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英日同盟的瓦解

作者︰江山不落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在人民軍于南方斬荊披棘的時候,國際大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巴黎和約的拒簽,在中國外交的歷史中間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終于打破了「始爭終讓」的外交局面,最後沒有退讓,這也是中國外交勝利的起點。也讓美國朝野重新審視對中國的政策。

因為五四運動時中國人民對日本不屈不撓的斗爭,以及西方朝野對英美當局日本妥協政策的不滿,物極必反,受這些輿論的沖擊和影響,美國在戰後調整了遠東政策︰由聯合日本變為遏制日本。

因為在一戰後,美國國內重新掀起孤立主義思潮,國民不願意在遙遠的亞洲展示美國的肌肉,這使政|府擴大軍隊的圖謀無法得以實現,同時它在亞洲的駐軍也不足以和日本對抗。

其實美國雖然因為由于拒絕加入國聯並且和德國簽訂了和約而被人們認為是退回到「孤立主義」政策中,但是它所追求的是行動的自由,以便利用有利的機會擴大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在世界政治、經濟領域里發揮領導作用,因此積極參與維護世界和平、致力世界經濟繁榮並參加對社會主義的武裝干涉,它其實是一種「獨立的世界主義」。

在新舊世紀更迭之際,駐在遠東的美國海軍受到了兩大事件的影響。美西戰爭就是其中第一大事件。美國先後向香|港和馬尼拉派遣了喬治?杜威海軍準將率領的海軍分艦隊,這支艦隊在馬尼拉擊敗了西班牙部隊,這是一起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杜威的勝利使得美國把菲律賓群島佔為己有,這樣菲律賓群島就成了美國在遠東地區推動軍事和商業活動的一個作戰基地。更為重要的是,1898年之後,遠東政治對美國來說具有明顯的利益關系,美國佔有了菲律賓群島,這就使美國承擔了保護菲律賓群島的義務。而為了履行這一義務,美國就必須在這一地區持續駐扎美國陸海軍部隊。

美國派駐遠東水域的海軍力量比較薄弱。美國佔有菲律賓之後,面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防衛問題,因為美國陸軍部隊沒有足夠兵力把守這個群島,無法防止成功的入侵。要知道一戰後美國的陸軍只有區區20萬,這點兵力保衛有兩條大洋包圍著的美國國土是足夠了,要派出部分來到遙遠的菲律賓,朝野對此表示不解︰兵力少了,起不到作用;兵力多了,勢必要支出龐大的開支,這是否有必要。

與此同時,和平時期的美國海軍艦隊規模也不大,只夠在一個時期中維持一個洋區的必需兵力,無法兼顧兩個大洋。由于美國在戰略上優先考慮大西洋戰區,因此不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一支作戰艦隊。美國認識到菲律賓群島在戰略上十分脆弱,因此在二十世紀頭二十五年中,美國執行兩種政策以彌補這一弱點︰首先,美國試圖在外交上達成保護這個群島的協議;其次,美國也向這一地區派駐了一支海軍部隊。

軍事決策人和外交決策人都認為日本對菲律賓所造成的威脅最為嚴重,美國試圖同日本建立更為緊密的關系,借此來保護菲律賓群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同日本于1905年簽訂了《塔夫月兌-桂協定》,1908年簽訂了《羅月兌-高平協定》,並于1917年簽訂了《蘭辛-石井協定》。

美國想通過這些協議使日本承認美國對菲律賓擁有主權。這些協議所暗示的是作為交換,美國對日本在朝鮮和中國的各種將予以默許。

可是日本在海參崴的舉動以及大量的西伯利亞駐軍把它的欲求暴露得路人皆知,特別是英、美等國的「干涉軍」決定退出遠東後,日本卻干脆利索地爽約了,這讓美國大失所望,而且1919年巴黎和會後,美日兩國因爭奪在華利益、雅浦島和委任統治島嶼諸事上,矛盾日益尖銳。

這樣,美國國內對于日本的警惕開始多了起來,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也愈演愈烈,美日之間的戰爭陰雲也越來越重。鑒于此,本世紀二十年代,亞洲艦隊的諸位總司令都認為他們的主要使命是為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做好準備,他們反而認為保護並推進美國的在華利益是居于第二位的任務。

美國亞洲艦隊司令鄭重地描述了亞洲艦隊的使命︰戰時至關重要的任務是執行「橙色作戰計劃」,這是海軍為萬一同日本發生戰爭而準備的總計劃。所謂「橙色」,就是指代黃皮膚的日本人。

