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民心所向

昭若恤回宮之後就與楚王提起稱帝之事,楚王其實早就有此心,只是朝臣不提,他不能主動說出來,柳霏霏的提議正中下懷。他並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會支持他稱帝,當昭若恤說出來時,心下雖然高興,還是有些狐疑不定。

昭若恤看出了楚王的心思,說道︰「父王不必憂心,這事霏兒早有計較,所以她讓我代為上奏,就是想看看朝臣的反應。而且她已經給朝中幾個大臣寫過信,通過氣了,明日兒臣在殿上奏及此事,定會有人支持。」

楚王听知已有安排,便放下心來。次日早朝,昭若恤代柳霏霏奏請楚王稱帝,立即得到中書令丁思瑾、戶部尚書高郁、刑部尚書鄔安化、大理寺卿舒俊倫、鴻臚寺卿汪顯正等大小十余名官員的支持。這一番表態,有些見識快的,知道楚王有心稱帝,正是表忠心的大好時機,立即歌功頌德,支持楚王稱帝。中有尚書右僕射許德勛、太府寺卿唐元昊、門下侍中楊釗遂、中書散騎常侍張彥瑤等。除了這些官職較高的老臣,還有官職較低的各部主事郎中、諫議大夫、黃門侍郎、員外郎等。這些人雖說官職低,到底也是朝臣,說話有沒有分量先不說,至少能湊個人數,增加聲勢。

楚王看有這麼多人附和,心下高興,卻強忍著悸動的心,拒絕了這個提議。楚王雖早有稱帝之心,規矩卻不得不講。自來勸進,都要三勸三讓,最後勉從所請。這樣才顯得自己不慕權力,是民心所向,才勉為其難做皇帝。第一次勸進,楚王就以無才無德為由拒絕了。

當然朝臣們也很清楚,這只不過是走個形式。如今江南之地,除了越國之外,基本已經統一,和中原的夏朝鼎足而立,稱帝是勢在必行。雖然朝中有人不願意,也不能直接跳出來反對,若是此時反對,無異于自尋死路。

不願意楚王稱帝的人,益陽王是其中之一,還是最核心之人。這些年來,眼看著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弱,如今已經完全無法與楚王抗衡。心里想著楚王的位置本來應該是他,被勸進的人也應該是他,本該屬于他的東西卻被別人霸佔,讓他越想越生氣。不過即使再生氣也沒用,楚王的勢力在增強,而他的勢力在減弱,這一升一降,使得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他的岳父,前任吏部尚書葛方周因偶然風寒,告了兩天假,楚王就趁此機會將其升為太尉,讓原禮部侍郎張萬中繼任尚書。

楚國的太尉是正一品,卻沒有實際權力,只是榮譽官職。這一招明升暗降,實際是奪了葛方周的實權,給他個正一品的位置養老而已。新上任的尚書張萬中,原本是益陽王的人,這個安排倒也沒有讓益陽王憤怒,畢竟他認為吏部還是在自己手里。只是他並不知道,張萬中早就看他不是成事之人,暗中倒向了昭若恤。所以當他生氣要反對楚王稱帝時,反倒是張萬中勸他不要起正面沖突,給楚王留下口實。

益陽王也知楚王稱帝勢在必行,即使自己反對也無用,便听從了張萬中的意見,不但不反對,還要主動支持。益陽王雖然心有不甘,也沒有別的辦法。

過了數日,朝臣再次勸進。這次是朝臣主動提議,還由中書省寫了一份奏折,聯合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共同署名。這次的勸進規模比上次正式多了,人數也更多了。只是這次楚王還是拒絕了,畢竟以往都要勸三次,這才第二次就同意,豈不是讓人笑話!朝臣也不多說,只是勸了幾句,不答應也就算了。

這幾天,昭若恤找到了禮部尚書章元功和鴻臚寺卿汪顯正,讓他們提前準備稱帝的事宜。雖說楚王還沒有同意,都知道是遲早的事,需要提前準備好,不然到時候太過倉促,鬧得楚王不高興,事情就大了。

楚王自稱有熊氏,是上古火神祝融的後裔。中原王朝都是泰山封禪、祭祀炎黃二帝,楚國卻是祭祀祝融。稱帝這麼大的事,自然要提前祭祀祝融,希望能保佑楚國昌盛。祭祀和稱帝的一應事務,從楚王和百官禮儀,站立座次到衣著穿戴、規行步矩,使用器皿等,都是禮部負責。鴻臚寺則需要負責王宮內的典禮、宴饗、冊封等事宜。

又數日後,朝臣再次勸進,這次比前兩次更隆重,連久不問世事的衡王昭賨都戰戰巍巍的入朝勸進。不但在京的文臣都來了,從三品以上的武將,以及有爵位無官職的公侯也來了,柳霏霏也在其中。這是第三次勸進,按照規矩,這次楚王無論如何都不能再拒絕了。

