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

雙方的一個重大的分歧,發生在對外借款上。

南京臨時政.府因財政極其困難幾乎無法運轉,曾試圖與華俄道盛銀行簽署一個借款一百五十萬英鎊的借款合同,以全國稅收做抵押。

多少年了,國人早就為外債和賠款壓得喘不過氣來,南京臨時政.府有什麼權力支配全國的稅收?參議院討論此案時,湖北議員劉成禺憤然離場,以辭職相威脅。

《民生日報》趁機發難,連篇累牘刊文痛斥南京臨時政.府和同盟會。

黎元洪也就此事致電孫.中.山︰「前清借款之失,我輩呼號力爭,言猶在耳。遽自效尤,何以謝我民國?……」聲稱自己和湖北軍政.府︰「固守鄂中已歷半載,戌馬危急之頃,絕不敢言借債抵稅,以誤國民。」表示了對借債的堅決反對。

一九一二年五月九日,民社與統一黨、民國公會、國民協進會、國民黨合並為共和黨,黎元洪當選為理事長。共和黨成了參議院院中可以和同盟會抗衡的主要力量。

七月十四日,共和黨鄂支部成立,孫武當選為支部長。

原來,湖北的革命組織是以孫武為首的共進會,和蔣翊武為首的文學社合合分分,現在則被共和黨和同盟會的對立而取代。

不久發生了我們在第一卷中曾提到了的「群英會事件」。

「群英會事件」從表面看是對著孫武來的。當時的孫武,個人利欲有些膨脹,作風也很跋扈,利用手中的權力打擊和排斥一起革命的同志,各方對他多有不滿確是事實。

但「群英會事件」也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投身革命的人,因為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追求,就是推翻清廷的封建統治。在這個大目標下,大家是能夠聯合起來,采取一些聯合的行動。比如,武昌起義前的共進會和文學社。

但是。每個組織,畢竟都是獨立的組織,有各自的願景和訴求。因此在有些方面,有些場合,這些在某個目標下聯合起來的組織,很有可能成為相互對立的存在。

同樣的,每個個人所以加入某個組織,從根本上說,這個組織代表了他的切身利益。當大家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奮斗的時候,大家同樣也是能聯合起來,采取聯合的行動的。但是,另一方面,每個人又都是獨立的個人,當他投身一個事業時,也會有個人的目的,個人的向往和追求,特別是有的人,甚至會懷有很高的奢望。

當這些奢望在起義勝利後得不到滿足,就可能懷有很大的怨氣,就可能遷怒于人。比如在「群英會事件」中,很多人就把這股怨氣,和諸多不滿加到了孫武身上。

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共患難容易,同富貴難。

任何舉事和變革,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但如果把事情辦得盡量合理一些,各種關系協調得好一些,考慮問題全面周到一些,矛盾和沖突就會少一些,情況也許就會好很多。

比如,南京臨時政.府組成時,如果照顧到首義功臣一些,民社很可能就不至于從同盟會中分裂出去。如果孫武能把湖北的問題,處理得好一些,或許,「群英會事件就不會發生了。」

但是。南京那邊搞得不好,民社分離出去了。孫武這邊搞得不好,「群英會事件」也發生了。

孫武事先得到了消息,逃到了漢口。事後,他找到鄧玉麟,想調兵對群英會進行報復。但城內的部隊都布置在防御區,武昌一線都是「群英會事件」的發起人黃申薌的十四標駐守,無兵可調。

後來,經漢口富商蔡輔卿、李紫雲從中調解,達成休兵條件。

第一、黎都督位置不變,大家共擁之。

第二,亂兵回營,商鋪復市。

第三、孫武「于報端刊登養痾外游之廣告」辭職。

黎元洪一方面批準了孫武「養痾外游」,另一方面對「群英會事件」發起人黃申薌的行為進行了斥責。因影響太壞,造成的損失太大,最後以五千元送黃出洋。

所有的內斗,其實結果都是兩敗俱傷。在這個事件中,黎元洪還算是受益者,大都督的權力得到了很大的鞏固。

他借機撤消了一直被他視為心中大患的軍務部。

「群英會事件」驚動了南京臨時政.府,黎元洪為此而致電孫.中.山和各機關︰「頃接軍界同人呈稱︰軍務部孫武不克稱職,請予更換削來。查孫武當起義之前,奔走呼號,尚著勞勛。洎莞軍務,煞費經營。近以心力交瘁,叢脞時虞,不願以疲憊之身,久膺軍寄,迭請解職養痾。雖元洪優予慰留,未加冗許,而該部長謙抑之懷,終必欲潔身引退,以避賢路。此次僉請更換,既昭各同志之公道,亦遂該部長之初心。元洪亦未便強留。現正遵照臨時政.府電諭改部為司,委任曾廣大為軍務司長。」

