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商隕法在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商鞅大刀闊斧地改革,收效甚大,但也得罪了不少人。變法嚴重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商鞅輔助秦孝公這些年,皇親國戚十分痛惡,恨不能生食其肉,活剝其皮。

作為改革家的商鞅得罪社會上層,作為刑罰家的商鞅惹怒社會下層。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商鞅使自己成了眾矢之的。如果秦孝公撒手西歸,商鞅就會失去靠山。

商鞅掌權後,有很多人向商鞅推薦人才,孟蘭皋曾向商鞅推薦趙良。商鞅見過趙良後,認為趙良是個可造之才,表示希望結交。然而,趙良很謙虛地拒絕了,理由是孔子說過,只有推薦賢良,受到百姓擁戴的人才會入世為官;如果輔助國君的不是賢良之人,即使國君成就霸業,受到人民擁戴的聖人也會引退。

這一席話,分明秉承儒家思想,叫商鞅怎麼听得進去?趙良還說,佔有不屬于自己的職位就是貪位,佔有不屬于自己的名譽就是貪名;如果領受商鞅的盛情,他就是貪名、貪位之人。

商鞅願意結交趙良,意思是希望趙良入朝為官,趙良不但一口拒絕,還說出隱射商鞅不賢的話,商鞅自然能夠听出其中的言外之意。

听出趙良的言外之意後,商鞅開門見山,問趙良是否不喜歡他對秦國的治理方式。趙良是儒生,說話含蓄委婉。他說,能夠听從他人意見的叫聰,能夠自我省察的叫明,能夠克制自我的叫做強。

為了改革的順利推行,商鞅大刀闊斧、一意孤行,因此得罪不少權貴。趙良這麼說,是希望商鞅反省自我,克制內心的沖動,听取他人的意見。趙良還引用虞舜的話,希望商鞅做一個謙虛的人。趙良一番勸諫,用心很好,卻完全不符商鞅的脾性。

如果商鞅是一位謙謙君子,他就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內使秦國富強。作為改革家,商鞅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他不可能放緩改革的步子。

事實最具有說服力,一系列事實皆能證明商鞅的功績。改革前,秦國的習俗與戎狄相仿,父子一家,男女老幼同居一室。經過改革,百姓知道男女有別,分室而居,勤于耕種,習于戰爭,民富國強,國家實力能與齊國和魏國等大國相抗衡。

在秦國歷史上,五羖大夫百里奚輔佐秦穆公稱霸,百姓交口贊頌。商鞅使疲弱的秦國一躍而為強國,自認為功績能與百里奚相媲美,因而問趙良他與百里奚相比,誰的功勞更高。

儒家重視仁德教化,商鞅拿自己與百里奚相比,正合趙良的心意。趙良說,一千張羊皮比不上一領狐腋,千萬人的隨聲附和比不上一位正直之士的正義直言。周武王廣開言路,吸取不同的聲音,國家昌盛;商紂堵塞忠臣之言,偏听偏信,致使亡國。如果商鞅想听真話,應該先免除正直之人因敢言直諫而遭受的刑罰。

當時的秦國,有一條法令,禁止百姓私下議論變法。趙良害怕受罰,在說真話之前事先言明。

商鞅說,好听的話都是虛假的,真實的話就如良藥,雖然苦口但有助于治病。如果趙良能夠整天正義直言,這有助于他的發展,他更應該結交這樣的朋友。

既然可以免除直言後遭遇的處罰,趙良開始義正詞嚴地說道,百里奚起于貧寒,听說秦穆公招納賢士,不惜賣身為奴,給人喂了一年牛。秦穆公听聞後,用五張羊皮為他贖身,提拔他位居萬人之上。百里奚輔佐秦穆公期間,討伐過鄭國,出征過楚國,三次擁立晉國國君,這都是他的功績。百里奚以德服人,施行教化,巴國前來納貢,諸侯和四方少數民族都來朝見,前來投奔的賢人更多。

