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二章 海洋文化 從我開始

作者︰西關鈦金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李世民正在甘露殿下旨調兵的時候,李佑此時已經帶著自己的虎賁團前往了漢水渡口,而此時的漢水渡口,已經有人接到了消息。

光頭劉大庚正在和自己的老二成奎忙碌著,此處是一處船廠,嘿嘿,你不會想到吧李佑居然會在這里建造了一處船廠,本來在薰衣草山莊的所有人都已經被調往了這里。

劉大庚就是這里的總負責人,而建造這個船廠的船工們,其實就是從陰弘智的船廠給弄來的。

本來陰弘智是要利用那些船工制造一艘海船,所以陰弘智弄來的這些船工都是一些高手,那位李九哲別看只有二十一歲,但是卻是一名大船匠。

李九哲的爺爺更是參加過制作隋煬帝的龍舟。

這艘龍舟可是真的特別得大,龍舟體勢高大,計有四層,高45尺(隋尺折今29.51厘米),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二層有120個房間。

皇後乘坐的龍舟叫「翔螭」,比皇帝的龍舟稍小一些,裝飾也極盡奢華。

船隊中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還有稱為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凌波、等各種名號的大船數千艘。

奴侍、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按品位分別乘坐。另有一部分船載帝後以下所有乘船人使用的物品。共用挽船士八萬余人。

其中挽煬帝龍舟的要幾百人,挽「漾彩」級以上船的有9000人。這9000人被稱為「殿腳」,都穿著錦繡衣服。十二衛士兵又乘船數千艘,都是自挽而行。

船的名稱是平乘、青龍、艨艟、艚等。船只航行時首尾相接200余里,照耀川陸。騎兵夾岸護送,旌旗蔽野。

所過州縣500里內居民都要來「獻食」,多的一州要獻100抬。食物都是美味佳肴、水陸奇珍,後宮吃不完,出發時就挖坑埋棄。

嘿嘿隋煬帝不死,天理難容,當然了,隋煬帝是垃圾,不過,隋煬帝對水軍還是十分的熱心,這也間接的發展了隋唐時期的水戰。

曾經派大將楊素在永安營建各種戰艦,最大的稱為「五牙」大戰艦,上有五層,高百余尺,左右前後設置六個拍竿,高50尺,可以拍擊敵船。可載士兵800人,旗幟加于上。其次是「黃龍船」,可載士兵百余人。

這樣的戰艦可是很厲害的。

反倒是到了李世民的貞觀時期,這個造船的行業,反而是有些下降,因為李世民對海洋不太重視,此時李世民更重視的是內陸,因為唐朝當時非常強大,它的西部邊境一直已經到達了中亞、西亞,它的絲綢之路在陸上非常暢通,海上絲綢之路相對來說不是那麼重視。

不過,李佑是來自于未來,他和李世民看得就不一樣,李世民注重騎兵的發展,李佑卻更加注重海洋的發展,因為李佑知道,海洋將是未來的財富中心。

中國曾經是海洋的霸主隋唐時期尤其唐朝時期很重要一個標志是,港口城市發展得比較快,而且數量在逐漸增加,規模也有所擴大,比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明顯的發展。

隋唐時期,尤其是南方的沿海各個港口城市基本上都相繼發展成形,比如像廣州、杭州、福州、寧波等地,以及後來的特別是元代時期成為主要的對外通商港口和海上絲路起點的泉州,在唐朝的末期都已經開始有了比較突出的發展或者成為我們走向海上絲綢之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事實上,只有沿海的各港口城市發達了,出海的人多了,港口多了,來往貿易多了,海上絲綢之路才會走得越來越繁榮,越來越旺盛,越來越發達。

那個時候歐洲的國家還在自己啃樹葉,用蜂蜜來顯示自己的財富,只是很可惜的是,很快我們的海洋文化文明就掉了。

我這樣說,一定有人反駁,說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怎麼會掉,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實證。

那個時候,鄭和寶船最大的長44丈,寬18丈,遠航用的指南針、海圖等導航工具也十分完備,《鄭和航海圖》從明代一直保留至今。

這些都是事實,但是你要弄清楚一點,鄭和下西洋不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開始,而是中國海洋文明徹底的結束,有點像回光返照。

說起朝永樂時期的海軍,那絕對是世界第一。就在歐洲戰艦還在幾百噸徘徊時,鄭和的寶船已經超過了7000噸。

換句話說,歐洲國家還在開導彈艇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玩巡洋艦了。但是明朝的海洋強國地位僅僅是曇花一現,在20多年以後,明朝便徹底退出了自己主宰的海洋。