孫武和共進會的一些人,沒有因此而嫉恨黎元洪,而是把這筆帳記到了文學社,也就是同盟會身上 。原來的共進會和文學社,現在的民社和同盟會,本來就有很多積怨,現在,這怨恨更深了,從而對湖北的局勢,乃至全國的形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只不過這個時候的黎元洪,還處于二邊都擁護的狀態。

孫中山獲悉武昌電報後,很快回電,進行調解:「昨夕接鄂省來電雲︰各同志與軍務部長孫武大起沖突。其中理由雖不甚悉,惟我國民軍縱旨不外厚愛同胞,保全大局。況該部長于起義之時,不為無功,請同志尤宜格外原諒。萬一有不能容恕之處,亦宜宣明罪狀,同議辦法,不失為文明舉動。文已電諭軍務部長張振武,北伐軍統制杜錫鈞,混成協協統王安瀾,前先鋒第一軍統領王國棟等就近極力排解,旋即派代表來鄂徹查。務望各同志和平為主,勿傷同胞同志之意,勿啟外人干涉之端,則是文所厚望,諸同志三思為幸。」

湖北這樣的內斗一類的事,在其它宣布獨立的省份,也頻繁出現,說到底還是為了個「利」字。封建時代有功大不賞,只能殺,諸如火燒慶功樓之類的事,無論是不是真實,這一類的事還是經常發生的。

難不成封建帝制進入歷史了,這一幕在民國還要不停的上演嗎?

接下來,通過各方努力,清廷宣布退位,袁世凱如願以償、志得意滿的登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

在世界歷史上,差不多是經歷封建制度最長的國家——中國,封建帝制終于進入了歷史。

沉睡多年的東方巨龍,總算醒了,一個新時代開啟了,人們滿懷希望和期待。

三月十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三月十二日,黎元洪向袁世凱發出賀電︰「得南中好音,知公于十日受職。當此存亡呼吸之交,竟得統一車書,奠安盤石,忻慰何既。今日復由參議院代布誓詞,懷保惠鮮,情詞剴摯,顧瞻危局,感激涕零。

「我公抱開濟之才,丁危疑之會,恩仇不足亂其念,禍福不足撓其走,毀譽不足動其心,錯節盤根,潛旋默運,率至黃支烏戈,胥化遵親,殘山剩水,頓歸鞏固,固知天下英雄,非使君莫屬也。來日方長,前功未艾,經邦道國,吞仗丕謨。洪率鄂中將士,為四海蒼生賀。」

用大總統的位置,換取袁世凱率北洋軍和大家一起把清帝趕下台,結束清王朝的統治,黎元洪應該是主要的提議者和決策者之一。自己雖然是被拉上武昌首義戰車的,不管怎麼說,是上了反叛朝廷的「賊船」,如果清廷緩過這口氣,就算不被滅九族,自己項上人頭肯定是保不住的。

黎元洪的賀電肯定是發自肺腑的。

黎元洪已于二月二十日,被推舉為副總統。也就是說,在四十天的時間里,黎元洪從南京政.府的副總統,一轉身又成了中華民國的副總統。

對于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在心里也是擁護的,如他在回蒙古王公聯合會電所說︰「惟舉袁項城任新政.府大總統,為救時之要著,鴻才卓識,」

黎元洪這位副總統雖然沒到位,到也常為國事而憂慮。當時,統一的政.府雖然成立了,南北其實並沒有真正實現統一。袁世凱和革命黨是面和心不和,北洋軍與南方革命黨的民軍也時有摩擦。在對立的雙方之外,黎元洪是第三方,所謂旁觀者清。也因為是第三方,有時也可以充當勸架人和調解人的角色。

黎元洪也通過各種形式,發表對時局的看法,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如向全國發出的「吁請息爭以蘇民困」,以四六句排偶的形式,指出傷害社會甚至禍國殃民的各種社會現像。用「三危」、「四亡」、「五哭」、「十害」等,列舉社會時弊,鞭撻武裝割據的危害。

他也從實際出發,提出解決問題的真知灼見。

比如,他曾給袁世凱發電,指出軍人憑實力柄權,給國家治理帶來的十害,其電文寫道︰「熒惑政策,瞀亂方略,其害一。把持賢路,接挽私人其害二。招募非人囂然自雄,其害三。恣財黷武,暴斂橫征,其害四。假以軍法,草菅人命,其害五。奸婬劫掠,蹂躪地方,其害六。易受鼓惑,動搖政局,其害七。擁兵自重,易生反側,其害八。爭城奪地,內訌不止,其害九。割據一方,形同藩鎮,其害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