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楚國國君的“離經叛道”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蘇秦被五馬分尸,合縱的大梁倒了,諸國如一盤散沙。張儀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再次游說楚懷王。

秦國擁有天下一半的土地,山河險要,易守難攻,軍事實力最強。張儀告訴楚懷王,楚國不依附強如虎狼的秦國卻與弱小的諸侯國合縱,十分不明智。張儀的意思是,盡管秦、楚實力不相上下,但如果楚國不依附秦國,秦國出軍,立刻就能佔領宜陽。

楚國參與合縱時,蘇秦曾保證如果楚國被侵犯,韓、魏等國一定會救援。張儀說秦國能夠佔領宜陽,意在表明一旦秦國掌握宜陽的控制權,韓國將會被切為兩段,自身都難保,更不會有時間和能力救助楚國。如果韓國失陷,沒有屏障的魏國就必然向秦國臣服。倘若韓、魏都歸順秦國,秦國正好可以利用韓、魏的軍隊攻打楚國。單單秦國就很難對付,如果再加上韓、魏軍隊,楚國必然被攻陷。听張儀如此分析,楚懷王滿心憂慮。

此次游說,張儀希望擊破合縱,更渴望實現連橫。張儀認為,合縱國妄圖聯合弱小的國家和分散的力量來抵抗強大的國家,根本行不通。如果小國發動戰爭,國內必然疲于應付,弄得物資緊缺、民怨沸騰,最終會引發內亂。只有大國、強國才有能力發動戰爭。倘若楚國不依附秦國,秦國軍船從汶山起程,順江而下,不到十天就能到達扞關(今湖北長陽西)。倘若扞關有失,黔中和巫郡就不再是楚國的領土。此時,秦國乘勝追其,出軍武關,楚國的南北就被攔腰斬斷,彼此不能再救援。

張儀預計,秦國佔領楚國只要三個月。即使諸侯國發兵救援,至少也需要半年,時間根本來不及。

分析完現實後,張儀回溯歷史。他認為,楚國與吳國打了五次仗,三勝兩敗,軍隊實力被削弱,已沒有能力再參與戰爭。如果楚懷王不顧軍隊疲乏和民不堪命的國內形勢,貿然抵抗秦國,必然像其他小國一樣被起義推翻。從參與戰爭的次數來看,秦國的次數最多。只要是戰爭都勞民傷財,招致最底層百姓的詬病。秦國能夠多次順利地發動戰爭,除了戰爭勝利後獲得利益補助外,法令嚴明是一個重要的取勝因素。

自合縱聯盟建立以來,秦國有15年不敢窺視函谷關以東的地方,張儀不能抹殺這個鐵的事實。但是,張儀告訴楚懷王,秦國多年沒有出軍函谷關,是因為秦軍忙于實施一個大策劃——一舉吞並天下。

當著楚懷王的面,張儀公然叫囂,說秦國要吞並天下,意思是連楚國也要吞並,可見他根本沒將楚懷王放在眼里。他敢輕視楚懷王,並非楚國弱小,而是楚懷王頭腦簡單。

盡管蘇秦已死,但他仍是合縱國的象征。如果破壞蘇秦的形象,合縱國就沒有依托,自會瓦解。抓住蘇秦欲圖分裂齊國一事,張儀大做文章,說蘇秦表面上為諸國謀利,實際上卻破壞合縱國的國家安全。

被五馬分尸後,蘇秦為燕國報復齊國,力圖分裂齊國的陰謀敗露,天下皆知。張儀如此提醒之後,楚懷王開始細想合縱策略,發現合縱家的話與張儀說的恰好相反。

威逼的話說完了,接著就是利誘。張儀許諾,如果楚懷王听從他的建議,秦國會派太子到楚國作人質,還會將秦國公主嫁給楚懷王,並且進獻一萬戶的都邑作為楚懷王的湯沐浴。

天下之人,數張儀最言而無信,楚懷王被利益燻昏了頭腦,竟然忘了600里土地之恥。楚懷王曾經信誓旦旦地說只要秦國將張儀交給楚國,他就回送黔中給秦國。那時的楚懷王只為報仇心快,沒有考慮其他。然而,他竟然迷迷糊糊地听信寵妾鄭袖的話,糊里糊涂地放了張儀。