「橙色作戰計劃」的主要內容為︰駐在遠東地區的部隊應力圖擋住日本向菲律賓發動的進攻,抵抗時間應足以讓美國主要艦隊穿過太平洋,同敵軍部隊交戰。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美國已經開始把日本作為潛在的對手來看待了。

如果兩國之前最終導致戰爭的話,根據英日條約,英國將不得不參加對美國的戰爭,這是英國不能接受的。在1921年6月英帝國倫敦會議上討論英日同盟續訂問題時,加拿大總理阿瑟-米汗反對重續同盟的建議被大會接受。

因為年初的時候,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月兌離統治享有自治權,英國國名也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所以它對英聯邦國家特別如加拿大等強國的聲音非常在意。

因此,如何在不得罪日本的情況下,解決英日同盟問題,如同解決當時已不堪重負的軍備競賽問題一樣,成為英國外交所亟待解決的難題。英國政|府準備召開一個國際會議來討論太平洋局勢和遠東問題,以便找到一個理想的解決辦法。

美國同樣面臨英日條約再簽造成的困難局面。對它來說,英日同盟的可能續訂意味著要在可能的遠東沖突中應對英、日兩個敵手,這將置美國力量于十分危險的境地。

同時英日同盟也會降低美國分別向英、日施加經濟及軍事壓力的作用,同進增加同日本開戰的風險(日本會更加肆無忌憚),而美國制訂的戰後藍圖卻是在維持國際和平的條件下,充分發揮經濟大國的優勢,追求世界霸權。

因此,美國政|府頻頻向英國發出警告,加以阻止。美國參議員洛奇說︰「英日同盟是我們對遠東關系和太平洋上的最大危險」,國務卿休斯則明確地向英大使表示了不滿︰「既然俄德已不再是日本的障礙,美國就把這個同盟看作是針對美國的。」

因為美國為了應對日英聯合作戰而推行的海軍擴張計劃又遭到本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召開一次會議對全球軍事力量及政治勢力劃分已勢在必行。美國遂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名,邀請各方在華盛頓召開了此次會議。

英國此時也急于把美國拉進國際社會,以保持歐洲的經濟穩定和國際和平,于是把發起會議的優先權讓給了美國,而且不顧日本的猶豫和惶恐,首先接受了美國的邀請。

華盛頓會議的議程主要有兩項︰一是限制海軍軍備問題;二是太平洋和遠東問題。為此組成兩個委員會︰「限制軍備委員會」,由英、美、日、法、意五個海軍大國參加;「太平洋及遠東問題委員會」,則有九國代表參加,兩個委員會分別進行討論。該會議的主要成果包括三個重要條約︰四國公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九國公約,這三個公約統稱「華盛頓條約」。

1921年12月13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在華盛頓簽訂的《關于太平洋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簡稱《四國公約》。該公約規定,簽約的四國中任意兩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任何問題上發生爭執,則全體簽字國應當舉行共同會議協商解決。

條約的附件規定,簽約國將互相尊重其它簽約國在有關太平洋島嶼和委任統治地區上的權利。另一個附件則規定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領土疆域。

由于四國公約措辭過于含糊,以至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約束力。該條件最大的獲益人是美國︰不但可以用相對薄弱的亞洲艦隊兵力維持其在亞洲的地位,還約束了日本在西太平洋的活動,又終止了1902年以來的英日同盟,結束了日本和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合作狀態。這樣斬斷了一旦有事,英國以同盟關系援助日本的法理限制。

由于廢除了英日同盟,美國大海軍支持者便沒有理由鼓勵美國政|府繼續擴軍,為英國解決軍備競賽問題和欠美債務問題除掉了一個很大的障礙,因此英國輿論對四國條約大加贊賞,稱簽約的那一天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天。

用《曼徹斯特衛報》上的話說︰「對世界和平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拉近了講英語國家間的距離,並且使美國對歐洲有了信心!」

從這時起,日本在亞太地區孤掌難鳴,更須看更強大的美國眼色行事,這是日本第一次在亞太事務中被孤立,也引起日本政|府對英美等國家的不滿,以至于它在對中國特別是對東北的政策有了很大的變化,給奉系政|府以相當的利好︰在隨後人民軍、奉系與英美支持的直系交手的過程中,他基本上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來旁觀的。

這恐怕是當初制訂政策的美國精英們意想不到的吧?——

打個廣告,新書《我不想上梁山》即將發布,獲請期待!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