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點將

作者︰江南說書人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當「仲景」號醫療船駛出新津港後不久,大明兵部總參某局也下達了全軍總動員的命令。

「朱大帥1號令︰各師團、特種作戰旅、生產建設兵團、艦艇、錦衣衛,從即時起立即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各部做好召回休假官兵、選調軍官、士官、老兵組建新編部隊的準備工作!各部不得有誤,違者一律軍法行事!」

德武三年新春朱大帥的一號令,令大明新生的軍事機器再次轟隆作響。

但與此同時,大明的老人們也發現,相比以往大明戰則全面動員、御駕親征、傾國之戰,這次的動員令卻只局限在軍隊之中。

國子監的學生沒有停課,工人們沒有組織武裝糾察隊作為補充軍事力量,就連天子岩工程都沒有停工。

一萬多個工人日夜不停地雕琢著萬睡爺顏值驚人的容顏,力爭早日完成這一鳳都標志性奇觀。

可以說,這一次軍事力量的集結並沒有造成任何社會的動蕩,這也標志著大明國力的日漸強大,以及大明軍隊的日益成熟。

成熟的部隊當然要學會自己打仗,這一戰,朱富貴準備運籌帷幄。

實際上,從消滅礦區護礦隊,這一大明立國之戰開始,朱富貴就一直在培養將領們的聯合決策、獨立指揮能力。

當然,不培養也沒有辦法,畢竟朱大帥本人毫無作戰經驗,就連打靶都從來沒有及格過。

正因如此,在歷次戰爭中,大明已經培養起了一大批熟悉近現代戰爭戰法的將領。

尤其是戚文長,這位前太平天國軍官,如今可能是全世界軍事技術領域思維最先進的人了。

很早的時候,戚文長便被分配至汽車部隊,開始了他與裝甲機械的不解之緣。

在教導訓練基地中,他和樊綱新等人早以熟悉並演練了多種戰法。

而今日,便是大明裝甲部隊劍指三藩市的日子!

