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言稱必效

作者︰燻香如風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果不其然。

自高堂隆孤身上山。當夜便有小股泰山賊,出奔投誠。三日之內,大小渠帥,一哄而散。數萬賊眾,唯剩闕宣並心月復數百人。

不等聯軍來攻。見事不可為,闕宣揮劍自刎。心月復私割首級,不及出寨,便你爭我奪,刀兵相向。數百人竟同歸于盡。最後得其首級者,亦重傷不治,血流而亡。

只剩高堂隆一人,自開山門,提賊首級,從容下山。

談笑間,賊酋授首。高堂隆毫發無傷,當真國士。

入中軍大帳。

鄭泰笑問︰「王命何在?」

「王命在此。」高堂隆取留白敕令︰「完物奉還。」

鄭泰接過,自袖中取刀筆,一蹴而就︰「完歸舊主。」

高堂隆肅容下拜,雙手奉命。有此敕令,無需再入四方館。已為薊官。

「(敕)令歸(王)命還」,遂成典故。意為,有功必賞,言稱必效。

數萬泰山宿賊,若行強攻,必有死傷。兵不血刃,滅反賊闕宣。高堂隆雖借薊王威信,假鄭泰盛名,然能有此壯舉,亦足可稱道。

數萬賊眾,見到鄭泰當面,納頭便拜,各自心安。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鄭泰,少有才略,好交豪俠。家富于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因而名聞山東。後攜家小部曲,舉族投靠薊王。薊王親出相迎,引為近臣。授代主徵闢之權。

薊王與鄭泰,主臣二人,相惜相契。充滿了大漢所獨有的痞氣豪爽。後世無法體會,亦無從復刻。唯大漢獨有。盛唐猶存。

薊王可比光武,然更具高祖之風。

漢時豪杰,諸多名節,先不論。單「婬不破義」,後世謂好友者,有幾人能做到。世風日下,物欲橫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是故『孟德可愛』,『劉備有毒』。

名聲便是擔保。泰山賊見鄭泰,遂以性命相托。便是此因。

稍後,鄭泰辭行。陶謙不僅攜眾十里相送。更將長子商,次子應,一同托付薊王。

此乃侍子也。

鄭泰受此重托,焉能不盡力而為。

這便依依惜別。

聞鄭泰、高堂隆之事,關東群雄,各自嗟嘆。

先前,合二州之力,斷難清剿之泰山「劇賊」。竟不戰自潰,望風而降。細致恐極。若有一日,與薊王對壘。軍心可用乎。

游麟號重回南港。

水衡都尉周暉,方知大漢一藩,上邦盛貌。

船舶列隊,次第登岸。數萬泰山賊並家小,被送去各處流民大營。薊國官吏,早已輕車熟路。便是先前暫居艙室,亦通風消毒,驕陽曝曬。斷不會使,病疫留存。

遷入薊國。乃天下黎庶,夢寐以求。

或有人言。既如此,為何滯留。一言蔽之,塢堡遍地,阡陌連橫。官官相護,豪強圍堵。升斗小民,寸步難行,如何相爭。于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薊王虎威,猢猻四散。

水衡都尉,奉王命,游麟至此。誰敢言半個不字。那些百般刁難,官逼民反,皆隨風而散。和風撲面,一片欣欣然。

生怕,王命之下,塢堡皆破,身家不保。

鄭泰手書敕令,授予高堂隆,千石之俸。

知其博學多聞,善佔天象,薊王遂拜為長安門學,博士祭酒。

鄭泰代王徵闢,先前多有耳聞。不料今日成真。百官心中慨嘆,皆窺門下側席。

鄭泰面色如常,正襟危坐。

君臣相知,必成佳話。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先前門下五吏,不過六百石官。因門下祭酒司馬徽,拜為萬石國老,而水漲船高。今門下五吏皆高居二千石。饒是如此,大小朝會,亦謙居側席。忠心俸主,可見一斑。

少時薊王,一金知人心。

好友耿雍,頓足言貴。

然薊王卻,笑稱便宜。

稍後得證,人心尚古。耿雍慨嘆︰劉備善識人,我不及也。

請注意。耿雍並非慨嘆,世道人心;而稱,薊王識人。言下之意,世道還是這個世道,人心亦是此等人心。唯我薊王,可辨世道人心。擇盡忠良,聚攏英杰。主臣一心,上下力,遂成今日上邦氣象。

待凝聚民意,淬煉國風。上邦風貌,約定俗成。于是「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再有「南橘北枳」。投,王之所好,民心所向。清明吏治,蔚然成風。

此,才是『一金知人心』之真諦(注)。

甄城,衛將軍兼領兗州牧,曹操府。

「闕宣授首,泰山皆平。」得討寇校尉樂進捷報,曹操大喜︰「待大軍歸還,足可自保。」

「既如此,明公宜將大人(老父),早日接回。料想,陶使君,斷不會阻攔。」陳宮進言。

「公台所言,與我相合。」曹操笑道︰「霸王曾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今為州牧,位列公卿。老父豈能客居別處。」

群僚撫掌而笑。皆心有戚戚。

九江,壽春。

「(淮水)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又東,潁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淮水又東,右合沘口。又東逕中陽亭北,為中陽渡,水流淺磧,可以厲也。淮水又東流與潁口會。東南逕倉陵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