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三院他們有幾個營?

竹塹,礦區公路施工區。

安山收到「快干」特令,以及建國的告示時,已經是四月初。

還夾雜了顏政的一封親筆信,信上的內容表示︰

通過過去幾個月的工程估算,我覺得再有五到六個月,這條公路就會貫通。

但是煤礦開采對國家事關重大,  應當是「快干」運動的標桿!所以我不希望這個時間,是再有五到六個月,應當是三到四個月。

我本意是煤礦公路未完成之前,建國絕不進行。所以安山同志,請務必加緊工程,在建國前,  讓華夏擁有新的能源保障!

重申一遍,我只要煤礦,  其他不顧!

————

安山看完後,緩緩的嘆了口氣,修路到現在,這條路的進度已經達到一半,目前在冊的日本勞工,已經達到九千余人。

死亡的人數也已經超過了三千人,島津氏那邊,還在輸送著人口過來,時間雖過去幾個月,但第一批軍火交易都沒有徹底完成。

究其原因,就是顏政嚴格控制了李海狗去薩摩的時間差,一直維持礦區勞動的人數,在九千的水平。

可這條路越修到後邊,難度其實是越大,安山清楚的發現,  這些天的進度一直在下降。

他很想說,顏政這是不了解實際情況,所以才對工程提出了這種要求。

三四個月能完工?這顯然有些不切實際,甚至五六個月能完工,都已經是極好。

不過很快,安山就反應了過來,這條路乃是顏政親自勘探設計,他怎麼可能不清楚,這條路修建的難度在後半段?

想到這一條,他猛的就明白了過來。

看著「煤礦公路未完成之前,建國絕不進行」這句話,他明白莫城的發展,已經遇到了巨大的瓶頸,這個瓶頸必須是煤炭才能解決。

所以所謂獻禮都是虛的,實際上這是顏政等不及了,所以找著由頭,讓屬下發起一場躍進。

安山站起來走了走,他不了解為啥連幾個月都等不了了,但心里還是隱隱覺得,顏政有他自己的道理。

他思忖一會後,叫來了傳令兵,  下令道︰「從明天開始,晚上輪流讓三千的勞工勞作,  還有請求加派物資。」

這是他唯一能想到的辦法,讓這些勞工每天晚上都勞作一會。又因為晚上不便管理,所以每天只讓三千人多勞作一會。

下完這道命令後,他坐在椅子上,開始細細的讀著這份告示。

他依稀記得,當初顏政首次提出國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他覺得,國就是獵場,所謂疆域就是獵場的範圍。

等到現在,他接受了一些教育,又身居高位了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再度看到國這個概念,他覺得這就是在分配隱形的鞭子,讓鞭子更合理的管理這些國民。

在他眼里,鞭子和槍就是權力的象征。

他仔細看了這些條款,發現軍制上還沒有明確說明,只有一條表示,君主兼任三軍最高統帥。

這一條讓他明白,君主未來和軍隊是捆綁的,君主的鞭子和軍隊的鞭子,會互相糅合在一起。

看到這一條後,安山覺得就已經足夠,他認為所謂的三院和內閣,肯定打不過一個營的士兵。

…………

鹽港,第一造船廠也收到了類似的告示的親筆信。

劉承允、楊付雲和林招財看過後,三人討論一下後,一致認為這是表功的好機會。

覺得能夠在建國前造船獻禮,一定能讓大王倍加青睞。

他們沒有可以肆意剝削的勞工,只能將此事同所有造船工匠說明了,讓他們一起加班加點。

就連劉承允這種四體不勤的人,也擼起袖子開始鋸木板。

所以造船廠,立馬就變得熱火朝天,不少人都是主動加班加點。

林招財和劉承允,甚至琢磨出來了,該如何調配工序,使得有些活可以在晚上干,有些活可以在白天干完。

像是鉚接就必須放在白天,但是晚上卻能趁著空當,將木殼和甲板的鋪設完成。

只要配合的好,不僅不會相互影響,還能將晚上的時間完美的利用起來。

在鉚接的時候,木匠們也不再只能眼巴巴的看著。

這讓林招財和劉承允格外的得意,此舉甚至能將建造時間,縮短四分之一!

……

而同樣的事情,也在北帶河-顏安河公路建設的工地上上演。

還有就是各個工廠,也紛紛發起了為國獻禮的大生產的運動。

就連農夫們,都被號召起來,多種一捧種子,為建國獻禮!

顏政還很貼心的告訴工廠,可以采取三班倒的管理模式。

為了獲得更好的照明度,他加大木炭干餾的產能,得到的松節油開始被用來照明。

等有了煤油後,上夜班將成為一種常態。

這些人不會明白,建國同樣只是一個起點,他們也看不到一個事實,就是每個國家的建立,都是在尸山血海之上。

每個國家的發展,也一定伴隨著無數的血與淚,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原住民最快樂的日子,應該就是打獵采集時期的日子。

那個時候他們饑一頓、飽一頓,卻能每天歡快的唱歌,打到頭獵物就一起圍著篝火跳舞。

可是農耕之後,他們每天少有空閑的日子,僅有的一些空閑,也在越來越多的牲口上,被消耗殆盡。

而進了工廠,更是直接被固定在其中,每天只能從事生產,現在連晚上的快樂時光,也要打折扣。

平等是要代價的,進步同樣也要!

…………

唯一對這些事無感的,就是教書匠。

孫茂典、林鴻德、蕭二林,三人也收到了告示,他們的反應是激動到跪地高呼。

他們三人已經都是校長,在他們看來,校長應該就相當于教諭。

他們作為「腦力勞動者」,作為知識分子,天然就同體力勞動者有區別。

三人主觀的認為,此番建國之後,他們作為最早投奔的讀書人,身價自然會水漲船高。

他們也不關心那幾條憲法,在他們看來,所謂朝議院、樞密院和行律院,不過是換個名字的朝廷。

「若是建國,咱們作為聖人子弟,應當勸大王行科舉!」坐在辦公室里,孫茂典拿起一封寫好的‘奏章’大聲道。

一旁的蕭二林和林鴻德見狀,也紛紛附和道︰「孫兄說的是!」

孫茂典更激動了,他來回踱步說︰「國朝初立,百廢待興,若有科舉掄才大典,定能讓海內外士子,知曉我東蕃亦是教化之地!屆時,定有不少莘莘學子‘乘桴浮于海’而來!」

蕭二林笑著贊道︰「若是大王行科舉,那憲法中的所謂華夏之論,便能立在實處!待到我國勢強大,甚至能求得大明冊封,到那個時候,咱們便如朝鮮之于中原!」

林鴻德在一旁點頭說︰「如此利國利民之舉,你我三人泣血跪求,定能讓大王欣然采納!」

「能在這東蕃廣布教化,共襄盛舉,當浮一大白!」

三人興致勃勃的將名字寫在紙上,害怕顏政看不明白,他們還特意用的俗話化表達。

甚至連該考什麼內容,他們都替顏政想好了,說是應當從大明購置儒教經典,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名師著作,都應該大量的采買過來,在課堂上交給學生。

如此就能保證二十年後,就有一批懂得治國安邦的人才!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