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深謀遠慮

作者︰江山不落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談判其實並不難,只要掌握既定的目標,顧維鈞完全可以實現結果的最優化。但是在達成目標前,還有一系列事情要做,首要的事情就是中控朝鮮的地位問題。

由于5個軍在北朝鮮後方維持秩序,朝鮮軍政|府很快就控制了行政事宜,也使得漢城相對安全多了。張漢卿親來此地,是他畢竟掛著「朝鮮事務特別委員會」主任的頭餃,既可以上馬管軍,插手朝鮮人民軍的事務,又可以下馬管民,就近給東三省以及北部朝鮮的行政管理提供決斷。

雖然名義上金三順擔任朝鮮軍政|府主|席,但是重大問題他不能做主,特別是關于組建朝鮮議會、高等法院等事宜。三權分立在中國國內已經漸入人心,對朝鮮也有沖擊,特別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朝鮮中高級知識分子和一批流亡者,他們很希望能夠在中國的幫助下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國家來。

張漢卿就是來糾正這種行為的。

朝鮮半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毋庸多說,英國著名地緣學家麥金德就曾經說過︰「誰統治了東北亞,誰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誰就掌握了亞洲的命運。」

無數事實驗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有史以來,日本屢次侵華,都是以朝鮮為跳板;而正史上朝鮮半島的風吹草動,都會撩起中美日俄敏感的神經。

張漢卿不是衛道夫,他也沒有很多的條條框框制約。在他看來,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益處,能為中國的國家戰略打下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樣的事他一定會力所能及地去做。

中國人民用巨大的代價換來的這場勝利,不能輕易地如正史上那樣不文一名地退出,然後所有功勞被忘恩負義的一些棒子全面否決,讓介入半島局勢十分被動。

早知當今,何必當初?

中國是朝鮮歷史上的宗主國,有大恩于朝鮮,舉世公認朝鮮屬于中國文化圈。看整個朝鮮民族的歷史,幾乎任何一個比鄰他們的民族都曾經無情的征服過他們,踐踏他們的土地、蹂躪他們的人民。且未見有一次朝鮮完全憑借自身的力量戰勝侵略者,而征服別人的記錄則是根本沒有

歷代朝鮮政|府都是標準的牆頭草,誰強大就依附于誰,就是所謂「事大」政策(事實上朝鮮人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並無任何信義可言)。回顧1910年《日韓合並條約》簽訂,朝鮮人安順的作了天皇的臣民,改了日本姓名,隨日本軍隊南征北戰可知。

朝鮮與日本隔海相望,因此日本每有精力,都會來教導這個小鄰居以「弱肉強食」的道理。而朝鮮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戰術上間或會有幾次小勝,但戰略上卻從未打過勝仗,直到他國介入。

如中國歷史上「萬歷朝鮮之役」,也就是朝鮮自己所謂「壬辰衛國戰爭」、日本的「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等。豐臣秀吉率統一日本之軍征朝,不過三月間,朝鮮全國八道盡失。如果不是中國的無私援助,朝鮮等不到1910年就成日本殖民地了。

往上追溯一下,朝鮮民眾大多數是中國人。從殷商時期開始,由于災害和戰爭等原因,大量中國移民遷入朝鮮半島,並形成朝鮮半島最早的部落聯盟。

前蘇聯社會科學院主編《世界通史》在相關部分的描述是「朝鮮半島北部最早的部落聯盟,由中國移民在長白山谷地形成……在朝鮮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來自中國的移民始終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過程是朝鮮化的。」

這個觀點也是世界史學界所普遍持有的。

中國古典史籍最早出現「朝鮮」一詞,是《尚書大傳》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之地。司馬遷的《史記》中同樣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

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以上這些都與西方各國史書不謀而合。由此可見,中國人是朝鮮人的祖宗之一。

處在日佔時代的朝鮮人民對中國軍人的進入報以似曾相識的熟悉︰多少歷史告訴他們,中華上國的命運與朝鮮息息相關。

自唐以來中國軍隊大規模進入朝鮮半島作戰迄今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唐朝幫助新羅統一。當時朝鮮半島分為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與倭國交好的百濟和高句麗不斷進攻新羅,阻隔新羅朝貢之路。

