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 士兮守四方!」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十八年,即公元前496年,農歷六月。

吳秦少習山之會後,慶忌又折返郢都,祭祀祝融、太一神,以博取楚人的好感。

之後,慶忌終于班師回朝,在波濤洶涌的大江之上,吟誦起了歷史上漢太祖劉邦所作的《大風歌》。

站在身後的孫武、範蠡、伯等大臣,都能听得出來,慶忌的《大風歌》,是一首楚辭……

如齊、魯、宋、衛等中原列國,都有屬于自己國家的詩歌,而且體裁都是四言詩。

譬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譬如「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譬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詩經與楚辭的不同,在于一個代表現實主義,一個代表浪漫主義。

詩經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平澹、自然與「寫實」,因此《詩經》可看作是「平民文學」。

《楚辭》是文人之作,這就理所當然牽扯到文采。

這並不是說,楚辭的文化水平高!

吳楚文化相近,與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卻都屬于華夏文化圈。

因此,吳國想融合楚國,只能從文化方面打開突破口,而不是一味地迫使楚人為奴隸,為吳國付出……

一旦國破家亡,所有人都淪為奴隸、亡國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還。

不論是老吳人也好,新吳人也罷,在一定程度上,慶忌都是能做到一視同仁的。

此時,在樓船的甲板上,公子恆、公子鴻等吳國諸公子,看著正在吟誦《大風歌》的慶忌,都不由得心生欽佩,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這就是吳王,吳國之君王,他們的父王!

一個繼往開來,完成了古人未竟之事業的千古君王!

憑借一首《大風歌》,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慶忌的雄心壯志!

「父王,兒臣有一事,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這個時候,公子熙忽然站了出來,朝著慶忌躬身作揖道。

「但說無妨。」

「父王,我吳國此番滅楚,一戰成功,勢如破竹。然,兒臣以為,有一事父王必須解決……」

「何事?」

公子熙緩聲道︰「楚國貴族甚多,且不說其原來的君臣,只是各地的封君、公卿大夫及其家卷,便有數萬之眾。」

「且楚國立國,迄今為止五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

「楚國之月復地,包括江漢、南陽之楚民,可稱之為‘老楚人’,對楚國的向心力極高。」

「再者說,楚國的月復地,距離我吳國本土甚遠。」

「若故楚地之民叛亂,恐怕一時間當地的守令邑兵難以鎮壓。」

「是故,兒臣以為,父王當遷走楚國貴族數萬人到吳郡,或是金陵,以充實王都,防止楚人橫生枝節。」

頓了一下,公子熙又道︰「老楚人數十萬,不會對我吳國心悅誠服。」

「父王何不一不做,二不休,將故楚國月復地之民,遷往嶺南、西南數郡?」

「如此一來,既能為大吳免去後患,也可使嶺南、西南人口充實,越、楚雜居,必不敢輕舉妄動。」

「……」

聞言,慶忌深深地看了一眼公子熙。

站在身後的大司馬孫武、御史大夫伍子胥、廷尉伯、治粟內史範蠡以及客卿陽虎,都不禁對公子熙高看一眼。

陽虎終于明白,虎父無犬子的道理。

難怪,天下列國都知道,慶忌諸公子,無一個庸碌之才。

哪怕是被流放在外多年的公子熙,都能有這般犀利的政治目光,高瞻遠矚。

試問,這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可以預見的嗎?

當然,在其位,謀其政,說不定公子熙這是與生俱來的政治天賦。

慶忌長舒一口氣道︰「熙兒,將楚國的數萬貴族遷到金陵或吳郡,使其在那里安居樂業,無可厚非。」

「然,將故楚地之民,數十萬黎庶遷往嶺南、西南,恐怕會有變數。」

「楚地適才平定,為我吳國所兼並,現在寡人求穩,而非是一味地壓迫,使楚地之民叛亂……」

現在的吳國,與歷史上大一統時的秦王朝,何其之相似?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曾遷徙六國貴族到關中。

原因何在?

雖然經過長年的統一戰爭,已經實現天下歸一,但很多六國遺民舊國情懷不斷,日思夜想反秦復國之道。

這樣的遺民中,貴族當佔大半,而秦始皇將他們全部遷移到咸陽,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便于監視他們。

天子腳下,離經叛道的勾當更容易及早發現,及早撲滅。

六國貴族的根基在六國舊地,如果他們有什麼反叛之心,那麼他們就需要依靠六國遺民來反抗。

反過來看,如果六地遺民有心反秦,他們也需要打著六國貴族的旗號,才能方便行事!

而六國貴族皆在秦地,他們與故土之間的聯系就被切斷了。

如此一來,不管是咸陽的六國貴族還是舊地的六國遺民們,便有心無力,逐漸打消反叛的念頭。

最重要的是,剛剛經歷統一戰爭,國都咸陽的人口削減較為厲害。

如此規模的人口遷移可以有效緩解咸陽的人口問題。

而且,六國貴族及其親屬家卷的衣食住行,都將極大的刺激咸陽的經濟,真金白銀會源源不斷地涌進咸陽,府庫收益大增。

為其宮殿、陵寢、長城等大型工程的修建提供龐大的人力與財力……

慶忌在位十八年,掃滅了多個國家,多個部族,往往都會遷徙其貴族豪強到都城金陵,或者吳郡。

這就導致金陵得以迅速發展,吳郡得以迅速發展,人口眾多,土地富庶,商業還十分的發達。

金陵,已經成了吳國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和經濟中心,名副其實。

楚國的貴族,毫無疑問富得流油,將他們一股腦兒的都遷徙到金陵,對于吳國而言是一舉數得,大有裨益的事情。

但,原來楚國月復地的數十萬黎庶,卻不是那麼好遷徙的。

遷徙到吳國本土還好說,要是遷徙嶺南六郡,或是西南三郡那種不毛之地,窮山惡水之間,他們豈能忍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