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節 大明大改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無人聞,一舉成名天下知!

在以前,科舉堪稱是中六合彩,沒發榜前,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名次如何,哪怕是學霸,也不敢打包票自己萬無一失。

一旦張榜,連中三元,帝都紫禁城的殿試,大贏家今科的狀元郎出大明門,走御道——這樣的禮儀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連位極人臣的首輔也沒這個權利,這是國家優待讀書人,他頭插金花,御街夸馬,榮耀無雙!

二榜進士,哪怕是三甲同進士,都是進士,從此邁進人上人階層,享受各種各樣的特權。

現在呢,再沒有什麼金榜題名,出大明門的殊榮了,大明統一進行「文官考試」以此提撥官員,可是無論是設在京城的還是行省的文官考試,即使是考中第一名,再也沒有以前的待遇了。

而且,考完試,固然有放在部院里當文官,但,沒有了翰林院之設,想進一步提撥,一定要有地方任上的履歷。

原來,科舉制的前茅一般入翰林院,屬于未來的閣部大員人選,清貴無比,許多翰林走上了學士——大學士的直通車,入內閣,往往比地方官員到中央的歷程要快捷得多。

不存在著一戰定江山,真正做到了宰相必起于州部,所有的文官上任,不用什麼師爺、長隨、門子一大堆,而是自己動手理實務,紹興師爺下崗!

雖然進士沒有了以前的風光,但是文官階層的異軍突起,所招收的人數是以前十倍!

和前明相比,新明擁有了更多的財富,文官的位置越來越多,所錄用的人數是進士的十倍,並且在不斷地增長中。

考試的內容也由以前的純國學變成了一半國學和一半的雜學,包括科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法學、數學等,後來又細分更多的專業。

就這樣,自隋朝起開始的科舉制被改得面目全非,以前的翰林院成為了「歷史博物館」,供人勉懷!

改的何止是科舉制,還有軍隊改革,成立了大明帝國軍隊總參謀部,組成人員都是專業軍人,掌軍令,再也不會出現過去那種文臣行武事的大忽悠情況發生,而兵部掌軍政,都直接由朝廷掌控,不由內閣管理。

軍隊分正兵、地方完備軍、民兵三級,正兵全部由朝廷提供軍費,地方守備軍則是朝廷與地方各按比例支付軍費,民兵卻是朝廷卻是提供軍費。

和以前相比,朝廷給的軍費多了許多,蓋因朝廷發展經濟,有錢了!

經濟大改革,明朝患官匠久矣,須改之!

大明匠役,分為官辦、匠役、以銀代役諸法,他們入了匠籍,世世代代都做匠人,不得改行。

官辦工匠原是歸內廷TJ二十四衙門中的內官監署理。主管木、石、塔、材、東行、西行、油漆、火藥等十行。凡國家營造、內廷用度都有這些,還有戶部的工場、作坊而行。

由國家付給材料,匠人領官俸而造做。

比方說出征軍隊需要火藥和火槍,到哪領?

不是找兵部,而是找TJ,火藥和火槍監造者正是TJ,那些死TJ最愛錢,哪一路將軍都沒少受他們盤剝,給錢痛快的將軍就拿好的裝備,沒錢給的將軍就被克扣裝備,給少給劣,這仗還能怎麼打!

原本這些工場、作坊都在南京,成祖遷都後大半遷往北京,甲申變起,南京工場激增,有上萬官匠,最初還是TJ管,之後陸續交給戶部,最後朝廷宣布裁撤官辦工場、作坊,所有的官匠都放歸自由,列入民籍。

有些官員擔心原官匠沒了他們照顧會活不下去,事實上工匠們普遍生活得很好,大明的基建投資讓他們得到了大量的工作,不愁養不活自己和家人。

次輔楊天生如是說︰「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機會,領袖曾言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力爭上游了!」

話說得很對,官員們紛紛點頭,即使是他們回鄉下老家時,也會種菜種地,反正不會閑著!

再有便是茶馬、鹽法。大明舊例,茶、鹽都是政府專賣,商人需有茶引、鹽引方能貶賣。原本是政府收入的大宗,只是後來吏治腐敗,收不上茶稅、鹽稅,公候豪門公然販賣鹽茶,政府收入越來越少,私利盡入個人手里。

比如浙江有龍井名茶,一年只收到茶稅卻不到百兩銀子,都被走私賣掉了,當時某只在海外的小強,就沒少干與浙江地方官員合伙販茶之事,從不曾向明朝交過一個銅板的賦稅。

等他上台之後,馬上翻臉不認人,悍然取消了茶鹽專賣制度,改為至鹽茶鋪子征收賦稅,所有買賣的鹽茶都要有發票……

不過,茶鹽有重利,達到十分之一稅,但也有好處,交過一次稅,就不用再交,全國通行!

戰亂時期,各行省四處設卡,到處征稅。過路給錢,過橋給錢,甚至運貨到北京,還需給進城費,亦即是厘金非商稅,稅交國家,厘金自用,橫征暴斂,雁過拔毛,國家沒有稅收,豈能運轉,而商戶則苦不堪言,

又有徭役,無論是城市還是鄉下的百姓,都得報徭役,亦即免費給國家打工,民間苦不堪言,以致于民變頻頻。

而今大明不再有徭役,工作改用銀錢支付,反倒吸引了大量百姓踴躍報名打工!

礦稅改革,生產出商品進入流通市場後才征稅,就非常的合理,起到鼓勵開礦,擴大生產的作用。

土地改革,社會個人擁田過百畝者皆收重稅,關鍵在于社會給予民眾以投資渠道,鼓勵民眾發展生產,同時國外有源源不斷的銀子流入,形成良性循環。

銀子多,貨物少,就象西班牙那樣,造成社會物價飛漲。

銀子少,又造成「銀荒」,通貨緊縮,民間把銀子藏匿起來,導致社會甚至要以貨易貨,造成極大的不便。

又有社會福利,大明還做不來象東南國那樣大氣,鼓勵生育,婦嬰費用全包,但也給予了相當的補助,小孩讀書的「五年義務制」試行。

……

一項接一頂的改革,讓大明如老樹發新枝,萌發了驚人的生機,朝廷與民間財富增加,達到雙贏,人口增長,市面旺盛。

一個大學生站起來問道︰「請教馬相,為什麼我們的改革可以成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那是因為我們有了領袖!」馬士英承認道!。m.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