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當務之急

于謙的話,令殿中眾臣都為之一默。

雖然在朱祁鈺到之前,眾人已經知曉了事情的大概,但是如今再听一遍,依舊觸目驚心。

那可是整整五十萬大軍啊!

就算撇去征調的民夫徭役,後勤輜重人員,單純能戰的官軍,也有近二十余萬人。

那也先不過十萬之眾,大明動用了三倍于敵的大軍,怎麼就能敗了呢?

而且不僅敗了,就連御駕親征的皇上,都被人擄走,這何止是喪師辱國。

數遍中華數千年的歷史,也唯有靖康之時,出現過這等事情!

不過事已至此,即便是再心懷沉痛,也不得不提起心勁兒來面對。

于謙剛剛的話里頭,還有一層意思。

如此傷亡慘重的大戰,勢必會驚動周邊軍鎮前去查探,居庸關只是第一個。

接下來,宣府,大同,山西,紫荊等地的詳細軍報,必然會陸續到達京師。

這件事情,瞞是瞞不住的!

見無人說話,孫太後道︰「諸位臣工,皆為國之肱骨,皇帝親征之前,將國事朝政托付各位,如今出了這等大變故,哀家一介深宮婦人,已驚惶無措,尚賴各位大人謀劃商議,眼下局面,當如何是好?」

略一停頓,見諸大臣仍舊沉吟,孫太後繼續道︰「局勢危難若此,諸位不可惜身不言,此非朝會,若有想法,盡可言之,不拘對錯,皆為國盡忠,若有不妥,哀家亦宥之不罪。」

太後的話都說到這兒了,再不說話就不合適了。

不過其實孫太後的顧慮實屬多余,在場諸人,皆是六部重臣,最不濟的也是天子近臣或守備京師之人。

眼下天子北狩,他們就是京城里高個子的人。

換句話說,天塌下來,就砸在他們頭上,怎麼可能會惜身不言?

實在是這消息太過驚人,讓這幫老大人一時之間,都亂了方寸。

不過幸好,有朱祁鈺進殿這麼一鬧騰,總算是給了他們一些接受的時間,這會心里頭,也大略有了想法。

吏部尚書王直起身,奏道︰「太後娘娘,此事詳情尚不明了,然大略情況,已可見一斑,以臣之見,傷員撫恤,罪將定罪及其他諸事,可暫緩行。」

「當務之急有三︰其一,打探詳細情況,詔命臨近各衛所關隘守將,盡快呈上詳細軍報,就地收攏殘軍,隨行勛戚大臣有幸免于難者,盡快護送回京,再行論處。」

「其二,詔命各關隘守將,打探陛下陷落之地,伺機迎回,同時派遣使節,出使瓦剌,探明情況。」

「其三,賊虜既獲大勝,必挾勝而進,京師及邊關諸鎮防務,為重中之重,需重新商議,詳細安排。」

和以後的幾代不同,此時雖然已經有了內閣,但是只是以備咨詢而已,人員,職務皆尚無定制。

盡管已經行票擬之事,但是這項權力還沒有完全形成制度。

憑借著三楊的遺澤,內閣在朝中地位略有提升,但是依舊沒有什麼存在感,可算是有明一代,權勢最低之時。

自太祖罷中書省之後,六部尚書便是前朝實權最重之人,吏部為六部之首,尚書被稱為大冢宰,是如今當之無愧的百官之首。

因而王老大人一開口,就定下了今日議事的調子。

調子定好了,才好開始商議。

自然,王老大人提出的這三項當務之急,口氣力度也是不一樣的。

第一條最為簡單易行,乃是應有之意,所以王老大人提出的是詳細的辦法,沒什麼可討論的。

此事隸屬兵部分管,此刻兵部事務皆由于謙做主,于是于侍郎起身道。

「大冢宰所言甚是,下官出宮之後,便即刻傳令各邊鎮收攏殘軍,即刻呈上詳細軍報,並將幸免于難的勛戚大臣護送回京。」

接下來的第二條,就比較難辦了。

王老大人說得十分委婉,但是其實意思很簡單,商量怎麼把皇帝救出來。

不過在場之人皆是老成謀國之輩,自然知道這件事情的難度。

若梁貴帶來的軍報屬實,那麼也先既然放一直扣押著的錦衣衛校尉袁彬來傳話,就必然已經確認,自己到底抓住了什麼人。

換位思考,若是自己這方抓住了敵軍主帥,而且還是御駕親征的天子,那必定是嚴密看守,置于中軍之內,嚴密防守。

想要救人,肯定是難上加難!

