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浮橋渡江

五月初八,柳霏霏令大軍卯時開飯,然後準備開戰。辰時,只听江對岸一聲炮響,知道龔進彥已經開始對采石磯外圍的吳軍發起了進攻。采石磯駐有十萬大軍,其中周彥華領五萬水軍駐守江岸。大將杜貞領五萬人駐守采石磯內。龔進彥和何永勝分兩路,一路由一萬水軍進攻周彥華的水軍;另一路又分成三隊分別進攻陸上吳軍。

柳霏霏听到對岸炮響,知道龔進彥已經開始進攻,立即令樊若水開始架設浮橋。浮橋造好之後,樊若水曾在池州試架,至少需要兩千多人才能架起。首先是數十人將兩節浮橋縛好,將一頭縛在安排的石墩上,另一端固定在大船上。每節浮橋十五丈長,兩節加起來就是三十丈。

船舷上有幾個凸起的木栓,只要將浮橋木板上的幾個孔扣上,第一段的浮橋就完成。長江水 很 深,不可能在江中打樁,所以樊若水就以大船為樁,來固定橋面。只要將大船駕駛好,再拋錨固定,只要不遇到大風浪,船就不會過于漂浮,以此來固定橋面,不至于是橋面晃蕩。

樊若水在很久以前就算計好了距離,每條浮橋的長度,船應該在的地方,都在樊若水的計算之中。船長二十丈,體型巨大,在江面中行駛本容易擱淺。不過樊若水要的正是如此,船擱淺後不易活動,才能保證浮橋的穩定。

每只大船長約二十丈,可同時架設三條浮橋。一邊架設好之後,又將另一邊的浮橋固定好,第二艘大船緩慢的向前行駛到預定位置,然後用普通戰船將三條浮橋運送到大船上固定,如此下去,不消半個時辰,就已經到了大江正中,完成了一半的架設。

樊若水下令快速架橋,對岸有五萬吳國水軍,若是他們大軍過來,難以抵擋。原本吳國上下听說楚軍要在長江上架設浮橋,都很蔑視,以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自古以來未曾听說有人在長江上架橋,且不說采石磯一段波濤洶涌、暗礁林立,就是那麼快的江面,要在上面架橋也絕無可能。

不但吳國君臣不信,即使楚國君臣听說要架設浮橋,也是嗤之以鼻,柳霏霏軍中也有很多將領不相信能夠成功。所以對岸的吳國將士,也並未防備。當龔進彥開始由水路進攻采石磯時,吳國水師大將軍周彥華就全部兵力用以對付,並未想到楚軍真的會架橋行軍。

當他反應過來時,楚軍已經將浮橋架設了大半,眼看只有已經不到百丈,周彥華才慌忙抽調三萬水軍過來阻止。之前龔進彥的一萬水軍對陣吳國五萬水軍,已經非常吃力,別說進攻,也只能龜縮在岸邊方能保一時無虞。此刻吳軍被調走三萬,龔進彥的壓力陡減,抓住機會立刻組織反攻。

周彥華此時管不了龔進彥,心想著有兩萬人對付一萬人,即使不勝,也能繼續壓著打,所以他親自帶著三萬人阻止楚軍架橋。

吳國的戰船比楚國要好,水師的戰力原比楚軍戰力要強,周彥華很有自信能擋住。柳霏霏和昭若恤從一開始就乘坐一艘戰船,行駛在最前面。柳昭二人站在甲板上,時刻注視著浮橋架設的情況。柳霏霏見吳國水師過來,命水師將戰船呈人字形在浮橋前面,抵擋吳軍攻擊,保護浮橋能夠繼續架設。

柳霏霏這邊大的戰船只有兩百艘,每艘戰船上配備六艘能夠容納十人的鷹揚船。鷹揚船屬于輕型船,兩頭尖鞘,不辯首尾,進退如飛,機動性強。船上配備有弓箭盾牌,適合快速打擊騷擾敵人,可以視作水上騎兵。

戰船呈人字形分開,如巨大的箭頭將吳軍抵擋在外,使得吳軍要阻止架設浮橋,就只有先戰勝水軍。柳霏霏為此次大戰準備了三個多月,對于吳軍的阻擋自然也在他的預料之中。她在每艘戰船上配備了一架重機弩,有準備了許多陶瓷瓦罐,還有大量的硫磺、硝石、桐油等物。

吳國的戰船很多,呈大網似的向楚軍包圍過來,想將江面上的楚軍圍殲。這也使得吳國的戰船相距很近,根本無法分開。楚軍重機弩的射程至少有三百步,在吳軍到來之前,就已經拉上弦,隨時準備發射,箭頭上則綁上幾個瓦罐,瓦罐里則是硫磺、硝石、桐油等易于燃燒的物品。

在吳國戰船逼近時,柳霏霏令傳令兵揮動傳令旗,各船的士兵看見,對準吳國戰船一陣發射。這倒並不需要射中敵人,只需將箭上的瓦罐摔碎,里面的易燃物灑出來就行。兩百艘船上的重機弩同時發射,酒杯粗細的弩箭如同一片烏雲射入吳軍的船上。本來距離尚遠,重機弩的準頭差了些,倒有一半沒有射到船上,而是射到了水里。不過即使只有一半,也很不錯了。楚軍快速激射,要在很短的時間將已經準備好的瓦罐全部射出去。

