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風雲際會 九十六 張能奇兵敗川北 洋教士奉命制歷

就在張獻忠攻克成都的時候,南京的弘光朝廷詔令原川陝總督樊一蘅仍任原職,又授原大學士王應熊為兵部尚書,總督川湖雲貴四省軍務,楚、鄖、貴、廣悉听其節制,並撥給餉銀三萬兩,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

然而王應熊名為督師,卻無師可督,只能散盡家財,招兵數千人,與樊一蘅避居遵義,開府理事,檄傳各州縣舊將會師共舉。

很快,曾英、劉鱗長,以及余大海、李佔春、張天相等諸部皆表示願受其節制,官軍聲勢得以復振,重新擁兵十余萬,並不斷向蜀中反撲,試圖收復失地。

與此同時,坐鎮川北的大順四川節度使,懷仁伯馬科亦率部奪回了順慶,馬科正打算從順慶水陸並進,襲取重慶,阻斷張獻忠與湖廣左良玉的聯系,避免兩軍聯合,然後召集搖黃十三家,走內水向西,逼大西軍退往雲貴山區,從而達到全據川中的目的。

沒想到順慶這邊船只尚未打造完畢,張獻忠已命張能奇率軍三萬前來攻打綿州,意圖攻略漢中,直搗西安。

馬科唯恐綿州有失,遂召集諸將言道︰「川北之地幅員遼闊,我軍兵少,難以守御,然所佔之地不可輕易放棄,本鎮業已馳報陛下,請增援軍!今順慶城防堅固,敵軍不易攻取,故本鎮決定親率三千精銳潛往綿州,救援馬爌!爾等且繼續留守城中,切記若敵軍來攻,只可堅守,不可輕舉妄動!」

諸將齊聲答應,馬科于是帶著三千精騎趁夜悄悄打開城門,往綿州而去。

再說張能奇將三萬精兵分作三路,其中振武將軍洪正隆領兵五千為右翼,走金堂、中江一路向三台;英勇將軍張其在領兵五千為左翼,走什邡、綿竹、安縣一路向江油;他自己則親率兩萬步騎經新都、漢州、德陽、羅江,一路殺向綿州。

馬科的援軍前腳剛入綿州,張能奇的兵馬也緊隨而至。雙方在城下展開激戰,然而一連數日,大西軍卻始終無法攻下城池。

八月二十一日,洪正隆的右翼兵馬由潼川趕至綿州,與張能奇匯合,此時正逢張能奇愛妾生日,張能奇見大軍皆已疲憊不堪,于是下令全軍暫停攻城,就地休整兩日,順便在營中為愛妾慶賀祝壽。

消息很快就由細作傳至城內,馬科得報大喜,卻故意示弱,不開城門,只派少數老弱之兵悄悄縋城而出,掠取糧草物資。

張能奇見馬科連城門也不敢開,以為城中兵少,無力出擊,頓時放心不少,但為了防備大順軍夜里襲營,還是命令洪正隆派兩千人馬埋伏于營寨之外,以防不測。

不想一夜過去相安無事,城中竟是毫無動靜,這下張能奇終于完全放下心來,讓洪正隆將伏兵召回,全軍一齊開懷暢飲,只待次日一鼓作氣,攻克綿州。

哪知到了中午,正當大西軍將士酒足飯飽,昏昏欲睡之際,營寨外忽然殺聲四起,大順軍騎兵在馬科的帶領下,猶如猛虎下山般破寨而入,在慌亂奔逃的人群中亂殺亂砍起來。

大西軍倉促應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兵馬死傷不計其數。張能奇一身酒氣,來不及披甲便在親兵的攙扶下提刀上馬,只見四面八方到處都是大順軍,雖張能奇勇猛無敵,可是連殺了許久,卻始終無法擊退敵軍。

