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章 大忙人李邦彥

作者︰小生鐵鐵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金軍攻城太突然,連四壁防御使都沒有的汴梁城,差一點就被攻陷外城牆。

宗澤躺在擔架上再次進宮,趴在地上以頭撞地,請求皇帝陛下冊封韓世忠為四壁防御使,負責守城一應事宜。

此時的趙桓也是慌了,都沒和首宰唐恪溝通,直接任命了韓世忠。

下午的時候,韓世忠陸續拿到了虎符與文書。早就在心中盤算無數次了,韓世忠立即進行布置,守城的禁軍這才被有效調動起來。

完顏宗翰與完顏希尹遠遠看著城牆暗叫可惜,若最初攻城時全力以赴的話,此時的汴梁城很可能已經打下來了。

兩人也很奇怪,為何汴梁城的防衛最初會如此虛弱,大宋朝那些將軍都是吃閑飯的嗎?若是把這座堅城給金國的話,怕是天賜軍來了金軍都有信心,狠狠打擊一下對方的囂張氣焰。

實際上完顏宗翰與完顏希尹是十分不願意攻城的,因為田十一把火藥秘方獻給了大宋朝廷,如今的大宋禁軍,也是裝備了火藥彈的。無論佯攻還是實打實的進攻,金軍的傷亡都小不了。只是為了逼迫宋國盡快給好處,這些傷亡也只能咬牙忍著了。

對于金軍的突然攻城,岳飛很氣憤,立即就想與張團結的三千天賜軍合軍一處,給金軍一個教訓嘗嘗。可讓岳飛更加氣憤的是,張團結根本沒理他,而是帶兵退走了。

堂堂天賜軍卻不戰而逃,岳飛狠狠鄙視了張團結一番,獨自帶兵去救援汴梁,卻被金軍小將術穆圖帶兵攔了下來,隨後便是整整一天的廝殺。

張團結去做什麼了?答案是救人。

張團結帶著三千天賜軍隱藏在汴梁佐近,本就不是為了保衛汴梁城,而是為了救活數百萬、千萬甚至上億條性命。

當日杜充向趙桓獻計,趙桓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讓杜充自去施行計策。可田十一卻知道,杜充要做的那件事將會遺禍無數年,因此而死傷和無家可歸家,又何止千萬。

張團結帶兵突襲杜充軍營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而此時的杜充正幻想著自己的妙計可以不費一兵一將,誅盡金軍東西兩路大軍。

杜充這次僅僅帶了一千人出來,而且還都是廂兵。又不是去打仗,做苦力而已,一千廂兵已經足夠用了。

用整整三千天賜軍突襲一千廂兵,絕對稱得上是大材小用了。但為了確保歷史上的慘劇不會重演,張團結依舊嚴格執行了十一哥的命令。

杜充被天賜軍捉住時萬分氣憤,聲稱天賜軍正在破壞大宋朝的抗金大計。

說那些話時杜充一副心有妙計,成竹在胸,一切盡在掌控的傲氣。可當張團結一語道破杜充的最終目的時,杜充驚得連嘴都閉不上了。

如此隱秘之事,天賜軍是如何知道的?

為了讓杜充心服口報,張團結為杜充講述了黃河的歷史。自東漢王景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始形成東漢大河,唐沿舊址不斷修堤,黃河安穩了長達四百七十五年之久。

黃河的興廢與天下興衰密切相關,而杜充此來的目的,就是要掘開黃河的堤壩,水淹金軍。

這辦法听起來似乎很好,可實際上受害的只能是老百姓。黃河是一條易怒的河流,杜充居然想出掘開黃河堤壩的餿主意。這要是讓他成功了,便相當于給大宋朝自掘墳墓了。

歷史上的杜充確實是掘開了黃河的,具體的損失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史書上的記載也只有一句,「民死者百余萬」。同時還有一句歌謠流傳,「洙泗上,弦歌地,亦膺腥。」

歷史上被掘開的黃河之水咆哮著像月兌韁的野馬向南狂奔而去,入泗水,插入了淮河之中。徹底造成了淮河流域泛濫成災。自那以後,黃河便徹底失去了控制。或決或塞,遷徙無定,如同神龍擺尾一樣,在廣闊的華北平原上肆無忌憚的神龍擺尾一般玩耍。貽害無窮。直至明清時候,黃河依然入東海而非黃海。

更可氣的是,拒史書記載,杜充因為苗劉之變,勤王有功,因徇國忘家,得烈丈夫之勇;臨機料敵,有古名將之風。比守兩京,備經百戰,夷夏聞名而氣,兵民矢死而一心,升官發財。

張團結對杜充執行了死刑,立即執行,沒有審判,只有推斷的罪名。

這樣做似乎違反了天賜軍的規矩,但只要能防止黃河泛濫,能避免數百年的黃水遺禍,這個罪名田十一打算自己背下來。

有些人看起來似乎沒犯什麼錯,可就是那看似正確的決定,卻給許許多多人帶來了無窮的災禍。這種人就算沒有罪,也該死。

不論出發點是不是好的,後果就是後果,誰做的事誰就應該承擔責任。

張團結輕而易舉搞定了杜充,心中也松了口氣,他還記得十一哥將這件事交待給他時的鄭重。

若說汴梁之戰中最忙之人,那便非李邦彥莫屬了。兩軍城上城下打得熱鬧,李邦彥卻每日間都要往返金營與汴梁之間數次之多。宋金似乎有了些默契,但凡李邦彥出城入城之時,便是兩軍休戰之時,金軍也不會趁著李邦彥出入城門而發起攻擊。

因為完顏宗翰與完顏希尹一直沒想過要打下汴梁城來,他們只是想要金銀糧食而已。

金軍開始攻城的第三天,種師道率領的西軍終于到了汴梁城外,不過僅有三萬人而已。隨後的兩天,陸陸續續各路勤王大軍依次到來,兩天的時間就多達十五萬。

完顏宗翰知道,不能再打了,再打怕是就要引出天賜軍的大部隊了。

此時汴梁城里的官老爺們依然在橫征暴孽,只不過不是為了揣進自己的腰包,而是為了湊足金軍所要之金銀。

金軍此時的條件趙桓已經接受了,因為金軍很講道理,要的很少,趙桓覺得大宋朝作為禮儀之邦,必須滿足金軍這麼一丁點的要求。

「金十萬錠、銀一百萬錠、糧十萬石」,還不到第一次索要之三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