如果楚懷王不听從張儀的建議參與連橫,他就要拱手送出黔中,結果張儀沒殺成,還要白白送出土地。

關于楚懷王輕易放過張儀一事,後世有很多人寫詩評述,唐人徐夤寫了一首七絕,名叫《楚國史》,諷刺楚懷王無能。

六國商於恨最多,良弓休綰劍休磨。

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張儀欲奈何。

撥弄著小算盤,楚懷王心想,如果依附秦國,就不用送黔中給秦國。如此一來,既可以保住國土還找到了靠山,真是天大的喜事。

楚懷王認為這是喜事,另一人卻視它為莫大的禍患,那個人就是屈原。

屈原憂思而作《離騷》

張儀說能夠稱霸天下的不是秦國就是楚國,蘇秦也說過同樣的話。楚國不僅地大物博,發展潛力甚大,還是一個根基深厚的國家。

周王室衰微後,楚國利用地理位置優勢飛速發展。隨著國力的強大,楚國國君變得逐漸驕橫。楚國首領熊渠以楚國是蠻夷之國為借口,不用周王朝的號命,而自封他的兒子為王。

進入春秋時代,楚國首領熊通視周王朝為無物,自稱武王,即楚武王。楚武王自封為王之時,其他諸侯仍舊援用「公」自稱,不敢冒犯周朝。

周王朝衰微是大勢所趨,孔子偏偏逆流而上,勇于擔當衛道士。春秋末年,孔子編撰《春秋》,極度憤恨楚國的離經叛道,將楚王都貶稱為「子」。

後來,楚莊王竟然敢問周朝寶鼎的輕重,行為實在猖狂之極。唐人周曇不憤此種行為,作了一首詩︰

九牧金熔物像成,辭昏去亂祚休明。

興王在德不在鼎,楚子何勞問重輕。

從楚國的發家史來看,楚國的興盛恰恰源于國君的「離經叛道」。從中國中央集權的歷史來看,如果國家要富強,必須有一位敢想敢干的國君。

從三皇五帝到春秋五霸再到戰國七雄,國家的發展無不托福于國君的敢作敢為。反之,如果國君無能,國家必然衰微,楚懷王在位時期的楚國就是例子。

楚懷王沒有遺傳祖先離經叛道的虎狼特性,而是將所有溫順懦弱的缺點都聚集于一身。他不僅放了張儀,還答應連橫依附秦國。

這時,三閭大夫屈原剛由齊國回國,听說楚懷王輕易釋放張儀,他萬分心痛。他火速求見楚懷王,勸說楚懷王殺掉張儀。屈原好言相勸,楚懷王翻然悔悟,命人緝拿張儀。然而,張儀已經逃離楚國。

屈原此次進諫可以說是冒殺頭之罪,因為他早已被昏君楚懷王疏遠。作為被疏遠的臣子,屈原能夠勸說楚懷王殺張儀,其忠心可見一斑。更令人敬佩的是屈原為了國家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冒死進諫,愛楚國之心可想而知。

屈原與楚王同姓,名叫平,官拜左徒。作為王族,屈原很關注國家興替存亡之道,在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商鞅關注國家發展之道,張儀和蘇秦等人關注國家稱霸之道,屈原則關注國家興替存亡之道。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開篇就說屈原關注國家存亡,意在影射楚國有亡國之危。如果國君無能,不善保護社稷,國家必然面臨危險。外有強國的謀臣,內有國內的奸臣,楚懷王的寶座就如一堆干柴。如果稍微燃起一點火星,必會葬身其中。

屈原熟悉外交,待人接物禮貌周到,辭藻表達更令他國使者折服,可稱得上是楚國的金字招牌。楚懷王很倚重屈原,國內國際大事小事都交由屈原處理,甚至讓屈原制定法令。

商鞅也曾制定法令,他能取得成功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強悍的秦孝公支持。屈原沒有商鞅幸運,因為楚懷王沒有秦孝公的才干。制定法令是國家大事,上官大夫不甘心由屈原完全把控,為了自己的利益,上官大夫決定盜竊屈原的才華。所以在屈原草擬完政府法令後,上官大夫使陰謀詭計想佔為己有。但行動的結果卻一點都不理想。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對楚懷王說,屈原自恃才華,在外不斷張揚,說只有他能制定楚國的法令。

楚懷王也是個嫉妒賢能之人,听上官大夫如此說,嫉妒心大起,于是在心里修築一道厚厚的屏障,漸漸疏遠了屈原。

那個時候,諸侯國恰好刮起一陣禪讓的旋風。屈原既是王族又有才能,楚懷王擔心如果他獲得民心,自己的國君之位就會有危險,所以心懷憂慮。

司馬遷對屈原被疏遠,大抒不憤之情︰

「屈平疾王听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被疑,心生怨憤,又無知己可訴,不禁寫下《離騷》這等千古美文。

《離騷》留給後人的,有人生的堅持不懈,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對人民生活艱難的憐惜,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有對祖國、宗廟的忠誠,如「指九天以為證兮,夫唯靈修之故也」。簡言之,文如其人,從《離騷》能夠窺探屈原的品行。

宋人陸游說,「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陸游‧《哀郢》),可見《離騷》的基調是痛苦的。

清人劉熙在《藝概‧文概》中說︰「學《離騷》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辭者為司馬長卿。」意思是說,司馬遷深深體悟到《離騷》之韻里的悲痛,並在自己的文章里體現出來。

文學的目的在于表達情志,如果沒有情志,無論言辭多美,最終都不能流傳久遠。《離騷》和《史記》能夠流傳久遠,全因其中情志真切。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