更令商鞅望塵莫及的是,百里奚在位期間,行不坐車,迎寒風,冒酷暑,只身走遍全國,與百姓同甘共苦,因而百姓愛戴。百里奚有恩于秦人,他死後男女老少痛哭流涕,全國哀悼。守喪期間,小孩不唱歌嬉鬧,正在舂米的人悲哀得發不出相應的呼聲。

趙良善言稱頌百里奚的仁德,目的是與商鞅的酷刑相比。首先,商鞅靠閹人景監推薦,名聲不好;其次,他不為百姓謀福利,而是大興土木,建造宮室,算不上為國家建功立業;最後,刑罰過于嚴苛,視百姓如草芥,大膽懲治太子的監督官和老師,既激犯眾怒,又得罪權貴。

儒家深信百姓是可造之材,應該教化百姓而不是命令百姓。在儒家看來,教化能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級的行為比接受命令辦事更為有效。商鞅以嚴刑峻法推行變法,違情背理,積累的詆毀過多。

商鞅被封於、商之地後,非但不知收斂反而婬威日甚,權貴已經被商鞅逼上絕路,此舉使得情況更加惡化。公子虔鼻子被削後8年閉門不出,公孫賈滿臉墨汁,變得面目猙獰。商鞅一味嚴刑痛罰,大失人心。

為了改革,商鞅得罪權貴,招致的怨恨很深。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商鞅出門身後會有十多輛堅車跟隨,伴有無數全副武裝的武士保護。如果保護措施缺失,商鞅絕不敢出門。商鞅的出行與百里奚的出行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見商鞅已經陷入「積毀銷骨」的困境。

趙良的意思是,商鞅已經命如朝露,勸他急流勇退,歸還秦國的封地,辭官歸隱。如果商鞅不及早引退,一旦秦孝公撒手西歸,失去保護的商鞅一定會遭人報復。

人生有很多悲劇,其中一個就是言者諄諄,听者藐藐。趙良分析有理,細致入微,將整個秦國的局勢都說清楚了。然而,商鞅的目的是輔助秦孝公稱霸中原,不會適可而止,更不會激流而退。

在商鞅心里,他的事業剛剛開始,變法僅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讓他跨完第一步就停止,絕不可能。

商鞅用銳利的眼光盯住遠方,卻不知道他身居柴薪之上。一旦柴薪起火,他必然魂歸西方,身飛天外。

趙良與商鞅談話5個月後,秦孝公便辭世了。秦孝公惜別日漸強大的秦國,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仿佛看到了商鞅的黃昏。秦孝公需要商鞅,商鞅更需要秦孝公。沒有商鞅,秦國不會迅速崛起;而沒有秦孝公,商鞅的變法必然無法推行。

秦孝公死後,太子惠文君順利登基,人稱秦惠王。商鞅曾經處罰太子的監督官公子虔和老師公孫賈。公子虔記仇心重,他依仗新國君,糾集了一幫黨羽誣告商鞅造反。商鞅改革得罪了很多權貴,甚至差點問太子的罪,所以沒人站出來為他說話。

在人治國家,君王的好惡能決定一切。曾經被觸犯利益的權貴對商鞅深惡痛疾,秦惠王對商鞅也無好感。既然公子虔等人狀告商鞅,秦惠王便順水推舟還公子虔和公孫賈代他受罰的情,下令逮捕商鞅。

靠山倒了,商鞅四面楚歌。秦惠王與公子虔等是站在一條船上的,如果束手就擒,必然等于自尋死路,所以商鞅決定逃亡。

逃到邊境時,已經是傍晚。疲憊不堪的商鞅打算在旅店住一夜,明日再行。商鞅雖然在秦國的名氣很大,但百姓都只知其名不識其人,邊境的百姓甚至只知道變法而不知何為「商鞅」。

店主人問商鞅有戶籍等相關證件沒有,商鞅傻眼了。他第一次變法時嚴格管理戶籍,以「伍」和「什」為單位編制戶籍,目的是讓人民落地生根地在本地勤耕苦種,練習戰斗。經過變法,秦國人口的流動性很小,百姓不得不安分守己。逃亡匆忙,商鞅沒帶相關證件。店主人說,商鞅嚴格規定,如果接收沒有證件的人住店,店家要被懲處。

