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領餃新的教育部

完成迎袁專使的使命後,蔡元培回到南京,回到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的任上。

南京政.府建立後,所有與新政.府有關的人紛紛跑來,找關系托人情,想謀個一官半職。蔡元培北上迎袁期間,教育部的次長景耀月代理部務。景耀月是同盟會員,平日里熱衷黨務,對教育很少過問。

此人有封建的打江山坐江山的思想。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趁總長不在,他私自開列了七十多個人的名單,分別冠以司長、科長、秘書的職務,報請總統府頒發委任狀。名單上的人多和他有私交,但是跟教育行當沒什麼關系。

蔡元培回來後,馬上發現了這一情況。他耐心地同景耀月講,這樣做的話,真正的教育專家就被排斥在教育部外了。而且如果下一任部長對這些人事不滿意,一概革除,反而讓這些人難堪。蔡元培入情入理地做了一番工作之後,總統府又將這批委任申請退還了教育部。

1912年3月底,唐紹儀內閣成立,蔡元培留任教育總長。

民國定都北京後,1912年4月26日,蔡元培領餃的新的教育部接手原清廷的學部。蔡元培給部員們講了一番話︰「前清辦學之種種靡費,其細情不外奢、縱二字……國家無論如何支絀,教育費萬難減少。無已,惟有力行節儉,以為全國倡。」

在人事安排上,蔡元培力邀非同盟會派系的共和黨人、曾在清末擔任學部參事的教育家範源濂做了教育部的次長。

他兩次登門,誠懇地對範源濂說︰「現在是國家教育創制的開始,要撇開個人的偏見,黨派的立場,給教育立一個統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計……教育是應當立在政潮外邊的。我請出一位異黨的次長,在國民黨里邊並不是沒有反對的意見;但是我為了公忠體國,使教育部有全國代表性,是不管這種反對意見的。听說你們黨里也有其他看法,勸告你不要自低身份,給異黨、給老蔡撐腰;可是,這不是為國民黨或我個人撐腰,乃是為國家撐腰。我之敢于向你提出這個請求,是相信您會看重國家的利益超過了黨派的利益和個人的得失以上的。」

範源濂為蔡元培的真誠和以民國教育為重的精神所動,不顧他所在的共和黨的反對,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請。事實證明,他們的合作是成功的。後來,範源濂在蔡元培去職後任教育部長,力邀蔡元培擔任北大的校長。

新建的教育部有部員七十余人,差不多都是蔡元培、範源濂二人推薦。蔡推薦的多為歐美及日本的留學生,範提名者,大多富有教育管理經驗。

如蔡元培「自述」所說︰民國「元年我在教育部時,請範君靜生相助,我偏于理想,範君注重實際,以他所長,補我之短」。

有了儒雅的蔡元培做首腦,民初的教育部內上下融洽,全無暮氣。

乃至于魯迅後來曾說出「說起民元的事來……當時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這樣的話來。

範源濂也這樣憶及當年在教育部與蔡元培共事的情景,「在我們合作期間,部里的人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討論很多,卻沒有久懸不決的事。一經決定,立刻執行。所以期間很短,辦的事很多」。

4月底,蔡元培在與部員談話中提出︰鑒于目前各校程度參差不齊和請末辦學的「奢、縱」之弊,「擬將中學以上官、公、私立學校,嚴加歸並,淘汰冗員,嚴定章程,以便早日開學。」表達了其整頓教育的決心。

5月初,他通令將北京大學堂易名為北京大學校,提名啟蒙思想家嚴復出任校長。

接下來,他在參議院發表施政演說時明確表示︰總長之職「既勉強擔任,斷不敢存五日京兆之心」,就教育方針、設施、行政權限、派遣留學生及少數民族教育等問題發表了意見。特別強調︰「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在專門教育,務養成學問神聖之風氣。」

毫無疑問,這充分表達了蔡元培投身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1912年7月10日,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發起召開了有各地教育專家參加的,全國教育臨時會議。

蔡元培在大會的開幕詞中言道︰「今日之臨時教育會議,即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第一次之中央教育會議。此次會議,關系甚為重大,因有此次會議,而將來之正式中央教育會議,即以此次會議為托始。且中國政體既然更新,即社會上一般思想,亦隨之改革;此次教育會議,即是全國教育改革的起點。此次議決事件,如果能件件實行,固為重要關系;即使間有不能實行者,然為本會已經議決之案,將來亦必有影響。諸君有遠來者,即或在近處者,亦是撥冗而來,均以此次會議系重大之故。

「民國教育與君主時代之教育,其不同之點何在?君主時代之教育方針,不從受教育者本體上著想,用一個人主義或用一部分人主義,利用一種方法,驅使受教育者遷就他之主義。民國教育方針,應從受教育者本體上著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從前瑞士教育家(沛斯泰洛齊)有言︰昔之教育,使兒童受教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于兒童。何謂成人受教于兒童?謂成人不敢自存成見,立于兒童之地位而體驗之,以定教育之方法。民國之教育亦然。