沉默了一會,翰林院學士陳循上前道︰「太後娘娘,臣以為皇上既然遣人傳訊,不妨暫且準之,先太祖,太宗皇帝威震漠北,瓦剌對我大明尚有懼意,或可遣使攜金銀玉帛前往,迎回陛下。」

此話一出,再場大臣皆暗暗嘆了口氣。

這話說出來,怕是陳循自己都未必相信!

太祖,太宗威震漠北是不錯,但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仁宗,宣宗繼位之後,皆將精力放在了內政之上。雖然依舊對北虜有余威震懾,但早在先皇之時,邊境便常有邊患,只是不嚴重而已。

至今上登基踐祚之後,因天子幼弱,朝中大政以平緩為主,能不起邊釁,便不起邊釁,更是助長了虜賊的膽量。

何況二十余年的時間,大明已經換了三代天子,瓦剌,韃靼等部自然也是如此。

舊一輩的,曾經見識過太宗軍威的虜酋漸漸凋零,新一輩的虜酋,因大明一再忍讓,更是肆意妄為。

若是如此簡單便能迎回皇上,那也先又豈敢興兵十萬,擅起爭端。

不過眾臣也知道,這是眼下唯一成功率略大的法子,若是依靠邊將尋機救駕,怕更是難以為之。

因此只好拱手附和。

「此乃老成之謀,準!」

孫太後點了點頭,贊許的看了一眼陳循,心道果然是隨侍之臣更加靠譜,想了想,又道。

「此事需得抓緊時間,昨夜軍報到京,哀家與皇後在內庫當中盤點了一番,已經按皇上之意,將金銀蟒袍備好,諸位大人商議一番,盡快遣人送去便是。」

陳循身上雖然掛著戶部右侍郎的餃,但是實際上卻在翰林院辦差,相較六部群臣,翰林院算是侍從之臣,更加依靠聖恩。

看太後如此神色,便知他說中了太後的心事,于是繼續道︰「太後所言甚是,此事耽擱不得,以臣之見,不若仍遣那梁貴回去,一來,他本職懷來衛千戶,熟悉情形,二來,也更能取信與瓦剌。」

孫太後想了想,開口問道︰「眾臣意下如何?」

定了要遣使的大方向,那麼送誰過去,反而沒什麼緊要,歸正大概是去送些金銀,傳個話,不抱什麼真能迎回皇帝的希望,所以眾臣皆俯首稱「善」。

于是這件事情也定了下來。

緊接著,駙馬都尉焦敬起身,道︰「太後娘娘,臣以為,當此危急之時,當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命兵部張榜,京城內外,凡有退敵之策,迎回陛下之謀者,可破格征召,再行任用。」

這又是一條不咸不淡的建議。

說白了,賭運氣!

京城內外,百姓雖多,但是若有這等智謀詭譎之士,早已被朝廷征召,何須等到現在?

要知道,皇上出征之前,便已經征召過不少能人異士,現在,怕是尸骨都涼在土木堡了。

所以說,這建議整個就是個廢話。

殊不知焦敬也是叫苦不迭,作為勛戚武臣的一員,他深知勛戚如今的處境。

這次大軍出征,皇上雖然是受王振的煽動,但是背後少不了有勛戚的推動。

這一點,無論是太後娘娘,還是殿中的諸位大人都心知肚明。

畢竟作為勛戚武臣,只有一直有仗打,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這二十多年以來,天下承平,武備廢弛,再加上先太皇太後與三楊輔政,對勛戚一再打壓。

好不容易才踫上這麼一場大仗,可誰料,竟出了這等事情。

現在瓦剌大軍壓境,自不必說,待這場風波過去之後,想都不用想,那幫文臣肯定趁此機會,大肆攻訐勛戚。

這個時候,能在太後娘娘面前掙一分好感,日後處境便好一分。

可偏偏這次大戰,一眾勛戚都寄予厚望。

京城里能夠叫得上名號的,基本上都隨駕出征,就連勛戚里頭的定海神針,先皇托孤的重臣,英國公他老人家都跟了過去。

若是勝了自然皆大歡喜,可如今這般情況,他區區一個駙馬都尉,連爵位都沒有,在這殿中,連插話的余地都沒有。

是以哪怕知道說得是廢話,他還是硬著頭皮得說。

至少要表明態度,京城勛戚一脈,還是在想辦法,救回皇帝,將功補過的。

這算是兵部的活兒,故而孫太後轉向于謙,問道︰「于侍郎意下如何?」

誠然,這個建議大概率沒什麼用,但是也挑不出錯處來。

于謙沒怎麼猶豫,道︰「臣以為可行。」

于是,第二件事也這麼被暫時商定下來。

剩下的,就是最要緊,也最棘手的第三件事。

京城,該怎麼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