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七 孫可望請封秦王 永歷帝猶豫難決

由于大西軍急需招攬讀書人在將來收復的國土上設置官守,建立政權,遂在昆明開科取士,由吏部尚書嚴似祖為主考官,擇優遴選官員,對于那些寒門考生,不但資以路費,還賑濟每人谷米一斗。

至此,諸生效力,西南之地文教得以復興。

孫可望又借助黔國公府近三百年的威望廣行招徠,雲南各族土司與大西軍相處融洽,大批驍勇善戰的彝、白、壯、傣各族百姓得以加入大西軍,不少土司甚至還成為了大西軍將領。這些過去一直是明朝心月復大患的少數民族,如今反倒成為了明朝復國的強大助力。大西軍一時兵源充足,加上先前歸順的原明朝官軍,擁兵已至三十余萬,家口更多達六十萬人。

雖然兵力大增,但得益于先前恢復生產的各項舉措,大西軍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軍中將士待遇也大大提高,每名士卒無家口者每月可支谷米一升,有家口者每月則可支谷米一斗,冬日每人另發棉袍一件、大帽一頂、鞋襪各一雙。

此外戰馬也被分作三等,頭等日支草料三升,二等日支草料二升,三等日支草料一升。並不時派人查驗,若有瘦者責罰治罪。

隨著生活得到保障,大西軍的訓練力度也逐步加大,除每日的正常操練外,每月逢三、六、九日皆舉行大操演練。

定國更是擯棄偏見,時常趁著閑暇之余,向各族土司虛心求教,掌握了許多山區行軍、作戰之法。

此時,李遠年滿十五歲,在吳三省數年的悉心傳授下,已是弓馬嫻熟,十八般兵器更是樣樣精通,定國對其很是喜愛,遂讓其進入軍營中,跟隨在靳統武麾下歷練。

見換上戎裝後的兄長英姿勃發,年僅九歲的溥興心中羨慕不已,也纏著定國想要跟隨大哥一起進入軍營。望著幼子稚氣未月兌的面龐,定國竟是哭笑不得,只能好生勸慰道︰「溥興啊,行軍打仗絕非兒戲!爹爹答應你,等你長得跟你大哥一般年齡的時候,就帶你上陣殺敵如何?」

溥興掰著手指算了半天,突然換上一副委屈的表情,抱著定國的大腿嘟嘴撒嬌道︰「再等個六七年,這戰都打完了!到時候哪里還有我的功勞!爹爹,您看我都已經長這麼大啦,就讓我去吧!好不好嘛!」

定國慈愛地俯身輕撫了一下溥興的小腦袋,隨即換上一副認真的表情,對兒子說道︰「臭小子,這招對你娘有用,對我可沒用!不行就是不行!再說了,誰說只有行軍打仗才能夠立功的?爹爹常年在外征戰,顧不上家里,你小子既然已經長大,那就要擔負起男子漢的責任!你若是能替爹爹在家照顧好你嗣興弟,還有你娘和二娘,便是最大的功勞!這可比行軍打戰難得多,你能做得到麼?」

小孩子本就胸無城府,在激將法下,溥興當即拍著胸脯向定國保證道︰「爹爹莫要小瞧于我!這有何難?家里有我李溥興在,絕對出不了亂子!」

望著兒子一本正經的模樣,定國忍不住一把將溥興抱起,連轉了好幾圈,興奮地說道︰「好小子,不愧是我李定國的兒子!那咱們今天可就說好了!爹爹主外,你主內,咱們爺倆分工合作!誰都不許偷懶!」

爺倆的歡笑聲驚起了大樹上棲息的鳥雀,嘰喳聲伴隨著蟬鳴聲,在院子上空經久不散。

至永歷三年春正月,隨著雲南形勢日漸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孫可望遂下令解除了原先的軍事管制。這一年多來,大西軍在昆明城中設立四城督捕,由中軍都督王尚禮節制,限制出行,嚴格盤查,百姓生活多有不便。

如今撤銷四城都捕後,城中百姓重歸昆明縣管。待到元宵佳節之時,昆明城內更是大放花燈,四門唱戲,晝夜不息。

周邊的百姓紛紛涌入城中觀燈,五花山下、翠湖之畔,到處華燈璀璨,街頭百姓摩肩接踵,笑語晏晏,一片太平祥和的景象。就連許多曾經對大西軍心懷敵意的原明士紳,也不禁為之贊嘆,驚呼為「熙皞之風」。

然而在大西軍治下的世外桃源外,卻到處是一片腥風血雨,就在元宵節後的第四天,濟爾哈朗率清軍一舉攻陷了湘潭,督師何騰蛟殉國。佔領湘潭後,清軍于正月二十一日開始屠城,直至正月二十九日方才封刀止殺。經此浩劫,湘潭城中活人不滿一百,到處尸橫遍野,無一寸立錐之地,許多地方尸堆高過房屋,臭氣燻天,令人不寒而栗。

清軍大舉進攻湖南的消息很快傳至雲南,湖南一旦有失,貴州就將直接暴露在清軍面前,孫可望內心自是十分震撼,連忙召集昆明眾文武商議應對之策,然而諸將對滿清心存畏懼,竟面面相覷,全場頓時鴉雀無聲。

