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沅夕把柳霏霏送回家後,才自己回家。次日,柳霏霏洗漱過後,向父母說起要去楊家拜年。柳父母也覺得既然對方昨日主動上門拜訪,若是不還禮,就是少了禮數,遂帶著禮物前楊家拜會。
很快,朝廷免朝的七日已過,朝廷開始上朝議事,頭一件事就是之前吳粵兩國的地方該如何處置。既然兩國已經滅國,土地並入楚國,就該重新劃定行政區域。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按照夏朝的方式,設定道-上州-下州-縣。以淮水以南、廬州以東、太湖以北的地區設為江東道,道治設在金陵;以鄂州、江州等江北地區設江北道,道治設在鄂州;以江州以南,原吳國的地區設江南道,道治設在洪州;以西江為界,西江以東,原粵國的地區設嶺南東道,道治設在興平府,該興平府為廣州;西江以西,原粵國地區設嶺南西道,道治設在容州;以原楚國地區設置湖南道,道治設在長沙。以長沙為都城,金陵為東都、廣州為南都,北都和西都暫時不設。
如此,楚國便有六道三都,地盤擴大了至少三倍以上。地盤變大了,隨即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手不夠用。之前楚國朝廷管理的地方不大,勉強還能治理的過來。突然之間多出這麼多地方,人手不夠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于是朝廷大肆網絡人才,前吳粵兩國的人才,只要願意為朝廷效力,至少都是七品縣令。稍微有本事的就可以提到六品、甚至五品。
朝中各部也是人手短缺,只有將往年參加科舉考試,卻未能上榜的一些人找出來,填充到各部任職。昭若恤自從離開王宮,獨自開府之後,私下網絡了大量人才。此次正好趁著機會,將自己的人安排到三省六部中任職,以為根基。
自姚彥章死後,尚書省就拓跋恆一人執掌。此時他一人已經撐不起尚書省,只能將他提為尚書左僕射,將許德勛提為尚書右僕射,共同執掌尚書省。將原兵部尚書丁思瑾提為中書令,將原吏部尚書葛方周提為太尉。葛方周已經六十多歲,肯定進不了政事堂,能繼續執掌吏部就不錯了。不過楚王並不想讓他繼續執掌吏部,名義上提為一品太尉,實際是奪了他的實際權力。原吏部左侍郎張萬中升吏部尚書。
張萬中早已成為昭若恤的人,只是益陽王尚未發現。當楚王將葛方周提為太尉,將張萬中提為吏部尚書之後,益陽王居然很罕見的沒有生氣。
高郁入主戶部多年,卻一直都是右侍郎,後來楚王見他功績很大,是在沒辦法了才升為左侍郎,始終不願將他升為尚書。這或許跟柳霏霏有關系,高郁私下抱怨了很多次,柳霏霏都安撫下來。此次各部缺人,楚王實在沒辦法,若是再不升官,只怕戶部工作不好開展,只得將其升為戶部尚書。
丁思瑾升任中書令,兵部尚書的位置空缺,昭若恤趁機奏請任柳霏霏為兵部尚書。本次大量升官,原來的官職都有很大的變動,這些升了官的若是再反對,也沒那麼理直氣壯了。本來昭若恤以為是順利成章的事,卻沒想到被楚王按了下來,只升任柳霏霏為兵部左侍郎。昭若恤很生氣,想找楚王理論,被柳霏霏勸下。
朝廷雖然人才匱乏,好在天下有才者不少,願意當官的也不在少數,只要尋找,就能找到,只是高才不那麼容易找而已。
行政官員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穩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昭若恤擬在全國推行均田制,就是所有的土地收歸國家管理,按每家每戶按人頭分撥土地耕種。這樣農民有了耕地,不但有上繳國家的糧食,自己還有的剩,生活好了,種地的人就多了。昭若恤原以為有利于民的舉措,會得到柳霏霏的支持。誰知他一說出來,柳霏霏第一個反對。
昭若恤臉色一沉,很不開心,有不明白柳霏霏為何反對,好奇的問道︰「農民有耕地,生活就會富足,不是很好麼?」柳霏霏搖頭道︰「農民有自己的地耕種,當然是最好不過。可是放眼天下,不論是以前楚國的地方,還是新開拓之地,有多少真正屬于國家?」
昭若恤低頭一想,好像確實如此。自周朝開始實行分封制,土地開始逐漸掌握在有權勢的世家大族手里。後來世家大族相互兼並土地真正需要耕種的農民沒了地,國家逐漸也控制不了。即使實行均田制最有成效的隋文帝,也僅僅在關隴地區實行的好,關隴以外的地方氏族,依然陽奉陰違,最終也沒有完全實行下去。以隋文帝的雄才大略,在天下已定的情況下尚且斗不過世家大族,何況現在天下未定,楚國又是新兼並吳粵之地,尚在混亂之中,如何斗得過那些氏族!
柳霏霏嘆道︰「銀鈴,你的想法很好,為了天下和黎民百姓,這是最好的辦法。可是已經得到利益的世家大族,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拱手讓于他人。」
昭若恤情知柳霏霏說的沒錯,只是氣不過,怒道︰「說到底,他們不過是臣。我硬要這麼做,就不信他們還敢不同意?」柳霏霏搖頭道︰「你是君,他們是臣,這沒有錯。不過在他們心里,給你面子你才是君。不給你面子時,理都不會理你。若是把他們逼的急了,還會造反。」
昭若恤長嘆一聲,說道︰「霏兒,你說的不錯。雖說人人都羨慕皇帝,都想做皇帝,可是皇帝還不是要看別人的臉色,並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們要爭奪天下,還得這些氏族支持,只有等到天下統一,有了皇權之後,才能逐步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陋習。」
柳霏霏微笑道︰「銀鈴,你能明白其中關竅,這當然很好。只是即使將來你得了皇位,要想改變也不容易。現在跟著你打天下的人,有幾人是為了黎民百姓?還不是都為了將來能加官進爵,享受現在那些王公貴族、世家大族正在享受的東西。等他們助你打下江山,將以前的氏族消滅,他們就是新的氏族,永遠這麼循環。真正要想改變,除非遇到數千年未有之大變革,可惜現在不是。」
昭若恤頹然道︰「依你所言,我們這麼努力統一天下,所為何來?」柳霏霏道︰「我們現在雖然無法改變氏族制度,卻能結束戰亂,讓百姓安居樂業。只要能夠建立強盛的國家,我心願足矣。是否改變氏族制度,交給後人去做吧。」昭若恤點了點頭,嘆道︰「也是,我們只能做好我們能做的事。只是江東和嶺南數道剛才結束戰亂,總要解決眼前的困難。」
柳霏霏道︰「與當地氏族合作,將土地租給農戶耕種,減少農民的賦稅,氏族損失的一部分由國家補貼。只要氏族的利益不受損,他們不會在乎你怎麼做。待到國家穩定之後,再一步步的蠶食氏族的權利。當年漢武帝一直推恩令,瓦解了各分封國的力量。你做了皇帝之後,也可以用這種辦法,利用氏族內部矛盾,逐步瓦解他們實力。」
昭若恤嘆道︰「氏族制度存在了幾千年,只怕沒有那麼容易瓦解。不過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先把國家穩定下來,剩下的事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