2月1日,大明天子登壇點將,賜虎符于大明皇家陸軍大校戚文長,令他總領攻滬事宜。

戚文長單膝跪地,雙手高舉過頭頂,接下虎符,以示三軍。

正如《朱大帥1號令》中指出的那樣,這次征討三藩市,或者說新滬的,是一支抽調各部組成的混合部隊。

其主體為皇家陸軍第一裝甲旅,同時抽調了水師「嘉定」「揚州」兩艘炮艇,以及特種作戰旅的兩個團。

目前,大明的師鎮一級還保持著三三編制最初的模樣,沒有進行美軍的師改旅,或者我軍的旅改師。

在大明暫行軍制中,「甲種師」下轄三旅九團、「乙種師」下轄二旅六團,「丙種師」下轄二旅四團。

每團人數約1000—2000人。

一師是甲種師,第一旅有6000人,並裝備有大量裝甲機械單位。

特種作戰旅是一支比較神秘的部隊,總指揮是楊六。

一直以來,他們最大的軍事成就可能是對天京城進行了物資增援作戰。

換句話說,特種作戰旅實戰經驗不多,名聲不顯。

但這並非是說特種作戰旅戰斗力弱。

實際上,這支部隊建立的本意就強調城市作戰、特種作戰,訓練也是長期圍繞著這些內容展開的。

與同樣立足于城市作戰的錦衣衛北鎮撫司內衛部隊不同,特種作戰旅面對的是境外作戰環境,交火的敵人亦是外敵。

對待外敵,自然需要不同的作戰理念,比如說,除惡務盡。

這一次,兵部總參直接抽調了特種作戰旅兩個團3000人的戰力,說明了攻克新滬中城市戰爭的重要性。

加上北太平洋水師的兩艘炮艇,主力部隊總人數達到了一萬余人。

除此此外,兵部調令莫白部,也就是第二混成旅為此次戰役提供掩護,穿插至內華達山脈西側,以切斷可能出現的東部支援。

根據指示,莫白部將保持高度機動性,必要時配合主力部隊進行佯動、輔助參戰。

……

望著大軍向南掀起滾滾煙塵,朱富貴心情復雜。

雖然認為這是自己和兵部做了反復研究之後做出的完全部署,但到了見真章的時候,又忍不住想這想那起來。

就好像送孩子走入考場的老父親,總是擔心孩子粗心漏題了,或者犯別的小錯誤,以至于穩穩能考上的清華北大失之交臂,只能去北大青鳥一展宏圖了。

從點將台上走下,一眾警衛員幫助皇帝陛下卸下冠冑。

這套甲冑可不再是幾百塊錢買來的塑料道具甲了。

而是朱富貴花了重金向甲冑愛好者收購的大唐光明鎧,重達60斤。

雖然賣相無敵騷氣,但穿著實在是折磨人的事情。

警衛員幫忙將盔甲卸下,朱富貴連做擴胸運動,恢復四肢的感覺。

殷素素一身戎裝,白了朱富貴一眼,道︰「大帥你如果放心不下,為什麼不御駕親征呢?末將願誓死相隨!」

「呸,我看你就是想打大炮了!」

朱富貴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小伎倆,不動聲色地捏了一下她的蜜桃臀,「肘,咱們回宮,試試朕之炮不利乎?」

……

想太多確實沒用,學常凱申搞遠程微操,或者學允炆老祖去太廟里求祖宗保佑,都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不是朱富貴吹牛,就自己那些費拉不堪的祖先,自朱允炆以下,以後自己去了地府,見著了哪個都可以仰著脖子,他們還得笑臉相迎。

他們但凡敢擺一丁點架子,八八老祖都會把他們吊起來抽。

雖說不打算插手前線的具體作戰,不過朱富貴也並非是對戰爭進度兩眼一抹黑的。

自從1839年第一條商業化線路運行之後,電報便已經取代了烽火台、飛鴿傳書等傳統形式,成為傳遞軍情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1850年,首條海底電纜橫越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及歐洲大陸連接起來。

首條橫越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則在1857年敷設完畢。

但由于技術原因,這條越洋電纜只使用了數天便告失靈。

也得益于這條越洋電纜的失靈,才使得北美大陸與英國本土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礙,讓朱富貴佔了不少便宜。

按照原本的歷史,美國人結束內戰之後次年,也就是1866年,修復了穿越大西洋的電纜,恢復了北美與歐洲的電報通訊。

但在這個時代,跨大西洋電纜的修復似乎遙遙無期。

與之相比,晚清的電報發展很晚。

「電線興自泰西,無論水陸程途千萬里,音信瞬息可通,實于軍情商務大有裨益。即如法國之于越南,俄國之于琿春,日本之于朝鮮,皆設電線。蓋有事呼應靈捷,無事可便商賈,故凡用兵要地,通商碼頭,彼族無不謀佔設電線。」

這段左宗棠的話中,字里行間透露著無奈。

左、李、張等人後來努力架設了許多電報線路,不過為之晚矣,這些電報最後變成了民國各個大帥、總督們通電全國的表演舞台。

對于大明來說,有線電報的技術含量不高,不過也是個新鮮事物。

朱富貴作為後世人,一開始就奔著無線電報去了,完全忘記了這茬事。

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如果不想交高額的文化值罰款,朱富貴在平台上只能買到業余無線電台。

如單價在一兩萬元的ElecraftKX3便攜式短波電台,使用非常方便,能在城市和野外分別切換UHF和VHF頻段。

短波通信也完全不像後世那樣,深受各種電器雜波的干擾。

在海船和漢騎01坦克戰車,以及一部分運輸車上,都裝在著此類電台。

不過畢竟是非專業無線電設備,肯定還是不如有線設備靠譜。

大明城際間的通信最終還是通過有線信號實施。

在網上很容易就能買到靠譜的濾波器,大明建設的以新鳳為中心的電報網絡可以一條導線傳送幾十路電報,比起目前西方使用的單路電報要先進高效的多。

這一次一旅工兵營便攜帶了相關設備,將鋪設一條從戰斗前線到新魯的電線,確保朝廷能夠第一時間知道前線的戰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