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專誅英雄

作者︰燻香如風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徐州下邳,城外都亭。

五月丙午,普天同慶,因薊王而興。三日節慶,下邳亦結彩張燈。萬民空巷,游人如織。自呂布以降,徐州屬吏,如臨大敵。唯恐細作,趁機作亂。所幸,內外如常,並無異動。三日節慶剛過。呂布遂與陳宮,車駕出游。巡視城外,百里青禾。

綠樹成蔭,長亭對飲。舉目欣欣向榮。與水淹下邳時,滿目瘡痍,不可同日而語。

呂布落杯相問,甄都時局︰「公台之謀,何所出?」

「《詩》曰︰‘乘彼垝垣,以望復關。’」陳宮笑答︰「便是『因利乘便‧從壁上觀』之計也。」

呂布又問︰「如公台所料,曹孟德先誅董氏,再弒史侯。並吞漢中,十萬精兵。關東無可當也。」

陳宮笑意不減︰「將軍所言是也。」

「既如此,與我何益?」呂布不解。

自聞端午之亂,安集將軍董承下獄。陳公台便知,甄都有變。又知天子心向董氏,欲假外戚制衡曹黨之心不減。更知曹孟德,必報殺子仇。斷難與董氏苟同。然卻忌君臣離心,惹怒天子。唯有一不做,二不休。將董侯一並廢去。方能萬無一失。而漢中史侯,必自投門前。欲與曹孟德苟且,篡奪大位。然亂世奸雄曹孟德,必虛與委蛇,先假意一拍即合,待並吞漢中,再行反戈一擊。弒史侯,與董侯化干戈為玉帛。如此,既滅董氏除家門大患,又滅漢中割據。兼並十萬精兵,左右通吃,最大得利。

此時。陳公台雖不知,端午刺曹,乃出史侯所謀。然卻已料定,漢中史侯,並曹孟德,必如此這般行事。然唯恐荀彧、程昱力諫,故遣別駕麋竺北上,說司徒伏完,獻矯詔之計。乃至于,矢在弦上,不得不發。董重,裹挾天子,矯詔誅曹。雙方,你死我亡,勢同水火。曹孟德,如何能與董氏,握手言和。

此,亦是呂布不解之處。

若曹孟德,果如陳公台所料。與史侯暗中苟且,先殺董氏滿門,作勢欲廢董侯。再反弒史侯,並吞漢中十萬大軍。稍後,行嫁禍安國,再立董侯。如此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便宜佔盡。

曹孟德兵鋒所指,關東再無人能敵。徐州必首當其沖,被曹孟德圍攻。陳公台此謀,看似利人損己。呂布,焉不見疑。

陳公台遂告知以心月復之言︰「時陳元龍,放曹孟德歸。荀彧言,乃因大義。亦如薊王‘信大義于天下’,遂為世人所敬。然‘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孟德,大義之人乎?」

「亂世梟雄,何言大義。」呂布言道。

「然也。」陳公台,一語破天機︰「若曹孟德,假大義之名,卻陰行苟且之事︰先誅董氏,再弒史侯。天下雖不明,然薊王焉不明乎?」

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呂布這才醒悟。正如水淹下邳,蓋海艦隊擱淺河道。彼時,見曹孟德命兵卒,解兵救濟城下災民。陳元龍出于大義,不忍火攻。放任泗水自流,蓋海解困而去。曹孟德,這才大難不死,逃得性命。

彼時。陳公台,便頓足捶胸,仰天長嘆︰孟高無智,元龍不明。

張超中曹孟德虛虛實實之計。陳登被曹孟德道貌岸然所欺。滿腔心血,付之東流。于是陳公台,痛定思痛,再設奇謀。便為揭曹孟德偽善之皮。露其梟雄之相。

坐視曹孟德,于危機之中,左右逢源,最大得利。

只需,曹孟德如此行事,必被薊王所惡。傳檄天下,甄都旦夕可破。

陳公台足智多謀。越挫越勇,奇計迭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如此接二連三,曹孟德疲于奔命。如何能敵。

呂布目視陳宮,心中萬千感慨。

誘餌早已下好。且看曹孟德,是否願者上鉤。

論知曹孟德至深。無人可出,陳公台之右也。

勿怪陳公台言,只需從壁上觀,稍後必見分曉。

謂「鬼使神差」,「造化弄人」。陳公台『因利乘便‧從壁上觀』之計,乃是連環計之後計。先前還有史夫人,『移花接木‧嫁禍離間』之計。如此,上下相合。遂有曹孟德,月復背受敵。

若是尋常人等,必投子認負,安于天命。然如曹孟德,自詡天下英雄,往往行火中取栗,欲求逆轉乾坤。

一言蔽之,「香餌之下,必有懸魚」。

無怪陳元龍,窺破陳公台此計,乃至冷汗淋灕。此計,不謀匹夫,專誅英雄。

薊都臨鄉,皇英殿。

甄都條陳,事無巨細,薊王皆命人實時抄錄,轉呈二宮太皇。

尤其董太皇,視董侯如己出。自知車騎大將軍董重,挾天子發矯詔。一時心慌意亂,六神無主。急命皇英署長孔螢,候于瑞麟閣外,謹防有失。

薊王遂親赴皇英殿覲見。好言寬慰。

董太皇垂淚言道︰「車騎大將軍,鄙陋無謀。必受人蠱惑。」

謂,「知子莫若母」。畢竟親佷。董重品行如何,董太皇焉能不知。

「太皇毋慮。」薊王言道︰「端午之亂,另有首謀。非出安集將軍。車騎大將軍,乃為自救。社稷無隕,當可赦之。」

「王上,已知首謀乎?」竇太皇柔聲問道。

「乃史夫人所為。」薊王遂告知以實情︰「四海令左慈,已入甄下。料想,不日,當可大白于天下。」

「甚好,甚好。」見薊王言之鑿鑿,董太皇自當深信不疑。

竇太皇又問︰「何人蠱惑車騎大將軍。」

「許是,司徒伏完。」薊王知無不言。

「伏完,為報私仇乎?」竇太皇必有此問。

「必有此因。」薊王言無不盡。

「將相不和,社稷難繼。」竇太皇又問︰「王上,欲立阿斗乎?」

「臣,並無此意。」薊王如實以告。

董太皇,悲從心起︰「關東逐鹿地,非六雄無存。」言指,董承、董重,乃至董侯,皆非六雄之敵。話說二董,雖取名承、重。然中人之姿,碌碌無為,又如何能,承社稷之重。

譬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饒是曹孟德,亦需因勢因時而變。

又如,三閭大夫,不肯隨波逐流。唯有以死明志。

普天之下,唯我薊王。和光同塵,表里如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