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爭奪道統的王大爺

貴陽,龍場驛。

貴州冬末的天氣極其陰寒,一場場凍雨落下,使得樹葉間都掛上冰稜。

道路上也積雪數尺,人畜幾乎不得通行,就連山間的一條小溪,也在這種寒冷中被凍的斷流。

根據記載,自永樂年間之後,大明的平均氣溫就一路下降,到正德年間算是一個低谷。

等到嘉靖上台後,氣溫才逐漸的上升,不過最高的年份,比兩宋平均最低的年份還要低!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很難佔住河套地區的原因之一,不僅佔不住河套,對西域也很難施加更強大的影響力。

氣候一直是農耕封建王朝的命運之一,強盛的漢唐,都是氣候相對更加暖和的時期。

暖和的氣候,不僅適合農耕,更適合各種生產活動。

王陽明的講學,就在這種嚴寒中被迫中斷,他自己也在貴州愁煞人的凍雨中,再度犯病了。

好在他名頭響,已經收了不少弟子,加上同當地苗人的關系也不錯,所以已經搬家。

一開始他住的是小溶洞,據說他經常在里頭推演《易經》,故而小溶洞被他命名為「玩易窩」。

龍崗山上還有個大溶洞,王陽明將其命名為「陽明小洞天」。

他現在住的叫做叫做「何陋軒」,是苗人幫他修建的幾件茅草房,是他的臥室、書房和教室。

此時此刻,茅草屋里的火塘燒的旺旺的,由于沒有太好的排煙條件,也弄不到爐子,所以只得開個窗戶出煙。

王陽明裹著厚厚的被子,就在火塘旁,翻閱著一些書信和書籍。

自從華容一別,他就同劉大夏有書信往來,一邊交流著各自的學問,一邊過問些黥事。

今日他就看到一份黥人華夏日報的報紙,上頭有篇文章叫做《積極落實‘廢兩改元’政策,保證國民經濟不會出現通脹性風險》。

這篇文章記載的是東秦發行銀幣一事,王陽明耐心的看完,發覺銀幣一事,可能是黥人為了更加便捷商貿。

他澹澹一笑,又拿起劉大夏的信,最近一年內,劉大夏對王陽明的學問,十分的上心和熱衷。

作為老黥事,劉大夏自然看出,王明明對《顏政哲學》的借鑒之處,只是巧妙之處在于,王明陽用傳統理學,融合新創之心學,居然將《顏政哲學》中一些精華,融會貫通進了「儒釋道」這套學問之中。

這太了不起了!尤其是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學以致用,濟世救民,以及‘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核心,更是讓劉大夏如飲美酒!

他驚訝的發現,王陽明這套學說,居然能同「隨時因革」論起恰到好處的呼應。

所以這兩年多的時間里,劉大夏已經將王陽明引為知己。

這封信同樣在讓王陽明答疑解惑,並且委婉的提出,想要讓王陽明,一起為變法造勢。

王陽明嘆了口氣,將信放下後就開始思索起來。

良久,他才重新提筆回信,對變法避而不談,對劉大夏的疑惑,卻是積極的回復。

兩年時間的打磨,王明陽的思想已經很成熟,他此刻于仕途上,已不甚追求,唯一想的就是將學問發揚光大。

他這兩年也一直在同腦海中的那個「顏政」辯經,屢次參禪,最久的時候,天人神游一個余月,人參禪參病了,卻沒有將自己說服。

王陽明知道,這意味著他這套學說,也有很大的問題。至少不能像《顏政哲學》一般,將認識論和世界本原以及意識聯系起來。

他雖不認為這個黥人就是對的,可上頭論述的世界規律,卻是讓人不得不思慮一二。

王陽明也認為,泱泱大明一直未能自強,根本在于國人不懂得什麼叫自強。

從這一點來看,四書五經教導的自強不息,同劉大夏追求的「自強」是不一樣的。

具體怎麼個不一樣,王明陽也說不出,這牽扯的是儒家的根本,也就是三綱五常。

自強不息加上三綱五常,那就同黥人那種自強南轅北轍!