新羅請求唐朝天子救援,唐高宗先後派遣薛仁貴、蘇定方等大將出征。這便是民間傳說中有名的「薛仁貴征東」。

唐羅聯軍大敗倭寇,滅了百濟和高句麗,使朝鮮半島完成了統一,新羅文化達到了輝煌的高峰,產生了崔致遠這樣杰出的朝鮮族文豪。

第二次是在朝鮮中期,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為實現「直搗大明國,遷都北京城,遠征天竺」這一吞並世界的民族夢想,首先吞並朝鮮,史稱壬辰戰爭。

豐臣秀吉征朝前,朝鮮國王在至其信函中稱︰「中朝待我,若內服。赴告必先,患難相救,若家人父子之親……豈可舍父君而投鄰邦乎?」已經二百年沒有戰亂的朝鮮號稱「小中華」,歌舞升平,文恬武嬉,兩月之間,連陷三京。

朝鮮國王逃到中朝邊境,準備過江「死于天子之國」。明朝政|府聞奏朝鮮求援,馬上認識到︰「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這話實際上就是︰「抗倭援朝,保家衛國。」

明朝萬歷皇帝派大軍水陸並進,痛殲倭寇,朝鮮各路「義軍」也奮起抵抗,戰爭前後進行了七年。朝鮮老將李舜臣和明朝大將鄧子龍都在激戰中殉國。

最後倭寇大敗潰逃,豐臣秀吉氣病而死,朝鮮重整河山,視大明為再生父母,儒家文化從此在朝鮮半島被尊奉到無與倫比的程度。朝鮮國王宣祖說︰「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宣祖實錄》卷37)

中國軍隊的勝利,又一次維護了朝鮮半島人民的和平,促進了朝鮮半島文化的發展。由此可見,朝鮮國王是把中國當作父親和君主。朝鮮歷史上之所以沒有皇帝,而只有國王,那是因為中國有皇帝。

甚至連朝鮮的國名,都是中國政|府冊封的︰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麗,自立為王,在以「權知高麗國事」名義給明太祖朱元璋的奏章中,草擬了兩個國號請其代為選定。兩個國號一為「和寧」,一為「朝鮮」。

其中和寧為李成桂的父親李子春在高麗朝任萬戶時的就仕之地,朝鮮則為古名,有「朝日鮮明」之意。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獨‘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其本名而祖之」,李氏政權遂以「朝鮮」為國號。

此後「朝鮮」一詞成為國家、民族和語言的名稱。

第三次是清末甲午戰爭,大家都清楚。腐敗的清朝軍隊一敗牙山,二敗漢城,三敗平壤,最後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不要說保衛朝鮮,連中國自己都保不了,賠款割地,喪權辱國。當時等于是把朝鮮和台灣拱手割讓給了日本。中國的失敗,導致朝鮮人民當了50年的亡國奴。

這次算是第四次了——歷史上也有第四次,不過對手是美國而非此時空的日本。

一年多的戰爭,人民軍實際已控制了朝鮮北部所有的政治、軍事、經濟命脈。朝鮮在政治上可以說自古就是獨立國家,但在民族命運上,從來就是與中國的興衰息息相關的。

二戰末期西方列強企圖阻撓朝鮮獨立,要聯合國「托管」 朝鮮,是蔣介石先生和毛爺爺先生不謀而合地力主朝鮮獨立,要求還朝鮮人民以自由,這才結束了朝鮮半島半個世紀的殖民地歷史。

歷屆中國帝王只將朝鮮作為附屬國而不作為行政直轄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比起富庶的中原,無論當時能夠利用的自然資源還是氣候,貧瘠的朝鮮半島不具任何吸引力。此外朝鮮政|府總是表現得非常恭順,任何一個征服者都不會愚蠢得向自己的順民開戰。

但是到現代,鑒于朝鮮在東北亞的橋頭堡地位和日本侵華的事實上的跳板作用,重談張謇先生置省朝鮮的話題顯得格外符合張漢卿對未來中國地緣戰略考慮的需要。

不過這個動作必須隱晦,不然會使在與日本的停戰談判困難重重,這也不符合當前的國情和利益。因為對于日本來說,被中國打敗已經是奇恥大辱了,若是日治朝鮮北部被中國強制劃歸為省,則勢必刺激到軍國主義者敏感又脆弱的神經,也會讓日本政|府騎虎難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