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壽州(三)

作者︰青璃居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自從做出北上馳援的決定後,李源便迅速判斷起當下的局勢。

如今壽州戰況不明,城中兩支兵馬分別是李金全手中的兩萬衛聖軍,以及劉崇俊的三萬清淮軍。但從潰兵口中得知一萬五千光州軍在決水遭遇伏擊,和劉仁瞻火速救援壽州的舉動來判斷,壽州情勢定然危急,且叛軍的兵力已足以分兵出擊。

故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那三萬清淮軍,到底是被叛軍所敗,還是跟隨反叛了

李源心中頓時顫栗起來,若是連清淮軍都歸屬了李金全,不僅劉仁瞻部面臨險境,自己手中這區區一千輕騎,恐怕去了也是白白送死。

于是思忖了片刻後,火速命人召集了鄂州城外的所有潰兵,稍稍清點了一番,刨去重輕傷者,大致還有四千多人,州兵戰斗力可想而知,但至少他們手中還有兵刃,且大半還穿著或完整或殘缺的盔甲。

李源即刻下令,將這些潰兵收攏列隊,再命林嗣昌將迎親此行所攜錢糧取出大半分發下去。果不其然,這些人不管此時有沒有斗志,狼吞虎咽了一番後又得了賞錢,紛紛高呼願意追隨李大帥。

正當此時,又听見鄂州城內傳來一陣猛烈的躁動。那位心系主帥劉仁瞻安危的武昌兵馬使周廷構,到底還是領著自己帳下的三千騎兵趕來支援。此人畢竟是劉仁瞻的連襟,算得上劉崇諫的長輩,一陣短暫的僵持之後,守城士兵打開了城門,終究還是不敢阻攔。

周廷構領兵前來,無疑使得李源的信心驟然倍增,大軍迅速集結後即刻出發。而北上壽州,李源首先便是面臨路徑的選擇。

要知道,如今走官道則必經光州廬州,不說這些地方有沒有淪入叛軍手中,光是時間,拼盡氣力也得耗費至少七八日。取過隨身輿圖上細細察看了一番,李源心中焦慮的同時,無意中看到了兩個熟悉的地名,「大別山」以及「八公山」。

大別山,一個後世耳熟能詳的地方,一個能產生奇跡的地方。而八公山,別的不說,就憑借淝水之戰中「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的典故,已足夠聞名于世。

因此,李源當即下令,沿舉水北上八十里,接著避開官道,轉而橫插大別山中。而正如李源所料,這個年代的大別山便有如荒山野嶺一般,山路狹窄難行,荊棘密布,更伴有陣陣野獸幽鳴,這自然環境比後世不知道惡劣了多少,由于山高路深,自黃昏起便得燃起火把方能前行。

而這些新編入的士兵們卻大大出乎了李源的意料,他們幾乎都是光州人氏,那里正是大別山西山口處,大多熟悉路徑,因此在大別山中行軍時,翻山越嶺如同家常便飯一般,顯得無比淡定自如。

由于有了光州兵作為向導,李源與周廷構領著兵馬硬生生在大別山中模索了兩日兩夜,最後順著山勢余脈往東北方向疾行,眼前很快出現了一片開闊的平原地帶,這也大大超出了先前的估計。原來所謂的八百里路程,那是沿官道繞行才計算得出,實際上橫穿山谷而過,順利的話至少能縮短一半以上的日程。

抵達芍陂後,由于即將進入壽州地面,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大戰,李源決意讓全軍進行一次短暫的休整。

由于李源先前特意讓林嗣昌在這些光州兵中,挑選出了數十名長得膀大腰圓的老兵,授與臨時軍職,犒以銀錢,督促行軍。此舉果然收到了巨大的成效,經過高強度的行軍之後,這些光州兵在扎營休整時仍然保持著嚴明的紀律,絲毫不敢有散漫和懈怠,而李源下達的軍令也執行的井井有條。

眾軍士快速地吃完口糧,又給戰馬飲水,便即刻坐下歇息,李源卻無暇休息,在簡易的軍帳中召集了周廷構、林嗣昌以及各營指揮使商議起軍務來。

李源命人將輿圖徑直鋪開,沉聲道︰「諸位,再往北走咱們便進了壽州地面。我大軍自出了大別山後,一路北上並沒有遇到叛軍阻攔,這便說明了叛軍主力已經大部收縮在壽州境內,而劉大帥所部先前在決水與光州潰兵遭遇。決水又在壽州以西,往北便是淮河無路可走。