到了100年之後,當年造船的技術已經失傳,即使是明朝本身也無法造出那麼大的戰船了。這一點從明朝後期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明軍的戰艦也就在一千多噸的樣子。

所以我才說鄭和下西洋是我們古代海洋文明的結束。

還有就是明朝進行遠洋,他的目的不單純,他不是去探索海洋,也不是去征服海洋,他和國家利益沒有多大的關系我們都知道,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了明朝的自己的都城南京,他的佷子建文皇帝消失的無影無蹤。

雖然後來朱棣成為了永樂皇帝,但朱允炆就像一個噩夢一樣纏繞著他。朱棣生怕哪一天朱允炆突然率領軍隊重奪皇位,因此朱棣認為必須找到朱允炆。

當時在雲南和呂宋島都出現了朱允炆的行蹤,朱棣為了以防萬一,派出了兩路人馬尋找朱允炆。

而鄭和就是負責呂宋島的一路,他出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皇帝朱允炆。

鄭和是朱棣的絕對親信,因此朱棣才會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一個太監。

要知道,外交禮儀是明朝非常注重的,一般都有禮部官員負責。現在派遣鄭和前往,說朱棣沒有其他的心思,恐怕誰也不信。

當然朱棣如果只為了尋找朱允炆,根本不需要規模那麼龐大的艦隊。朱棣希望干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那就是宣揚中國的國威。這樣的事情,朱棣的老爹朱元璋已經干了一次了,但是朱棣認為場面不夠大。

這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希望重現當年大唐萬國來朝的場景,但是問題來了,當年的大唐靠的是自己的文化和經濟。

而朱棣的萬國來朝是自己花錢買的,朱棣派出鄭和出海宣揚明朝的國威。

然後明朝就開始充當冤大頭了,明朝對外國使臣的回贈是非常優厚的,通常是外國商品價格的五倍以上。換句話說,這是一筆賠本賺吆喝的買賣,而且明朝還經常干。

這樣的時期在國家沒有什麼大的開支的情況下還基本可以維持,但是到了出現經濟困難時,這套體系立刻崩潰。

鄭和出海的過程中,利用明朝的茶葉、瓷器和絲綢換取海外的香料和木材等等。經過這多少次反復的折騰,鄭和一共花了2000多萬兩銀子,而他獲得的受益還不到200萬兩。

雖然當時明朝的經濟情況還不錯,但是這麼消耗下去,遲早會坐吃山空的。所以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即位之初的第一件事就是暫停大航海,因為這個工程太燒錢了。

鄭和只要出去一趟,那明朝就得至少有200萬兩銀子打水漂。不要認為當時的明帝國不差錢,恰恰相反,當時的明朝很需要錢。

朱棣在位時期對蒙古和安南連年用兵,明朝的國庫已經當真沒有多少錢了。還有耗資巨大的遷都工程,重新建造一座首都談何容易。為了建造北京城,明朝財政已經瀕臨崩潰,現在又要出海,這回說什麼也不能同意。

這一不同意,就出現了一種矯枉過正的情況,隨後明朝徹底禁止了大航海,甚至在史書中都很少提及。在明朝成化時期,明憲宗朱見深突然想看看鄭和時期的寶船。

在朝廷官員們看來,皇帝有可能要重新開始大航海,這可是禍國殃民的勾當。

工部的官員們硬生生給頂了回去,說圖紙已經銷毀了。到了明朝萬歷時期,朝廷重開了對海外的貿易。但此時明朝的工匠們已經造不出當年那樣的大船了,當年的造船技術已經絕跡。由于長時間的荒廢,昔日熱熱鬧鬧的造船廠已經無法使用。

其實明朝最合適的方式不是停止大航海,而是必須改變那種賠本賺吆喝的經營模式。就這樣,明朝徹底退出了海洋。在此之後,葡萄牙、英國、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始縱橫世界各地。

所以說中國古代海洋文明基本就是結束在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因為他的賠本賺吆喝的經營模式,讓所有的明朝人都對下西洋出現一種敗家子的感覺。

對大海就沒有人再向往了,去了大海命也丟,錢也丟,那大海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此後中國就開始閉關鎖國,但是歐洲卻發現了海洋的富有,後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落後就要挨打,好在此時的李佑卻很清楚,海洋絕對是未來必爭之地,更重要的是,李佑還有自己的小心思。

皇位是李治的,一山不容二虎,自己的九弟如果哪天對自己有了壞心思,自己可以前往海外,所以李佑花了重金將這個船廠給造了起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