就在此危急時刻,忽見寨外煙塵四起,原來是張其在率領的左翼兵馬趕到了。

綿州守將馬爌站在城樓之上,望見大西軍援軍將至,立刻帶著三千兵馬出城攔截。

見馬爌擋住了張其在的援軍,馬科當即舉刀高喊道︰「弟兄們!隨我殺敵!斬首一級者賞銀十兩,生擒張能奇者賞銀五千!」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大順軍將士頓時勇氣百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盡管張能奇死戰不退,然而戰至日暮時分,在他身旁已然沒剩下多少兵馬了,而大順軍卻是越戰越勇。

洪正隆滿身血污地沖到張能奇面前,向著他高聲大吼道︰「四將軍,快撤吧!再不撤可就要全軍覆沒了!」

「不行!就這麼回去,父王必然降罪于我!大家不許撤,隨我繼續殺敵!」張能奇雖身負多處刀傷,戰馬也已傷重而死,可他卻仍如同瘋子一般,沒有絲毫想退的意思,高舉鋼刀,不管不顧地向前沖去。

情勢萬分危急,洪正隆當機立斷,吩咐眾親兵架起張能奇,強行將他推上馬背,然後護住左右,拼死沖出了重圍。

馬科見張能奇逃遠,並沒有追殺,徑直收兵回城去了。

張能奇身負重傷,在洪正隆和張其在的保護下,一路退至羅江,收攏沿途潰散兵士,只剩八千余人,且多數有傷在身。張能奇見羅江無險可守,乃退往鹿頭關,然後將兵馬交付給張其在和洪正隆,自己單騎趕回成都,向張獻忠稟報。

張獻忠見張能奇重傷在身,並沒有過多苛責,只是囑咐他回去好生休養,並讓醫官前往張能奇府中,以上好的金創藥醫治,然後下令召集眾文武上殿議事。

待文武聚齊殿中,張獻忠掃視一眼眾人,發現所有人皆是面色凝重,一言不發,當即笑著說道︰「你們緊張個屁!虎臣此敗盡在老子預料之中,這小子平日里自以為天下無敵,老子早知他不是馬科的對手,就是想讓這小子受點挫折,以為磨礪!」

張獻忠話音剛落,定國立刻抱拳請命道︰「父王,四弟魯莽,故有此敗!現如今全川皆已歸附,自然不能再讓順軍盤踞于川北!兒臣願領一軍北上,驅逐馬科,一舉拿下漢中!」

不料張獻忠卻是把手一擺,當場拒絕道︰「這些時日老子早就在成都呆膩了!此番老子要御駕親征,定讓那馬科束手就擒!可旺,成都就由你留守監國吧!」

「今時不同往日,軍中能征慣戰之將眾多,父王你又何必親臨險地?刀槍無眼,倘若有個閃失,豈不是悔之晚矣!」定國一听張獻忠要親自出戰,連忙阻止道。

汪兆齡在一旁卻是微微一笑道︰「定國將軍差矣,如今大明已經傾覆,咱們大西軍與李自成之爭,已非平常之爭,乃是國運之爭!漢中乃是巴蜀門戶,咽喉之地,只有拿下漢中,方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當年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亦是傾盡全力,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方才最終擊敗曹操,全據漢中!王上今日御駕親征,又有何不可?眾將士見王上親臨,必將奮勇爭先,何愁順軍不破,川北不定?」

汪兆齡的話更是讓張獻忠下定了決心,他捋著長髯對定國說道︰「寧宇啊,老子主意已決,就不要再勸了,你且與汪丞相一並留下,輔佐可旺鎮守成都!」

「兒臣遵命。」定國本想再勸,但看張獻忠意志堅定無法更改,也只得無奈退下。

九月初一,張獻忠親率十萬大軍由成都出發,前往與大順軍爭奪川北,吳繼善、龔完敬二人亦隨軍同行,以為軍師。

馬科听聞張獻忠親征,連忙找來馬爌商議,二人議了半天,最終還是決定放棄綿州,一面退過涪江東岸,在梓潼、劍閣一帶重重布防,一面向李自成告急,請求援軍。

張獻忠兵不血刃進入綿州,將其改名為得勝州,正準備渡過涪江追趕馬科,卻有吳繼善前來勸阻道︰「馬科望風而逃,可見其並非勁敵,何必勞動王上御駕?如今川西南皆已平定,只要派遣可旺、定國二位將軍前來,必能馬到成功!當務之急乃是設官撫民,鞏固新佔州縣!綿州此地人杰地靈,王上只須駐兵于此,招賢納士,然後坐看各軍平定川北即可。」