定國雙眸緊閉,腦海中瞬間浮現起當初與義父一起征戰沙場的崢嶸歲月,自陝西舉義到成都建國,從西充慘敗再到雲南立足,所有的一切皆歷歷在目,仿佛發生在昨日一般。

見所有人都沒有開口說話,定國方才把眼一睜,從座位上站起身,側身抱拳對著孫可望說道︰「大哥,明朝自坐擁天下,已近三百年,父皇與闖王並世梟雄,血戰二十年,蹂躪遍天下,至今身死業隳,卻不能將其滅亡!不料卻讓滿酋坐享漁人之利,甚是可悲!如今滿清志在天下,殘明不能御!然化外之族統我華夏、治我漢民,亦不能忍!吾輩本就是大明子民,更當嚴辨夷夏之界,豈能坐視中華大地淪落敵手?當今之計,惟有挈滇、黔、蜀三省軍民歸附明室,誠心輔佐,恢復兩京,蕩清海內,如此將來方能夠洗月兌賊名,垂名于竹帛也!」

對于定國的提議,劉文秀和白文選都極力表示贊同,然而孫可望卻不願屈居人下,仍是顧慮重重。思來想去,最終還是吩咐眾人暫且退下,只留下楊畏知一人,請他代為決斷。

楊畏知本就是明朝舊臣,當時兵敗不得已才暫時歸附了孫可望,在他心中自然希望大西軍能夠盡快與明朝永歷政權建立聯系,自己也能夠順勢重歸大明。至于孫可望的想法,從上次演武廳事件後,楊畏知便已猜出了七八分,他無非就是想要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威望,可以名正言順的領導李定國和劉文秀罷了。

今日見孫可望把自己留下,楊畏知立即勸說孫可望道︰「大帥,您與安西王和撫南王皆是同時起事,假若沒有封號,如何真正服眾?當年曹操將漢獻帝奉迎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方才成就大事,現如今聖上受困于肇慶,您是否也有這個想法?」

楊畏知此言令孫可望頓時如夢初醒,畢竟明朝還是中華正統,若是能夠得到永歷皇帝的冊封,自己的爵位必然高于定國和文秀,這樣一來就能夠順理成章的節制二人了。

孫可望大喜,心中不再遲疑,遂與黔國公沐天波商議,派遣楊畏知和戶部尚書龔彝為代表,在東府部將焦光啟和西府部將潘世榮的護送下,攜書信遠赴永歷帝行在肇慶,商討聯合抗清之事,並請封秦王之爵。

書曰︰「先秦王蕩平中土,掃除貪官污吏。十年以來,未嘗忘忠君愛國之心。不謂李自成犯順,玉步旋移。孤守滇南,恪遵先志。合移知照,王繩父爵,國繼先秦。乞敕重臣會觀詔書謹封。乙丑年正月十五日孫可望拜書。」

這些年,定國雖一直立促與明聯合,然而听說孫可望要上書永歷帝請封秦王,卻是頗為不悅,忍不住對孫可望言道︰「我等已為王,何須再請?出兵抗清,要此虛餃又有何用?

孫可望自然不會告訴定國他的真實想法,只是一本正經地解釋道︰「老二差矣,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封爵惟有出自大明朝廷方才為真,咱們現在的王爵全都是自己封的,明朝那些文武又有誰能認咱們?如此號令不一,如何聯合抗清?」

定國見孫可望眼神飄忽不定,料他必定有所隱瞞,又不好細問,惟有旁敲側擊地告誡道︰「即是如此,他日得了冊封,咱們便是朝廷命官,從此須一心輔佐明室,不可再做賊矣,切勿反復!」

孫可望心中有鬼,不敢正視定國的眼楮,只是連連點頭稱是。

楊畏知一行人遂于二月從昆明出發,四月初六日抵達肇慶,向永歷帝呈上書信,並進獻黃金三十兩,琥珀四塊,馬四匹,以表善意。

直等到永歷帝閱畢書信,楊畏知這才恭恭敬敬地叩首言道︰「今之奏請,實為聯合恢剿之意,原非有意以求封爵也!還請皇上明察!」

永歷帝將孫可望的書信放至御案,心中不禁喜憂參半,喜的是一旦孫可望率幾十萬大軍前來歸附,自己手中就有了一支能夠與清軍抗衡的力量,不用再過四處奔逃,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了。憂的是孫可望還沒歸附便獅子大開口,向朝廷索要秦王的封號,這要是將來到了朝中,拿不準可就是下一個鄭芝龍了。

永歷帝本身性格就是優柔寡斷,此事又關系重大,自然無法輕易做出決斷,遂令在場眾臣廷議討論。朝臣們對大西軍主動來投之事倒沒有什麼太大意見,但孫可望請封秦王之事,卻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左都御史袁彭年、工科左給事中金堡二人唯恐大西軍的加入會削弱己黨把持朝政的局面,堅決表示反對。

金堡一副正義凜然的模樣,在朝堂上慷慨陳詞道︰「皇上,本朝從未有過異姓王之例!即便是開國時的中山王、靖難時的河間王也是後來追封的!那孫可望不過一流寇耳,又豈能違背祖制,封他為王?楊畏知身為我大明官員,卻委身于賊,為賊游說,請皇上將其逮捕下獄,嚴加治罪!」

袁彭年也跟著附和道︰「皇上,金大人所言極是,我大明祖制從未有過異姓封王的先例,那孫可望簡直就是狂悖無禮,異想天開!不說封王,單說秦王爵位乃是當初太祖皇帝所封的首藩,在宗室諸王中地位最為尊崇!焉能給他?」

待二人說畢,大學士嚴起恆這才接著補充道︰「微臣也以為不可,以孫可望之雄,據有滇黔,擁兵百萬,若再假以封號,必將成為曹操、司馬氏、朱溫之流,先把持朝政,再搞出個逼宮禪讓的把戲!殷鑒不遠,皇上萬萬不能前門拒虎,後門引狼!最多只能效法金聲桓、李成棟的先例,授予公爵即可!」

在听完三人的陳述後,永歷帝的臉色變得愈發凝重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