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6    名聲不顯的英雄

作者︰逐日武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這些人日後三代以內不會準許他們進入到官府之中。至于孔有德等叛軍首領,在和家人團聚過之後盡數被處斬。頭顱被腌制之後,連通鎧甲兵器一起被封存。

其他的叛軍及其家眷一並打成奴隸,連奴隸名冊也一並制定了出來。他們將被打散分配到各個居民點,並負責危險的工作。不過劉佩不會苛待他們。這些人雖然是奴隸,但他們的下一代經過教育之後卻可以成為平民,好補充劉佩在東南亞的人力不足。

所有被打成奴隸的人面上都要刺字,好顯示與眾不同。一方面是為了防止他們逃跑。更重要的是,就要讓劉佩所有治下的人都看到投靠異族是什麼樣的下場?

吳毅洲這里忙亂異常,而在登州方面,朱大典他們已經接連歡慶了數日!一方面是為了發泄大戰後的情緒,同時也是在等待黃龍那頭傳來的消息,看是否攔截孔有德成功?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等待朝廷的封賞。

結果十余日之後,朝廷的封賞還沒到,黃龍的消息卻先到了!說道黃龍,筆者覺得必須要在這里鄭重的介紹一下。在明朝末年,黃龍是一個在史書上被低估的武將。他的名聲非常小,但是此人的功勞其實非常大。不說別的,他穩定住東江軍,沒有讓他們潰散,作亂就是大功一件了!

黃龍為江西南昌人,原是援遼的下級軍官,積軍功一點點升遷,終于東江亂象四起之際擔任上了總兵,在明清年間的大舞台開始了他短暫而壯麗的謝幕演出。

話說,袁崇煥于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斬殺了毛文龍後,將東江鎮分為四協,命令陳繼盛、劉興祚、毛承祿等人分管。因為陳繼盛是毛文龍的老人,跟隨毛文龍奔襲鎮江、開鎮東江,屢立戰功,所以擔任副總兵。

袁崇煥以議餉為名,誘毛文龍前往雙島捕殺。陳繼盛曾勸毛文龍︰「袁督師若要勞軍議餉,直來皮島便是,何必屯于雙島?還請大帥多帶兵丁,以圖萬一。」

毛文龍卻認為陳繼盛是

以君子之月復度小人之心,認為袁崇煥不至于隨意行凶殺人,拒絕了陳繼盛的勸阻,無端丟了性命。

袁崇煥覺察到陳繼盛是毛文龍的死黨,又把東江合為兩協,由陳繼盛,劉興祚分領。而劉興祚暗中投靠袁崇煥,所以袁崇煥特意留他在東江,意在挑撥東江內亂,準備借他的手除掉陳繼盛。

果然,崇禎三年(1632年)四月十二日,劉興祚之弟東江軍協事都司劉興治仿效袁崇煥謀殺毛文龍之惡劣行徑,假承遼東督師孫承宗之命,謀殺了陳繼盛,然後率軍投靠了後金,是為「東江之亂」。

于是在這種背景下,兵部尚書梁廷棟、登萊巡撫孫元化推薦毛文龍部將黃龍任東江總兵。

黃龍接任了東江總兵後,以鐵腕策略斬殺了叛軍劉興治,清除了陰通後金的內奸,化解了島上危機。但是,島上的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只服毛文龍,不肯服從黃龍的命令,還與黃龍發生沖突,所以最後他們率部投登萊巡撫孫元化。

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大舉圍攻大凌河城(今遼寧錦縣),城中守將祖大壽大急,四下求救。孫元化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赴援。兵至吳橋,遇大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與當地望族沖突引發嘩變。

孔有德彈壓不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發動兵變,攻陷登州,並派人招攬皮島中諸將。當時黃龍分兵四出,撫定諸島,誅殺叛逆。其本人引軍駐扎旅順口,以保證援軍道路來往暢通。

後來孔有德、耿仲明在登州拘捕到了黃龍的母、妻及幼子。孔有德取黃母頭上金簪招降黃龍。黃龍面對母親的金簪,淚如雨下,卻只是對簪跪拜,堅拒不降。

孔有德、耿仲明轉而誘降黃龍十二歲的幼子,想通過小孩脅迫黃龍。但黃龍的幼子很有節氣,破口大罵孔、耿二人,下場很慘,「被殺,頭落幾上」。黃龍的母、妻也隨之被害。

崇禎六年(1633)二月,孔

有德、耿仲明在明朝官兵的圍剿下,難于據守,航海遁去。黃龍預料孔有德等人必經旅順,出兵邀擊。

一番激戰下來,黃龍軍斬叛將李應元,生擒毛承祿、蘇有功、陳光福及其黨高志祥等十六人,獲首級一千有奇,奪還婦女無算,獻俘于朝。

孔有德等視為奇恥大恨,投降後金後,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七月引後金的兵部貝勒岳托、戶部貝勒德格類統率馬步大軍進犯旅順。

本來,後金沒有水軍,缺乏攻堅炮火,得孔、耿降降獻的戰船百余只、紅夷炮六七門,軍力大振,此番以孔、耿做攻城先導,對旅順乃是志在必得。

面對強敵,黃龍鎮定自若,以固守旅順為己任,揮軍奮戰,先後殺死信費英東之子納海、參領岳樂順、護軍校額德、千總程國輔、騎都尉塔納喀等多名後金將領。

但是戰斗曠日持久,明軍火藥矢石俱盡,且後繼無援,黃龍料定不能免,從容安排後事,對部將譚應華說︰「敵眾我寡,今夕城必破。若速持吾印送登州,不能赴,即投諸海可也。」意思就是能把大印送到登州就送到登州,不能送到登州,就算扔到海里,也不能落入叛將手中。

其後,後金圍城愈急,直至城破,黃龍見事情已經無可挽回,就慷慨橫劍,壯烈殉國!

隨後,黃龍部將李惟鸞自焚其家屬,與項作臨、樊化龍、張大祿、尚可義等人戰斗到最後一刻,力盡而亡。

崇禎接到文書大為感慨,追贈黃龍左都督,賜祭葬,予世襲,建祠「顯忠」,李惟鸞等一干忠臣義士附祀。

其實在明末的這段歷史上,有無數忠貞之士慷慨奔赴國難!他們或是名門望族,或是升斗小民,但是共同的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民族的危亡不惜拋卻生命!只是明末亂戰,導致太多的史料缺失,再加上大清的文字獄更是淹沒了一切,導致有太多的英雄名字消失在歷史中!可悲,可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