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一 這路是要一步步走下去,還是跑起來呢?

對于數量空前大的信件和這些信件當中表達出來的強烈旳或是沒那麼強烈卻依然很堅定的思想傾向,復興會中央也出現了兩種態度。

有人贊同這種思想,有人反對這種思想。

贊同的人認為這是寶貴的革命熱情,不該撲滅,而應該予以支持。

支持他們的熱情,讓他們的熱情燃燒起來,燒毀舊世界,加速新世界的到來。

大明不能長久停留在舊的社會形態,而應該盡快向新的形態轉變,將所有的一切都進行變革,甩掉舊包袱,全力向前看。

否則就會出現類似于洪武三年、四年間那場巨大的腐敗風波。

那場腐敗風波給復興會和明國帶來的傷害至今依然讓人心有余悸,很多人都在反思那是為什麼,為什麼曾經一起奮斗的同志們會墮落,會被金錢和奢靡的生活腐蝕。

現在看來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那就是接受與舊勢力共存的局面,從而給了舊勢力接觸、腐蝕革命者的機會,讓心志不堅定的革命者發生了異變,從而引發了之後一系列的事件,然後才是那場規模龐大的大整頓行動。

那場風波之後,蘇詠霖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且提出要革命到底的口號,遂將腐化者與舊勢力一起徹底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明國吏治由此煥然一新,一直到如今,都沒有再出現什麼大的問題,至少復興會內部沒有再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可見蘇詠霖自己都承認與舊勢力共存是一件錯誤的事情,既然如此,他們又怎麼能忍受繼續和社會層面上的舊勢力共存呢?

必須要將他們全面掃除,然後在它們的尸骸之上建立起嶄新的理想社會,完成大家為之奮斗流血的革命理想。

革命者如果不能前進,不能持續戰斗,就必然後退,就必然會把一切都給葬送掉。

這樣做困難嗎?

當然困難,但是既然當年蘇詠霖能在三年內覆滅強大的金國,完成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就證明三十年完成革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要有蘇詠霖帶領他們前進,只要蘇詠霖帶領他們奮勇向前,那麼一切就絕對不是不可能的。

持有這種觀念的中央干部數量不大,但是聲音非常響亮,他們希望在這件事情上繼續復制蘇詠霖三年覆滅金國的奇跡。

而不贊同的人認為這種情況並不正常。

他們搬出蘇詠霖自己的建國總結作為論據,與支持派進行辯論。

他們認為蘇詠霖自己都說自己能夠三年覆滅金國是由極大地僥幸成分,主要原因是金國內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給了他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于是他舉起民族主義大旗進行斗爭,團結了所有非女真族群,短時間內就聚集了強大的力量。

且當時金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突出,皇帝完顏亮要改革,內部保守派不願意改革,竭盡全力妨礙完顏亮的政策。

完顏亮一面和起義者作戰,一面又要和內部的離心勢力作戰,且自身能力有限,昏招連連,並且最終死于內亂。

完顏亮一死,金國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統一指揮,各自為戰,蘇詠霖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舉推翻了金國政權。

這是十分僥幸、危險且不可復制的一件事情。

成功雖然是必然的,但是三年成功卻有極大的偶然性,這是起義之前蘇詠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的事情,以至于明國建國的倉促。

盡管蘇詠霖用中都總務局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醞釀,但時間上還是不夠,不得以接納了大量舊官員進入明政府,遂釀成了之後大整頓事件。

這一事件的起因就可以總結到滅金太快、干部隊伍人數不足且對治國難度預料不足這幾件事情上,蘇詠霖為此做過公開的自我檢討。

所以蘇詠霖才把自己的成功定義為僥幸、危險且不可復制。

對于如此定義,難道支持者還要強行推動這樣危險的事情嗎?

當前大明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恢復與發展,是清算舊社會,是消滅舊的王朝一統華夏,是完成黃河改道任務恢復中原、兩淮地區的農業生產,將農業生產恢復到最佳狀態。

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建設理想社會是大家一致認定的終極理想,而不是階段性的任務,應該先完成肉眼可見的需要完成的階段性的任務,然後再談終極理想,而不是把終極理想當做一個簡單的任務去看待。

終極理想的實現需要太多太多的先決條件,沒有先決條件,就無法實現終極理想。

支持者們太激進了。

支持者們對于反對者們的想法不以為然。

反而認為他們在思想上有保守、退化的跡象,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革命者應該永遠保持熱情,而不能停下腳步,一旦停下腳步對現狀感到滿意,就會失去進取之心。

一旦失去了進取之心,倦怠之心就會佔據上風,從而腐蝕革命者的斗爭意志,以至于斗爭最後失敗。

大整頓事件固然有原因,但是當時整個朝廷內部穩定發展作為主流的指導思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也是蘇詠霖承認的錯誤之一,不可無視,並且絕不可以放任這一現象再次出現。

但是反對者還是不認同。

他們認為蘇詠霖所說的社會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客觀規律是不應該以人力強行干預的這一論斷是十分正確的。

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自然規律,是不可能更改的。

讓一塊荒地變得可以正常種植糧食,視情況而定,需要兩到三年時間,農業生產尚且如此艱難,更何況是建設理想社會呢?

革命者需要保持斗爭的熱情,但是也不能被熱情燒昏了腦子,否則就要餓壞肚子。

肚子一旦餓壞了,腦子就不好使了,就要出大問題了,屆時別說理想社會,現有的大明國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

革命成功不是自己覺得成功就成功了,需要廣大民眾的一致認同,而民眾的認同難道沒有吃飽肚子作為前提嗎?

物質難道就不重要嗎?

支持者和反對者們互相指責對方保守、激進,互相指責對方的思想出了岔子,和對方展開激烈的辯論。

從復興會中央到地方分部,這樣的爭論無處不在。

對于這樣的大辯論,只有辛棄疾、孔茂捷等朝廷高官和復興會高級干部沒說話。

他們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和影響力,覺得自己要是公開表態,可能造成的復興會內部分裂,所以他們沒有作出公開回應。

但是他們紛紛上表給蘇詠霖,希望蘇詠霖說點什麼平息爭論。

于是,在明國贏取第二次明宋戰爭的勝利並且大踏步展開對江南國的經濟戰爭的同時,在明國內部對自身先進性和道路正確性的認同感再一次大規模提升之際,明國內部也進行了一場思想爭鋒。

這路是要一步步走下去,還是跑起來呢?

面對這場日益激烈的思想爭鋒,蘇詠霖並沒有第一時間表態。

這引起了一直都在關注這件事情的趙惜蕊的注意。

「外面都吵翻天了,你這個皇帝怎麼還跟個沒事人一樣?這幾天我去復興會總部辦事情的時候,每天都能看到好多人聚在一起爭論,我都擔心他們做不好本職工作了。」

趙惜蕊在難得的休息日里一邊檢查兒子的功課,一邊看著蘇詠霖時而奮筆疾書時而苦思冥想的模樣,好奇地詢問。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