「君主時代之教育,不外利己主義。君主或少數人結合之政.府,以其利己主義為目的物,乃揣摩國民之利己心,以一種方法投合之,引以遷就于君主或政.府之主義。如前清時代承科舉余習,獎勵出身,為驅誘學生之計;而其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皆富于服從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駕馭。現在此種主義,已不合用,須立于國民之地位,而體驗其在世界、在社會有何等責任,應受何種教育。……」

一句「全國教育改革的起點」,可謂讓全體參會人員激情洋溢、熱血沸騰。

在這次會議上,蔡元培將事先起草的四十余項提案逐一交由會議討論,這些議案,凝聚著蔡元培和教育部同事的心血,設計了和規定了新教育的體制和細則,從而構建了後來實行十年之久的「壬子癸丑學制」的基本內容

與會者們進行認真的討論和修改,從而形成了中華民國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基本就是蔡元培「五育主義」的翻版。

會議的最重要成果是《學校系統令》,因是農歷壬子年頒布實行,史稱《壬子學制》。

《壬子學制》規定︰初等小學校學制4年,為義務教育,畢業後可入高等小學校或實業學校。高等小學校學制3年,畢業後可入中學校或師範學校、或實業學校。初小、高小均設補習班,學制2年。中學學制4年,畢業後可入大學或專門學校,或高等師範學校。師範學校本科4年,預科1年。高等師範學校本科3年,預科1年。實業學校分甲乙兩類,各3年。專門學校本科3—4年,預科1年。大學本科3—4年,預科3年。

1913年是農歷癸丑年,這年8月,教育部將《壬子學制》頒布一年來新頒布的法令、規程與《壬子學制》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學制體系,稱為《壬子癸丑學制》,頒布到全國各地教育機構施行。

《壬子癸丑學制》在縱向方面,明確地規定了學校教育的幾個階段,即分為三段四級。

初等教育階段,以兒童身心發育、培養國民道德為基礎,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教授為宗旨,又分為兩級︰初等小學學制4年,為義務教育,兒童6歲入學,男女同校;高等小學3年,男女分校。

中等教育階段一級,為中學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的國民為宗旨,並專門為女子設立女子中學校。

高等教育一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大學分文、理、法、商、醫、工、農七科。大學本科3—4年,預科3年,預科附設于大學,不得獨立設置。大學為研究學術設大學院,不定年限。

《壬子癸丑學制》在橫向方面,分為師範教育、實業教育兩個系統。

與高等小學校平行的有乙種實業學校、實業初習學校及初習科。與中學校平行的有甲種實業學校、師範學校及補習科。與大學平行的有法政、醫學、藥學、農業、工業、商業、商船、美術、音樂、外國語等專門學校以及高等師範學校。

該學制為參照日本明治維新後新學制擬定,廢除了教育上的兩性差別和滿清貴冑學堂。除高師外,允許開辦私立學校。

尊孔讀經,千百年來成為一種神聖和至高無上的東西,與封建專制制度扭結在一起,成為中國邁入近代門檻的惰性因素。經受了歐美現代文明洗禮的蔡元培,認為「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背,雖然孔子和他的學說在學術上自有其價值,但後世將此演化成為儒教、孔教,定為一至尊,叫人頂禮膜拜,則極不合理。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三大自由之一,學校不是教堂,不能強行要求人信奉哪種宗教。

在全國教育臨時會議上,蔡元培提出的《學校不應拜孔子案》。雖然受限于當時的大環境,蔡元培提出的《學校不應拜孔子案》沒有在會議上通過。但畢竟明文廢止了在中小學一直實行的「尊孔讀經」儀式,這不能不是這次會議的又一個成果。

孔孟之道的「克己」,以所謂的「義」否定「利」的義利觀,和宣揚禁欲主義的佛教,和奉行蒙西九戒基督教一樣,歸根結底是屬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體系。三者在歷史上,在推翻奴隸制度過程中,都曾經起到革命作用,但伴隨著新時代的來臨,從總體思想上畢竟成為過時的東西。新的時代講求等價交換,注重實利講求現實利益,也就是思想家們常說的,人們要從彼岸世界回到現實世界來,要從那些蒙蔽人們的關于未來世界的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一個越是不能保障人們的利益的社會,就是越起勁的忽悠和教化人們忘掉自己、無視自己的利益。比如不合理的封建等級制度,比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極左主義喊出的「狠斗私字一閃念」。

毫無疑問,蔡元培對尊孔讀經的抵制,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此次會議的多數提案形成教育政策,並且在教育實踐中影響深遠。一個共同的認識是︰全國臨時教育會議是民初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為民初教育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