一封信寫完,王陽明有些乏了,兩個僕人就侯在一旁,他們正在為煤油燈添油。

還有十幾個學生也在屋內,他們都在翻閱著經書,一個個認真不已。

其實,王陽明很想讓他們讀讀黥人的所謂哲學,可終歸是忍住了。

他半躺在床上,放松的翻閱起黥人的《鋼鐵是怎麼造就的》。

這部話本,起初他有些不屑,仔細翻閱後,才被其中的樸素至簡的道理所吸引。

金保這曲折的人生,這堅毅的品格,無不透露出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王陽明年幼時體弱多病,一生看上去順風順水,這些年卻多次遭受巨大的變故和挫折。

每每讀到金保對生命和苦難的態度,王陽明就頓感肅然起敬。

可惜,這部書暗戳戳的將苦難歸于大明,將光明卻寄托在東秦,這算是一大敗筆。

……

「老師,學生偶有所得,卻又更加的疑惑,能否請老師解答!」弟子李惟善、陳文學、詹惠,突然起身求問。

《基因大時代》

王陽明放下手頭的書,坐直身子後笑道︰「說來听听!」

「老師,還記得您最初講的《大學》,講的是非程朱之新本,乃前朝之舊本。其中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與朱子所言的新民,相去甚遠!可我覺得,親民不一定對,新民反倒是更加合適!」陳文學說。

李惟善補充道︰「朱子認為,人都有光明品德,此乃天理人性,但品德再光明,都有可能受到蒙蔽!明明德,就是為了光明品德,有了光明品德後,便可去引導他人,如此一來,就能讓他們也獲得這般品德,可作新民!由此,這世間萬物萬理,便能止于至善!」

「這同學以致用,濟世救民豈非是類似?而親民,卻似有不妥!」詹惠也道。

這就是儒學「大染缸」的體現,很多道理都能牽強附會,壓根不講究精準、辯證。

王陽明微笑道︰「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說的是親。為人君,止于仁,說的是親。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說的是親……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說的還是親。親有仁的意思,也有新的意思。親民者,重在行,不親民,何以讓別人成新民?

親,更重一層便為經世致用,即是我所言‘知行合一,經世致用,止于至善’。在此過程中,又需我們學以致用,致用之後還得實事求是,假若學問取得真成果,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學問,而後便可濟世救民!實現先賢所追求的三代之治……」

王陽明扯了一大堆,其實也是在踫瓷,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同樣是儒學的三綱。

他通過「親」與「新」的差別,直接從儒學三綱的層面爭奪道統,並且將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道理,一並雜糅進去。

看似很聰明?實則極其的無奈,因為他不敢跳出儒教這個框架,只能牽強附會,將原本的道理拿出來炒一遍,重新加入一些「左料」進去。

十幾個學生都認真的听著,他們都是王陽明在貴州收的弟子,有一些人還是從湖廣和雲南跑來求學。

這個時空的王陽明心學,補齊了方法論這一大塊漏洞,所以顯得更偏向于實學的內容,難以速成且更重在一個‘行’字。

「那老師,我等明了理,經世致用後若結果不好,不符合實事求是的道理,豈非就是錯的?可您也說過,環境和條件的不同,也會導致結果不同,那這成與不成,到底該如何判定?」陳文學問。

王陽明笑望著他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只要做的是好事,參透了道理,結果或許不會盡好,但總歸是向好!只要抱著這顆心思去辦事,總是會于國于民于己有利的!

為師曾在華容,同劉時雍問黥事,他當時便說︰‘天下的事情,不怕不能夠實行,就怕沒有能夠實行的人’!為師認為,此言實乃至理名言,坐而論道是成不了事的,通讀聖賢書,你們應當明白,聖賢書是拿來讀的,拿來辦事一點用沒有!」

十幾個學生默默點頭,又紛紛開始自己學習起來。

他們很珍惜同王陽明相處的時間,因為王陽明的謫戍期快滿了!

而在他們的宣揚下,陽明心學已經在貴州名聲大噪,在湖廣也由劉大夏傳播開來。

…………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