當楚王坐上王位,看到殿下人頭攢動,大殿已經站不下,很多人只能站在殿外。左右丞相拓跋恆和許德勛兩人代表百官,奏請楚王稱帝。

楚王心下激動,面上卻道︰「眾位愛卿這是何苦,本王雖然執掌楚國十余年,並無寸功,如何能當得起這帝位?何況楚王自建國伊始,奉中原夏朝為正統。此刻夏朝尚在,我豈能僭越。」

拓跋恆奏道︰「大王此言差矣。大王繼位十年有六,初時不過十余州,且國力虛弱,常受四鄰欺辱。十余年間,大王讓楚國繁榮昌盛,並滅了吳粵兩家世仇之國,使楚國擁有現在之前三倍國土,擴展了數十州。這等功績,已經超越先王,該當稱帝。」

楚王搖頭道︰「這些功績並非寡人所有,乃是眾卿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豈能算在寡人一人頭上。先王功高蓋世,尚且不願稱帝,寡人一守成之人,哪敢越先王之上。」

拓跋恆道︰「先王建國,功高蓋世;大王拓疆,功績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先王因局勢不能不委身于夏,此時國力昌盛,正該由大王與夏對峙,一雪前恥。」

楚王道︰「即使寡人又拓疆之功,與先王最多不相上下,如何能強于先王?而且江南方定,民心不穩,更需安定百姓才是。我為帝王,若無民心向背,寡人豈能心安?」

拓跋恆道︰「大王不必擔心,民心已順,大王且看殿外。」楚王順眼看去,只見殿外站著很多人,並未看到別的什麼東西。拓跋恆道︰「請大王移駕殿外。」

楚王心下奇怪,不明白拓跋恆要他看什麼,好奇的站起身走向殿外。殿下的朝臣自覺讓出一條路,依著官職高低跟在楚王身後。楚王站在大殿門外,只見殿外數畝大的廣場上站著數百百姓,數十人為一簇,人中間是一根萬民傘,約有三丈來高,每根傘上掛滿了布條。

拓跋恆奏道︰「大王請看,這是民間自發組織的請命隊伍,攜帶萬民傘入京請命。不但有湖南道的民眾,就連江南道、江北道、江東道、嶺南道的也有,共有數十把萬民傘。大王,民意洶洶,還請大王體恤百姓一片苦心。」

楚王知道心下當然明白這些所謂的萬民傘和各地來的請命隊,都是朝臣們提前準備好的,只為做做樣子。否則從第一次勸進到現在,前後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哪里從各道來那麼多人,還有時間做那麼大的傘,再讓當地的百姓在萬民傘上寫上名字。這本來就是做戲,朝臣知道,下面的百姓知道,楚王本人當然比誰都更清楚。

不過楚王看到這麼多百姓攜萬民傘勸進,雖然知道是做戲,心下還是很激動,不由得眼圈一紅,大聲道︰「我何德何能,天下人奉我為主,當之有愧!」

拓跋恆和許德勛對視一眼,跪在楚王面前請求即皇帝位。這兩人是百官之首,他們都跪下了,其他的人也都跪下,大聲說道︰「請大王即皇帝位!」廣場上的數百百姓也跪下,跟著大喊︰「請大王即皇帝位!」數百人同時大聲呼喊,聲震雲霄,地動山搖。楚王見時機已到,若再繃下去,將無法收場、適得其反,遂含淚頓足,怒道︰「你們這是陷朕于不忠不義!」

拓跋恆和許德勛二人听楚王改口稱朕,是同意了,遂大聲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又是數百人同時呼喊,場面震撼人心。

楚王同意稱帝,接下來就是要確定登基時辰,這是司天監的事情。不過楚國凡有大事,都要祭祀祝融,所以在昭希惶登基之前,需要親自到衡山祝融峰祭祀。祭祀的時間定在七月十九,登基的時間必須要在這個時間之後。

此時已經是五月下旬,離祭祀的日子不到兩個月,禮部需要布置祭祀的事情,還要制定登基的禮儀和流程。楚國之前有國王即位的禮儀流程,與皇帝登基差距還是很大,禮部官員只能從前朝的書籍中找尋,使得他們異常繁忙。

和他們一樣忙的還有吏部。皇帝登基,意味著朝中各官員都要升遷,而這個升遷並不是在原官職的基礎上加封品級這麼簡單,基本就是一次官員大清洗。吏部本就是考核官員的地方,這次封賞的官員會有很多,要封什麼官、什麼爵,名稱、俸祿、封地等都需要吏部先制定好,然後在朝堂上核議。

然後是兵部,他們需要負責楚王去衡山祭祀的途中不發生任何意外,提前就要派人把一路上有可能發生意外的地方派重兵把守,有可能發生意外的事情全部杜絕。楚王身邊有近侍,倒不用兵部費心,只是仍然需要大量布置人馬,防止發生意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