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功在不舍

作者︰燻香如風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薊國樓桑,將作寺。

薊王親臨,必事出有因。

仲春二月,「溫室實驗田」中,麥穗金黃,滿室飄香。

「試驗」二字,出自王充《論衡‧遭虎》︰「等類眾多,行事比肩,略舉較著,以定實驗也。」薊王賦其新意。每每在新技藝推廣前,必經由將作寺,實驗論證。名曰︰試驗田。

待工匠掘出底泥,陪同官吏,無不驚呼出聲。

「敢問主公,莫非皆沙壤!」右相耿雍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然也。」劉備輕輕頷首。

耿雍又問︰「主公欲圩田……大漠乎?」薊國圩田制,天下知名。

「大漠無需急。」劉備笑道︰「先為西域圩田。」

「臣等,願聞其詳。」上庠令鄭玄長揖求教,被劉備雙手托起。

「諸君,還記得‘毛遂治滏’否。」劉備笑問。

「臣記得。」左相崔鈞答曰︰「毛遂自薦,請兵有功,趙王封其為諫議大夫,封邑曲梁。此地雖是沃土,卻因地勢低窪。滏、洺等水,常泛濫成災,百姓生活貧苦。毛遂先築河堤,迫洺水改道北流。又令民夫和‘紅膠泥’,將滏水河床抹厚五尺,不留空隙。此後,滏水再無潰決之虞,河道暢通,一瀉千里。」

劉備笑道︰「沙壤之所以能蓄水,便因三尺之下,皆是紅膠和泥。膠泥經驕陽暴曬,無需火烤,便會硬化如陶。等同于將此片沙田,盛入巨大陶碗。再引肥水至田埂,連通埋于沙田下的滴漏竹管,不斷滋潤。遇曝曬,水汽自升,無缺水之困,谷物因而萌生。」

說完。劉備又命工匠取來一截鑽孔竹筒,遍示眾人。

與時人用來計時的漏壺,完全不同。此竹筒,開孔如笛,居中排列腰際。只需水位越過腰線,便可四時滴漏。

「莫非主公欲從冀州運紅膠泥,遠赴西域。」右相耿雍言指,代價不菲。

劉備搖頭道︰「非也。類似黏土,無處不有。便是大河底泥,亦可烘干墊底。只需命匠人出城搜尋,當可就近運來。」

門下祭酒司馬徽笑問︰「先看革帳溫室,又看沙壤種田。主公欲為長城軍屯乎?」

「然也。」劉備道破心意︰「大漠終歸是心月復大患。前漢所築長城,多有損毀。孤欲重築,設立塢堡,令兵士屯田自養。而後。徐徐逆進,築城通渠,種田大漠。」

先不論能否實現。我主雄心,無人可及。

就劉備所知,只需搞定蒸發與滲漏,沙地種田,亦無不可。支渠四通,膠泥墊底;肥水滴灌,溫棚遮陽。應當可行。只需持續種田數載,不斷改良土壤,待防風林木長成,水性循環小氣候形成。持續種田,當事半而功倍。

「先從西域始。」劉備一錘定音。

西域並不缺水。只因地表蒸發劇烈,難以存留。前漢時,西域都護府,針對性的修築了地下水利工程。時稱「井渠」。穿渠校尉,便負此責。「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後人注「卑鞮侯井」曰:「大井六,通渠也。」

後世稱「坎兒井」。乃是一種結構十分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其構造原理︰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地,間隔打下深淺不等之豎井;而後再依地勢高下,于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將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如此,即可避表層沙土滲漏,又可防長距離輸送水汽蒸發。

自劉備中西域而立幕府。二位府丞,在前人基礎上,嚴格按照薊國施工規範及營造技藝。將西域井渠,發揚光大。引水涵管,皆用硬質陶管。引水入城尚不足夠,還需分潤各家各戶。前院鑿豎井引出,建水塔蓄水。引流鍋爐房。酌情升溫加熱,輸往家中各處。雨污分流後,肥水經污水管,排往城外,滋養農田。如此,循環往復。

西域石炭儲量豐富,開采便利。冶煉采暖,皆有大用。薊國營城術,已惠及西域五十五國,各個綠洲城邑。然如群星拱月,居中好大一塊荒漠,棄之可惜。于是薊王便想︰沿水路枝津,試行屯田。若將河渠比脈絡。這片制霸西域正中,巨大的流沙枯葉,是否能枯葉逢春。且看薊王能否,回春有術。

眾人隨薊王,逐次看過。各式田地,不一而足。還有用空心磚,砌成一高一矮,前後防風牆,頂部搭建竹棚,鋪設革膜。既防風防砂透光保暖,又可阻斷水汽蒸發。類後世簡易大棚。

各種直指西域的種田技藝,直令一干人等,大開眼界。

單單透光革膜,竟不下數十種之多。足見用心良苦。

「膜,幕也。」上庠令鄭玄嘆道︰「此物,先前多用于國人院中藥圃。今日方知,乃有大用。」

「去年,草原各部,共計販入活羊百萬。皆是多年老羊,無從割毛。羊皮多被制成革膜,羊腸用于券鈔封膜。取食鮮肉,腌成蠟肉,煉脂成油,骨粉亦為精飼料。」右相耿雍笑道︰「一張羊皮,方二步(約1㎡)。一畝所需,不過四百六十張。」

將作令蘇伯,卻糾正道︰「四百張足以。」

「為何?」鄭玄請教。

蘇伯答曰︰「膈膜需繃緊,方利透光。故拉伸之下,一畝大田,四百張足以。」

「原來如此。」眾人欣然點頭。

「一年之革,可覆二千五百畝。」左相崔鈞笑道︰「此,還只是羊皮。再加豚、牛等皮,年可制革膜,三萬畝。」

「竟有如此之多。」眾人無不詫異。

上計令陳逸忽笑︰「諸君可知,我國三百余城,一日食豚(豬)幾何?」

「未知也。」此乃上計署所轄,他人焉能得知。

「一萬頭。」見眾人皆驚,陳逸笑道︰「須知。國人食豚,遠不及食牛羊。」

話說,後世《東京夢華錄》有載,僅汴梁城一天,便要吃掉上萬頭豬。薊國三百余城,九百萬口,還吃不過汴梁一城之眾。

日食豬萬頭。以年計,可得革膜,萬八千二百五十畝。若類比後世汴梁,日食十萬頭。以年計,可得革膜,十八萬二千五百畝。無需如此之多。豬、牛、羊,之和,年可制膜十萬畝。薊王便心滿意足。

此事易耳。薊國五萬,隴右二萬五,都護府二萬五。不出二載,便可實現。

上庠令鄭玄,不由誦起荀子《勸學》名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薊王種田,著實強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