對不第一個沖上去搞事,一旦發現能佔便宜也絕對不甘落于人後。

呂武將自己的「中立」分成兩個階段。

先玩「有限中立」那一套,也就是不第一個「首發」,有人來邀請搞事進行選擇,誰將被干倒的話,站出去該佔便宜就佔,佔完了便宜再保住要完蛋的一方。

現階段?呂武覺得自己應該轉換「中立」模式,進入到「攪屎棍般的中立」狀態。

不懂什麼叫「攪屎棍」外交模式,可以去查一查英吉利持續了三百年以上的國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玩法。

國家內亂嘛?當然不止晉國一再發生,存在區別的是其他諸侯國的影響沒有經過那麼大。

這個是取決于國際上的地位差距,再來就是同樣作為貴族,擁有的實力與戰斗力方面的差別。

很多諸侯國的貴族反抗或想得到什麼,他們在本國公族強勢強大的局面之下很快就被撲滅了。

某個國家不強大,他們內部打生打死根本無法對國際形勢有什麼影響,誰又會去多看一眼呢?

所以了,作為當時兩大霸主的晉國和楚國,哪怕是出現了很小的內亂,其余諸侯國一直注視著晉國和楚國,明明不大的內亂卻是總能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力,乃至于出現改變國際形勢的後續。

要不是楚國內亂,鄭國敢去攻打蔡國嗎?很明顯是不敢的。這個就是強國展現出的影響力成果之一。

這一次晉國的元戎(中行偃)遇刺身亡,一旦讓鄭國那邊得到消息,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就是楚國和晉國要相繼陷入內亂,產生的想法絕對是︰不趁這個機會可勁地蹦,簡直是對不起老天爺給創造的絕好機會啊!

士提出關于鄭國的疑問。

呂武的回答是︰「與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範氏的主要利益是在南面,他們對鄭國關注力度大很正常。

先前的瓜分盛宴中,範氏又暴露出對東面的戰略意圖?可見他們認為自己能兼顧南邊和東邊。

以範氏的實力,盯上南面和東面並不顯得過份。

呂武在陰氏並不強大時就盯上北邊和西邊,很多察覺到家族來看是不自量力。

當時很多家族就等著看陰氏的笑話,哪能想到陰氏聯合魏氏將西邊搞定,對北邊的戰略意圖也能有實現的那天?

「我听聞諸國控訴範氏收費過重?」呂武提起了其它的事情。

範氏在「虎牢」收過路費是一年前才剛執行,一下子就讓很多諸侯國搞得難受了。

周王室那邊的反應也很大,他們得知前往「洛邑」進貢的諸國使節團也被範氏收過路費,舊恨帶著新仇一塊控訴。

士一臉詫異地說道︰「我家之事我自主,何錯之有?」

好像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啊!

現在是「實封」的制度,誰的地盤就是由誰來做主,其他人怎麼能指手畫腳?

士又說︰「範氏未對眾家(特指卿位家族)收費。」

呂武也就是提醒一下,很是仁至義盡了。

士……,或者說範氏不听?他們就一再獲得眼前的利益,再搞得各國水深火熱,進而敗壞範氏的名聲唄。

今天,士來找呂武為的是攻伐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的事。

他們早先約好了一塊去那邊玩耍,範氏為了解決那邊的麻煩沒少對陰氏讓利,才能呂武在某些事情進展上得以那麼順利。

按照士的提議……或者說要求,範氏需要陰氏至少出動一萬騎兵。主持征討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的人則是士渥濁,副指揮由呂武指定。

士渥濁是士的叔叔,同時出動的還有士裘(士魴幼子,別出為彘氏)。

出動一萬騎兵?呂武對此沒什麼意見,甚至覺得範氏有些不夠大氣。

他們之前還約定連魏氏一塊帶著玩,後面士反悔了。

在征討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的事情中範氏佔著主導地位,對此呂武沒有任何的反對意見,前置條件是陰氏既然加入進去,該得的那一份不能少!

範氏認為魏氏屬于可有可無,不想再增加一個分食的家族?當然ojbk的啦!

反正呂武已經提過,是士進行了拒絕,魏氏還能對陰氏有意見???

有誰認為自私?貴族什麼時候在得利上大公無私過!