張獻忠听後深以為然,采納其言,派人趕赴成都檄調張可旺和定國前來。

張文秀此前在遂寧駐扎,听聞張能奇兵敗,立刻率兵來援,待他趕到時,張獻忠已然拿下了綿州。見到文秀,張獻忠頗感意外,立馬吩咐他前往收撫附近州縣,並搜尋當地名聲較好的仕宦縉紳,邀請他們出來做官。

文秀領命,分派諸將前往各州縣驅逐大順軍殘部,同時張榜安民,搜求賢能。

當地縉紳見大西軍秋毫無犯,隱隱有王者之師的氣象,又見明室已亡,將來得天下的不是李自成便是張獻忠,但李自成畢竟逼死了崇禎帝,從感情上來說,他們無法接受為此弒君之賊效命,但對于張獻忠,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了,于是紛紛歸附至張獻忠麾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綿州縉紳嚴錫命,此人和吳繼善同是前大學士徐光啟的門生,信奉天主教,本是崇禎十年進士,做過通州知州,因見世道混亂朝不保夕,干脆致仕回家避難。如今听說吳繼善在張獻忠軍中頗受重用,遂前往拜見,請求為他引薦。

吳繼善念及舊情滿口答應,將其引至張獻忠面前,見到張獻忠,嚴錫命開門見山地說道︰「大王,如今崇禎皇帝已死,然民間仍稱今年為崇禎十七年。先前李自成大軍佔據綿州,強迫百姓使用他的甲申歷,稱永昌元年,可又有滿洲皇帝佔了京師,稱順治元年,南京監國的福王又稱監國元年,這天下忽然間冒出了這麼多年號,咱們四川百姓一時竟不知該用哪個?大王既已平定巴蜀,便應早正大位,改元頒歷,使百姓有正朔可奉,此事方是正道。」

張獻忠不禁露出了為難的神情︰「嚴先生,你說的不無道理,但這歷書卻是無人會制,不知你可有中意人選?」

嚴錫命連忙說道︰「大王,制歷乃是西洋人之所長,在下恰好認識兩個洋人正在此地,一個名叫利類思,乃是西洋義大利國西西里島人。一個名叫安文思,乃是南洋呂宋國人。」

張獻忠听後大喜道︰「既有這樣的人,還不速速把他們接來見我!」

利類思和安文思兩名傳教士很快就被請到了張獻忠帳中,張獻忠見二人雖金發碧眼,模樣奇怪,但卻說得一口流利的官話,行為舉止也是彬彬有禮,心中很是喜歡,問他們能否制作歷書,二人也是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隨後又向張獻忠說起天體構造、日月運行等一堆張獻忠聞所未聞之事。

張獻忠听得是雲里霧里,更覺得二人高深莫測,便將他們留下編制歷書,只待平定川北之後,就返回成都,頒行新歷。至于嚴錫命,張獻忠見其文雅恭順,能言善辯,又有舉薦之功,當即許其為宰相。

再說張可旺和定國從成都趕至綿州,張獻忠命二人去攻馬科,又檄傳張文秀、劉進忠攻取順慶,以為策應。

張可旺與定國二人率五萬大軍渡過涪江,連敗馬爌于魏城、梓潼,馬爌敗回劍閣與馬科據險死守。張可旺自領大軍圍攻劍閣,又命定國分兵去取保寧,保寧守軍望風而逃。

保寧失守,馬科當即棄了劍閣,退往廣元,並飛馳向西安告急,請發援兵。

川北各州縣亦紛紛逐殺大順官吏,向大西軍投降,搖黃十三家見民心如此,紛紛主動前來歸附。而張文秀、劉進忠在攻下順慶後,也跟著揮軍北上,與張可旺、定國合兵一處,共同攻打廣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