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

作者︰二子從周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張恕看了看參軍,參軍拱手︰「長史,其實可以申報轉運司,十萬箭的課務,能否以兩萬這種神箭相抵?這可比那強多了啊!」

張恕不置可否,掉頭問道︰「石老,此……破甲錐,價值幾何?」

石富嘿嘿笑道︰「這個……要是真如參軍所言,十萬變成兩萬,生意就做不成了。」

除了蘇油,所有人都丈二金剛模不著頭腦︰「卻是為何?」

石富笑道︰「要造這種箭,需要生產大量工具,模具,磨具,這叫先期投入;後邊鐵料,煤料,竹漆絲羽,叫後期投入。生意的利潤主要由後期投入產生,如果生產的量太少,沖抵不掉先期投入,那我們反而是要虧本的。」

張恕這才恍然︰「有道理,那你們可有應對章程?」

石富說道︰「我們計算了一下,如果一次性生產十萬支破甲錐,可以將價格控制在兩百錢一支,如果有二十萬支的訂單,我們則可以壓到百五十錢一支;如果三十萬以上,我們百三十錢一支都能接受!」

參軍本以為這種箭起碼得三四百文一支,一听如此便宜,忍不住一下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此話當真?!」

張恕招呼參軍︰「且先坐下,如此一來,就已經不是縣里的事務了,這事情必須移交轉運司,由他們來定奪。」

參軍說道︰「長史,這可是軍功策勛!將箭給我,我現在就出發,就借世家的掠水舟去成都!明日可知結果。」

張恕轉身對石富道︰「石公,這箭打造,需要多少時日?」

石富笑道︰「如果以三十萬計的話,蘇石兩家能在三月內交付。」

這下張恕也坐不住了︰「如此便拜托參軍趕緊去成都跑一趟差,等等,待我再修書一封,你直接去見我父親。」

次日參軍消息傳回,轉運司同意了,破甲錐五十萬支,價格每支一百五十文!

七萬五千貫的大訂單!

石富和蘇油面面相覷,不是說好的能控制在一百三十文以內嗎?

張恕拉著石富進了內室,兩人嘀嘀咕咕了半天,出來之後石富滿臉堆笑︰「還是張學士所慮周翔,此番差點失了計較。」

張恕拱手︰「如此便有勞了,不過質量上必須經得起我父親派人抽檢。」

石富笑道︰「那是自然。」

從縣衙里出來,蘇油便問︰「怎麼回事兒?張學士是出了名的明白人,怎麼變得如此糊涂了?」

石富背著手搖頭贊嘆︰「所以人家能當學士呢,這箭必須得定在這個價,周圍弓箭坊方才有活路,此為其一;此番課務,主要為汰換川中四路武庫,如果價格過低,汴京那邊要是覺得有搞頭,那川中一支箭都留不下,此為其二;大宋防務重點,是北方和西北,這才是張學士讓轉運司汰換武庫的目的,可不是為了給朝中那幫只會校閱的花花部隊增光添彩用的。」

蘇油明白了,果然是計相出身,慣于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通過抬高價格這種辦法,將箭留在四川,之後輻射西北,最後才考慮汴京。

很合理,不過在很多大宋迂夫子的眼里,怕是要落個目無君父的罪名,因此只能做不能說。

至于這多出來的這點零頭,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打點費用了。

石富轉身,對蘇油說道︰「我石家武勛出身,世世代代,和大宋武備哪里就真月兌得干淨干系?石家弟子,既要在戰場上一刀刀拼殺,還要遭忌諱側眼,永遠出不了頭,用你的話說,那叫高風險,低收益。」

「如今有了這個契機,轉入軍器生產,我石家弟子的性命,算是真正保住了。明潤,此等大恩,當受老夫一禮。」

蘇油趕緊跳到一邊︰「別別,怎麼越說越玄?事情還能和這個扯上關系?」

石富笑道︰「說你聰明吧,那是真聰明,可有時候怎麼就轉不過彎來呢?你若是官家,能放任一個世家,既在軍隊中有基礎,又掌握著厲害軍器的生產?從此後,只要我石家不斷搞出好軍器,石家弟子,便會一步步從戰場上月兌身出來。」

「雖然這樣對軍中的影響隔了一層,可是主從關系變了啊!從以前石家求軍方照顧兒郎,變成了軍方求石家提供精品,哈哈哈哈……走,回去喝酒!今日老夫要大醉一場!」

蘇油呆呆地跟在後邊,老子就說石家怎麼對我這麼上心,原來是早就琢磨透了!

妖孽!全都是妖孽!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

新式箭支的制造,對可龍里的技術儲備來說,已經沒什麼難點了。

箭桿就是用的井上搭建井架和井道剩下的的廢料。

竹筒剖成竹條,然後用砂輪機打去皮和芯,只留竹肉。

將竹肉條變成圓竹棍,那是早在土地廟就已經成熟的工藝,建房,造竹家具用的竹釘子,就是在帶刀片的凳子上拉出來的。

如今統一調整了規格,工具交給可龍里的各家各戶,農閑時節正好做工,而且男女老幼都能干。

五十戶人家,每天每家繳納一百箭桿,就是五千支。佔農閑三個月,啥都不耽誤。

箭桿胚子造好後,捆成捆,上鍋蒸制,然後送入通有爐窯熱尾氣的烘房烘烤,箭桿胚便能自動矯直。

接下來就是在鋸床上裁剪,得到統一規格的箭桿。

噴上調有生漆的桐油,送入保持濕度的漆室進行絡化干固,形成漆膜,便于今後防潮。

相比箭桿,箭鏃反而更加簡單,先是用帶圓槽的錕桿滾軋出鐵盤條,然後逐步輥壓成細鐵條,再用砂輪鋸片切割成小鐵圓柱。

娃子們將軟鐵圓柱一顆顆安放在高錳鋼沖壓模具的模坑中。送入鍛床之下,用模具鍛合。

一通錘鍛之後,磨具合攏,取出來再打開,就是滿滿一盤統一標準的帶尾巴的箭頭。

用鉗子夾去溢出周圍的鐵皮,上砂帶機粗磨一下,送入滲碳箱滲碳,一箱可以處理上千枚箭頭。

如今的好箭,箭羽是雕翎,其次是天鵝的,然後是大鴇,最次的用大雁。

蘇油懶得費那勁,就用的可龍里鵝羽鴨羽,將箭羽從雙羽改為三羽,輕松解決材料強度和大小不足的問題,穩定性還好了很多。

不過得有小機械幫助,能將圓周等分三份的小搖盤,帶指示線,方便確定箭羽粘貼位置。

再纏上蘇家織坊的高強度絲線固定,插上箭頭,安裝弦卡,一支箭便完成了。

箭頭滲碳後還要上腳踏工作台旋轉打磨,去掉表面雜質,打磨光滑。

小搖盤還能在這里派上用場,夾持箭頭,在工作台上用砂帶機推出出角度精準的三稜箭尖。

這一步其實蘇油覺得可以不要,後世也沒有听說有三稜尖的子彈頭。

不過這娃是被後世的慢鏡頭誤導了,箭的確會旋轉,但那是尾羽的不絕對均勻造成的,和子彈的高速旋轉是兩個原理。

不過好在他比較謹慎,沒有大量應用的實驗數據來證明之前,目前這工序出于照顧宋人的習慣,也給與了保留。

重要的是工藝流程簡化,大量高精度的加工工具的引入,使操作變得簡單,只需要兩天,就能培訓出操作固定工序的人工。

流水線分工合作,讓效率變得極高,可龍里很快就變成了一個日產六千破甲錐的大工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