貪婪?那是範氏的事,陰氏決不背鍋。

今年晉國將有兩場戰爭。

四個軍團一起東征算是國戰。

範氏為主、陰氏為輔去討伐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則是一種家族私戰。

只要範氏不耽誤國戰,呂武沒有理由制止,陰氏受邀參與進去也沒什麼好矯情的地方。

以前呂武關注國際形勢,只不過能選擇只關注哪一個或多個諸侯國,成為元戎就該是全面性的關注了。

今年的南方「主角」還是鄭國,他們在攻打蔡國之後沒有哪個強國站出來「主持正義」,很大可能會讓鄭國膽子變肥。

鄭國有沒有再攻打哪個國家的可能性呢?

呂武選擇防範于未然,派出使者前往「新鄭」進行警告,一旦鄭國敢動晉國以及一眾盟友,知道什麼「勿謂言之不預」嗎?

四個軍團的組成上面。

中軍由陰氏出動三個「師」,範氏出動一個「師」,剩下的那個「師」由其余中小貴族補全。

上軍由魏氏出動兩個「師」,範氏(士魴)出動兩個「師」,剩下的那個「師」依然讓出納賦名額給中小貴族。

下軍的荀氏(中行氏)出動兩個「師」,解氏出動一個「師」,邯鄲趙出動一個「師」,剩余的一個「師」如中軍和上軍處置。

新軍將祁奚怎麼都要湊出三個「師」,趙氏則是補全一個滿編軍團的兩個「師」,不再加入中小貴族的軍隊。

在進軍的安排方面。

上軍走的是過境「長狄」的路線,進軍過程中會連遭遇到的「長狄」各部落一塊收拾。他們將行軍到齊國的北面,以即時需要從濟水的某河段穿插南下,直接進逼齊國都城臨淄。

上軍則是借道衛國,腦子有病的衛君衛衎乖巧也就相安無事,精神病犯了則要遭到一陣毒打。隨後他們會正面攻打齊國的西部地區,怎麼打由魏琦決定。

下軍是上軍的一個補充,稍有不同的是他們會先進入曹國,再轉道前往魯國,又在魯國與新軍會合,兩個軍團一起從齊國的南部開始攻打。

新軍的任務是,他們不是第一時間往齊國行進,需要先去「祭」地逛一圈,進入鄭國行軍。

如果鄭軍來戰?新軍就退到「祭」地加強「虎牢」那邊的防御。

鄭國沒有任何動作?新軍就直接從鄭國控制範圍轉向東進,借道宋國、曹國,前往魯國跟下軍會合。

所以是,下軍等不來新軍就要獨自攻打齊國的南部。

呂武的布置比較復雜,並不是單純東征齊國。

因為布置的關系,幾個軍團的「將」只需要完成大方向的戰略目標,其它則是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同時,沒有第一時間獲得納賦名額的其余貴族,他們需要隨時等候召喚,不是加入到東征齊國的行列,要準備隨時增援到鄭國耀武揚威,有可能爆發交戰的新軍。

祁奚在得到任務之後臉色徹底不好了。

新軍那樣的行軍路線,有那麼點呂武要讓他們單獨剛鄭國的意思。

新軍里面有三個「師」會是公族湊成,趙武的兩個「師」也能視作公族的一部分。

根據鄭國近些年表現出來的戰斗意志,公族組成的一個「軍」跟不知道會出動多少兵力的鄭國剛正面?誰輸誰贏方面其實很沒譜,極可能是個兩敗俱傷的結果。

祁奚和趙武不敢拒絕。

國君表達了疑慮。

呂武又開始跟國君講道理,篤定鄭國現階段不敢招惹晉國。

如果鄭國跟新軍交戰?無外乎就是出現了錯誤判斷而已。

作為領導者,誰敢保證每一個決策都不出現錯誤?

正常的國家沒有出現意外第一時間追究領導者的做法,領導者是有「豁免權」這玩意和事後「彌補」特權的。

所以,第一時間該追究的不是做出安排的呂武,要看的是祁奚和趙武有沒有丟晉國的臉,丟臉又是丟到什麼程度。

過後,等呂武等人收拾完齊國,一定會南下幫新軍報仇,瞬間再將錯誤進行「修正」的。

各項安排成為定局,人們的理解是,新一次國君與元戎的較量又是呂武獲勝。

他們等著看新元戎第一次主持征戰的結果,再來對自己家族未來數年或是數十年應該怎麼站隊做出選擇。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