吳軍一開始發現楚軍射過來的事易燃物品,就知道了楚軍的意圖,卻沒有辦法。這東西一灑下來四處都是,就算立刻打掃也已經來不及,何況楚軍是接連不斷的射過來。吳軍已經預料到結果,只有眼睜睜的看著巨大的火箭從楚軍船上射過來,火苗落到船上,粘在硫磺、硝石、桐油上燃燒起來。

這些易燃物品,只要一粘到火便燃燒起來,燃的非常快,根本不給吳軍滅火的時間。戰船基本都是木頭制成,雖說刷了一層漆,可以稍微擋一下火勢的燃燒,不過一直是稍微擋擋而已。此刻天氣逐漸干燥,木頭干涸,火勢燒的很快,至少有二三成的戰船起火。吳軍陣型頓時亂了起來,起火的船上忙著救火,無暇管其他的事。戰船又在急速行駛中,起火後改變了原有的路線,很多向著同伴的戰船上撞去。

柳霏霏又下令,讓左右兩邊各四十艘戰船向吳軍行進,在離尚有十丈的地方逐漸停下來。楚國每艘戰船上有一百五十人,其中五十人有弓弩,船停下後整齊的將箭射出。吳軍因很多戰船起火,陣型大亂,眼見楚軍的箭射到,死傷大片,才想起還擊。兩軍就在相隔十余丈的江面上用弓箭對射,一番對射後互有死傷。楚軍即使有士兵傷亡,並未慌亂。後面的人見前面弓箭手死傷,立即補上去繼續進攻。

就在楚軍弓箭手進攻的同時,各船將六艘鷹揚船放下。每艘鷹揚船上有十人,兩人劃槳,另外八人舉著盾牌急速向吳軍劃過去。十丈的距離並不遠,眨眼間就能劃到。其中一人將帶有倒鉤的繩子拋向吳軍戰船,在船舷上固定住,然後順著繩子向上爬。

繩索畢竟是軟物,攀爬時晃動,只能用雙臂之力爬,而不能借助雙腿的力量支撐,不禁爬起來艱難,速度也很慢。于是船上另有兩人在下面固定好繩子,讓繩子不搖晃,再爬起來就容易一些。即便如此,要爬上吳軍的船也不容易。楚軍在攀爬沒有東西遮擋,吳軍可以直接用弓箭射殺,也可以砍斷繩索讓楚兵調入江中。所以楚軍不但要避開吳軍的弓箭,還要速度極快的爬上船,防止吳軍砍斷繩索。

好在船上吳軍忙著和楚軍對射,只有少數人針對小船上的楚軍,使他們壓力小了一些。即便這樣,也很難攻上去,很快六艘小船的士兵就有十余人死傷。這邊惱了一人,是這一支隊伍的都頭,眼看著自己的士兵死傷,頓時紅了眼,奮不顧身的跳起來順著繩索往上爬。

楚軍中除了飛棹軍全部是鋼甲,武勝軍中有一萬是鏈子甲外,余下的軍隊穿的都是皮甲。昭若恤到了水師之後,從柳霏霏那里要了些鏈子甲,配在水師都頭及以上的將校身上。這個都頭是水師校尉,身上有鏈子甲,倒不怕吳軍的弓箭。此人身手很好,幾個縱跳就上了戰船。

那都頭跳上船時,雙手握著唐刀,借著下跳的力度,一刀將一個吳軍從右肩劈下,將其劈成兩片。一招得手,又快速的砍到旁邊兩個吳兵。船上的吳兵見有楚兵上來,幾個人同時舉刀圍砍過來,要將那都頭砍死。那都頭倒也不懼,和那幾個吳兵對砍,片刻之間又殺了幾人。

就在這個空檔,又有兩個楚兵爬了上來,和吳兵廝殺起來。這個缺口一開,爬上來的楚兵越來越多,一盞茶的功夫已經爬上了十幾人。吳國每艘戰船上有兩百人,就算楚軍爬上來十余人,也不過是以卵擊石罷了,吳軍也並沒有在意。不過他們沒想到,這十幾人很能打,數十人圍攻他們,非但沒有將其殺死,自己還損失了十幾人。

這些人之前是武安軍的士兵,戰力還算不錯,就算與吳軍正面對抗也不落下風。後來昭若恤擴充水師,將他們調過去,又訓練了大半年,戰力和戰意都提升了好幾成。此刻他們以一敵二完全不在話下。而且這十幾人也都知道,已經身處敵人船上,若是稍有疏忽就會死。只有不怕死,用盡力氣支撐,等到自己的人越來越多,自己才有活下去的希望。雖然只有十幾人,卻個個像不怕死的困獸與敵人拼命。

他們在船上拼命,後面的士兵也沒有閑下來,一盞茶的功夫,有近七十個楚兵上了船,在狹小的船上與吳軍對戰。本來一都有百人,在爬船的過程中已經死傷了有三十來人,只余下近七十人。即使人數依然只是吳軍的三成,氣勢上已經比吳軍強了許多,不多時就殺的吳軍丟盔棄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