故而劉大帥所部只能東進,據本帥推斷,此時定然已在壽州城下,而扎營之處只能是城西,要麼是城南。」

七八名將領目光在地圖上凝視了片刻後,紛紛點了點頭。林嗣昌此時急切地說道︰「大帥,既如此,咱們該從何處進軍?」

李源淡淡地回道︰「如今戰況不明,此行咱們只有八千兵馬,加上劉大帥從濠州帶來的兩萬駐軍,也只有三萬人不到。而叛軍的兵力卻難以推斷。」

此時眾將也開始了各自的思忖,周廷構隨後出言道︰「李大帥,那李金全手中的衛聖軍不過兩萬有余,且戰事已有數日。末將料定三萬兵馬已然足夠,何況壽州城中還有劉節使的清淮軍」

話語戛然而止,周廷構忽然想到了什麼,隨後發出驚呼︰「難道清淮軍——」

李源忽而長嘆了一聲說道︰「若三萬清淮軍能盡起而攻之,李金全早已敗亡!定是清淮軍生了變故,壽州城有失,劉大帥才不得已率部前往,又命人前去鄂州求援!」

听罷,周廷構仍然是一副難以置信的神情,口中不斷地念叨著︰「怎會如此?劉節使可是大帥的親佷兒啊!劉家世代忠良,豈會行叛逆之事?難道劉節使遭遇了不測」

李源輕輕拍了拍周廷構微微顫動的肩膀,沉聲道︰「周將軍,不必多想了!不管實情如何,莫忘了我軍此行的目的。壽州是我大唐江北門戶,不容有失,而劉大帥是我大唐忠良,同樣也不容有失!情勢緊急,我等應盡快確定行軍路徑!」

周廷構回過神來,連忙倉促地點頭應道︰「請大帥示下!」

「諸位請看,此處便是淝水淮水交錯之處,八公山。」李源擺手制止了眾人的竊竊私語,兩指並攏輕輕地叩在了地圖上。

「八公山正對著壽州城東門,且山上林草茂密,地勢平坦,又有水源途徑,極適合掩藏大軍。而從芍陂向東北方向行軍,正好便是八公山!我大軍只要搶佔山頭火速築起營寨,就能與劉大帥相互策應。若是戰事失利,我等還可留出退路,從八公山向東退往濠州。」

眾將若有所失地點了點頭,此時一名虯髯將領發出疑問道︰「大帥,八公山既然如此險要,又是通往濠州的必經之地,若是叛軍已佔了山頭,我等該如何?」

李源搖了搖頭回道︰「如今我大唐北伐之師盡數在周國征戰未歸,而劉大帥所部已從濠州前來,江北已無精兵可用。那李金全倒是狡猾,選擇這個恰當的時機造反,定然不想拖延時日,若是消息傳至金陵,陛下定會令北伐大軍趕回,或者令兩都禁軍前來。

先前本帥推斷劉大帥所部,定是于城南或城西扎營,他們已經吸引了叛軍的目光,所以叛軍此時只想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定然想不到壽州東面短期內會有大軍出現。即使八公山上有叛軍,兵力也定然不多!」

那虯髯將領恍然大悟,一臉尊敬地拱手回道︰「大帥思慮周全!那咱們便打他個措手不及!」

于是李源一一給周廷構及眾將下達命令,隨即召集大軍連夜起行。

此行李源將步騎分開,四千騎兵全部充當先鋒,乘著夜色直奔八公山率先開道,並各司其職探明山上敵情,負責警戒。而如同先前預料,騎兵迅速地搜索了一番後,發現山上並無叛軍蹤影。

接著由林嗣昌領著四千光州步兵緊隨其後,抵達八公山後開始遵照李源的軍令就地取材,借著山上草木茂盛足以遮掩微弱的火光,眾軍士開始在密林中隱秘地築起寬寨,又特意多扎了數倍于己身兵力的營帳,在山上各處豎立起不計其數的唐軍旗幟。

翌日,太陽剛剛升起,李源即刻命令所有軍士盡皆備戰,又遣出幾道輕騎,分別往壽州城南及城西方向打探劉仁瞻部動向。

陽光漸漸撥開薄霧,李源從八公山上向西眺望,壽州城那高聳堅實的城樓已隱隱可見,深深呼吸了一口早晨山間的清新後,心中不免忐忑起來,今日是生是死,就看這場「草木皆兵」的好戲演得如何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