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三章 迷戀權利的長孫無忌

作者︰西關鈦金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長孫無忌功勞很大,貞觀十七年,太宗李世民為了表彰紀念為建立大唐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二十四位兄弟,命畫家閻立本將他們的畫像放置在皇宮內一座名為凌煙閣的樓上,以供後世瞻仰,長孫無忌名列第一,這對一名臣子來說是莫大的榮耀。

李治當皇帝,長孫無忌出力最大,是李世民留下的托孤大臣。這些足以表明長孫無忌的功勞。

不過,晚年的長孫無忌太過于迷戀手中的權利了,長孫無忌的幼年非常不幸。

父親長孫晟去世後,長孫無忌與妹妹、母親高氏被異母兄長孫安業趕出家門,投靠了舅舅高士廉。

而高士廉則將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了李世民,後來成為千古賢後長孫皇後。長孫無忌也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這個長孫安業知道妹妹成了皇後時,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然而,長孫皇後卻胸懷寬廣,她不計前嫌,提拔了長孫安業,卻讓親哥哥長孫無忌辭去了還沒坐熱的尚書右僕射。人們只看到了長孫皇後的賢明,卻忽略了問題的另一面,長孫無忌的權力。

據史書記載,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右僕射不到半年就被人告發「權寵過盛」,意思是,仗著皇帝寵信,過度攬權。在這之後,長孫皇後才上表李世民,並嚴厲要求哥哥辭職。

並且,長孫皇後臨終遺言再次提到不讓皇帝提拔長孫一族,防止外戚專權。看來,長孫皇後早就發現了哥哥的毛病。就這樣,長孫無忌在人生的大好年華,被迫過了十六年位高而權不重的悠閑生活。

後來李治的上位,長孫無忌確實出了不少力,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立太子一事上猶豫不決,長孫無忌站了出來,堅定的支持李治,原因是李治仁孝,李世民同意了,之後,李世民考慮李治過于懦弱,想改立「英武類己」的李恪,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李世民問︰「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親外甥嗎?」長孫無忌仍說︰「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

誠如長孫無忌所言,仁厚便他堅持立李治為太子的真正原因。仁厚、仁孝換個說法就是軟弱,好控制。李治登基後,長孫無忌被壓抑了許久的權力徹底爆發,真將他當成了軟弱的小孩子。

一開始的時候,李治是對長孫無忌表現出最大的善意的,登基之初李治對長孫無忌表現出高度信任,至少表面上是這樣。

永徽元年,洛陽人李弘泰告發長孫無忌謀反,李治听說後,連調查都沒調查,下令直接將李弘泰斬首,古代的斬首一般都是秋後進行,此時正是春季,萬物復蘇,不適合處決罪人,但李治就要求這麼做,目的是殺雞給猴看,向外人展現對舅舅的絕對信任。

後來于志寧勸諫,以為不可,覺得還是照制度辦更好。李治看宣傳效果已經達到,舅舅應該知道我對他的心意了,因此對行刑時間也不強求。

為了繼續施恩于長孫無忌,李唐皇室又把衡山公主嫁入了長孫家,親上加親。

雖然這些都是李佑的示意,但是李治也是本本分分的這麼做了,李治心想自己做成這樣,舅舅也應該會感動了吧可是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長孫無忌並沒有感覺李治對自己的尊敬,反而是將李治看成了一個小屁孩,處處拿捏李治這個大唐皇帝。

史書記載︰「無忌與褚遂良同心輔佐,上亦尊禮二人,恭己以听之。」對這兩人禮遇有加,姿態放得特別低。「無忌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不管舅舅說什麼,李治都照辦,這不禁讓外人浮想聯翩,皇帝到底是舅舅呢還是佷子呢。

長孫無忌的年齡是李治的兩倍多,屬于老同志、老江湖了,人生閱歷豐富,宦海沉浮多年,資格老,還是先帝的顧命大臣、自己的長輩,在他的面前,李治年輕,沒多少功勞,就像是個小屁孩,並不被他真正認可,更別說視為至高無上的皇帝了。

所以不管李治做得有多好,這些都是沒有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位置坐穩,業務逐漸熟練,李治不禁覺得這皇帝當的真沒勁。

上班的時候,顧命大臣倚老賣老,表面上得客客氣氣,心里巴不得他們盡早「人走茶涼」;下班後,本來想到後宮放松放松,結果自己的皇後天天板著個臉,一點意思都沒有。

更讓李治無語的是︰這兩伙人竟然走到了一起。在王皇後的舅舅,中書令柳奭的奔走活動下,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人要求立陳王李忠為太子,為什麼是李忠呢?

因為李忠是李治的長子,母親是個宮女,出生低賤,王皇後又不孕不育,如果皇後把李忠扶上太子之位,在皇子中就有了支持者。

以後李忠要是繼承了皇位,肯定對皇後感恩戴德,後半生能有個依靠。相反,要是蕭淑妃的兒子李素節當了太子,皇後之位很有可能不保。

柳奭這麼積極是因為他的官職很大程度是因為皇後而來,貞觀末年王氏成為太子妃,柳奭被提拔為兵部侍郎;永徽元年王氏成為皇後,柳奭又升為中書侍郎︰他的仕途與外甥女的地位幾乎亦步亦趨,既然是皇後的舅舅,李治理所當然把他視為自己人,區別于顧命大臣一派。

永徽元年,褚遂良因事被貶同州刺史,李治連忙任命柳奭為中書令,接替褚遂良,希望他能發揮作用。可是眼見皇後地位不穩,柳奭又果斷跟長孫無忌等人勾搭在一起。

李治是心里真的太苦了,此時的李治不知道有多想自己的五哥,如果自己的五哥在自己的身邊,那麼他一定會堅定的站在自己的身邊,可是自己的五哥被長孫無忌給趕走了。

顧命大臣們堅決要求立李忠為太子,迫于壓力,李治也只好點頭,但他的心里並不認同。他對皇後非常不滿意,現在李忠被立為太子了,以後廢皇後的難度就提升了。

皇後換了,子以母貴,太子勢必也要一起換,動搖國本。

冊立皇後、太子是一個皇帝最基本的權力,可李治都做不到,心情可想而知。

這個時候李治的心思都放在了武則天身上,陳王李忠是永徽三年七月被立為太子,也就是同年,武則天與唐高宗的長子李弘誕生于皇宮,李弘是個皇子,武則天美麗又富有魅力,性格與皇帝互補,更難得的是,還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因此很受李治寵愛,這可都是取代王皇後的優勢呀。

也許,突破口就在這里。武則天野心大,非常想上位,看準皇帝有廢後的心思,千方百計為皇帝建言獻策。包括收買皇後的身邊人,監視皇後的一舉一動,想方設法把皇後搞臭,為廢除王皇後提供事實依據,否則師出無名,無法服眾。這個過程中甚至掐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

可是歷史的發展到了這里,就開始有所改變了,因為永徽四年到了,這個永徽四年出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改變了整個的這個空間大唐的歷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