法令十分嚴苛,就算店主膽子極大,敢讓商鞅住店,他的鄰居也不敢不告發,因為不告發將被懲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百姓人人自危,不敢犯法,也不敢容許與自己同「什」的人犯法,因為要受牽連。

面對嚴格遵守法令的店主人,商鞅沒感受到改革成功的欣喜,而是舉目視天,慨然長嘆︰「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記‧商君列傳》)

面對拒絕,商鞅終于知道他的變法過于嚴苛,完全剔除人性和人情。面對一次拒絕,商鞅就發出如此痛心的慨嘆。變法實施十多年,這期間受到變法的剛硬銳利所傷害的人更不少,他們的感悟更深,怨恨更濃。

商鞅見事已至此後悔無用,知道最關鍵的是逃命。只要他能夠爭取留下青山,就一定可以重新再來。西邊是秦國的地盤,如果往西逃,還沒逃出秦國就被抓捕了。

天地茫茫,何其廣闊,然而沒有商鞅的立錐之地。作為志向遠大的改革家,改革的成果卻背叛了他自己,商鞅內心百感交集,急切間說不出所以然。

秦國背恩忘義,商鞅又氣又急,慌不擇路,竟然逃向魏國。就地理位置而言,魏國離秦國很近,逃入魏國最方便。然而,為了秦孝公的帝王大業,商鞅屢次領兵攻打魏國,甚至用奸詐的手段騙捕公子卬,害得魏國割河西之地求和。

魏人厭惡商鞅奸詐,閉門不納。看著緊閉的城門,商鞅仿佛看到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都已經腐朽了。

後有追兵,前路被斷,商鞅轉頭逃向其他小國。商鞅前腳剛走,魏國突發奇想,認為商鞅是秦國的逃犯,不遣回會得罪強秦,于是強行遣送商鞅回秦國。

魏國這麼做,首先是怕秦國借此生事,再次挑起戰爭。經過商鞅變法,魏國遠非強秦的對手,不敢招惹,只求極力討好。其次,商鞅不是普通人,他逃往其他國家後,倘若受到重用再次推行新變法,魏國的強敵就又多一個。

魏惠王曾經不听從公叔痤之言被秦軍大敗,後悔莫及,恨不能殺了商鞅。現在有彌補的機會,魏國決定借強秦的手誅殺商鞅以泄心頭之恨。

秦孝公死後,當時的天下沒有一位君王知道善用商鞅,這是商鞅的悲哀,也是君王的悲哀。

被強行遣送回秦國後,商鞅知道逃亡行不通。他當機立斷跑回商邑,起兵造反。秦國的軍隊是商鞅訓練的,戰斗力很強,商鞅不敢貿然攻擊,而是率領商邑的部屬北上攻擊鄭國。鄭國是一個小國,朝中無人,軍中無將,很容易攻取。

然而,秦國死死緊追商鞅不放。商鞅攻打鄭國,秦軍趕上後攻擊商軍。商邑的部屬本就不多,面對秦軍的狂攻猛打,隊伍難以抵敵,被碾壓為齏粉,商鞅戰死。

鄭國黽池一役,商鞅真正體悟到秦國軍隊的勇猛。前幾次領兵作戰,商鞅與秦軍站在同一條陣線上,只看到獎勵軍功對士兵的激勵作用,沒能親身體悟。直到戰死,商鞅才親身體悟到獎勵軍功對士兵的激勵作用。

為了泄恨,權貴車裂商鞅的尸體示眾。車裂之刑,就是將受刑者的頭顱和四肢分別拴縛在一輛馬車上,時刻一到,行刑官一聲令下,馬車夫同時揚鞭策馬,五輛馬車朝五個不同的方向飛奔,人的身體當即被撕裂。

連坐法害苦了秦國百姓,商鞅也深受其害。秦惠王依照商鞅的邏輯行事,誅滅商鞅全家。司馬遷說︰「商鞅天性薄情寡恩,刻薄殘忍,行事凶狠,不留余地,最終被惡名害死。」

改革家死了,但改革的成果仍在,秦國在改革成果中繼續向前發展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