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落井下石的張,陳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十月,辭別了楚王熊心,宋義和劉邦分別率軍出發了。宋義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讓軍隊就地駐扎听候命令。此時,安陽離巨鹿直線距離只有不到五百里。全軍做好最後的準備,士兵們都相信,決戰的時刻就要來了。

在等待盟友救援的日子里,趙王歇在巨鹿城里瑟瑟發抖。城外,王離的二十萬秦軍正在日夜不停地發動攻擊。多虧秦軍屠城的傳統使守城軍民上下一心,大將張耳居中調度,這才擋住了秦軍的一次次猛攻。搖搖欲墜的巨鹿城始終屹立不倒,讓趙王歇對生存有了一絲期待。

大將張耳面容憔悴,眼楮里滿是通紅的血絲。他已經許多天沒能睡個好覺了。巨鹿城堅持不了太久,張耳對這一點十分清楚。他焦躁地踱了幾步,再度派使者去見陳餘,要求陳餘趕緊援救巨鹿。

使者順利見到了陳餘,並再一次被陳餘打發回去。陳餘已經記不清這是張耳第幾次派人來催了。他也很無奈。他知道巨鹿危急,他也想救張耳。可是,他手里的幾萬人馬全都是剛剛收攏的烏合之眾。攻打王離,他沒有半點勝算。在他看來,張耳並不應該提出如此不切實際的要求,不應該明知道是火坑,還要求他跳進來送死。因為,他們是兄弟。

是的,張耳,陳餘,他們曾經是生死與共的兄弟。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大梁人。張耳當年曾經是魏國公子無忌的門客。公子無忌是誰?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名。歷史上有一個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事件,就是公子無忌所為。

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是人人都能當門客,更不是隨便一個什麼人都能當戰國四公子的門客。都是需要高素質人才。不管是雞鳴狗盜之徒,還是文武雙全之士,總得有一技之長才行。張耳能成為信陵君座上賓,這也體現了他的才能。

但是,張耳在信陵君門下混飯吃的好日子沒過上多久,就不知道因為犯了什麼罪而亡命江湖了。這一逃,張耳就從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逃到了外黃(今河南商丘民權西北),隱姓埋名住了下來。

據說,外黃有一個當地首富,生有一個貌美如花的閨女。這位富翁把女兒嫁給了一個沒本事的窮小子,富翁的女兒對婚事不滿意,索性溜之大吉,投奔了父親舊時的門客,請門客幫忙再找個好的。這位門客就隆重推出張耳,說︰「你要是想找個好丈夫,那非張耳莫屬了。」富翁的女兒听了門客的話,堅決地與原配丈夫斷絕了夫妻關系,嫁給了張耳。

張耳此時還是一個亡命之徒,自然沒有不樂意的。有了富翁做老丈人,一下子成了有錢人家的上門女婿,也是一種享受啊!

在女方家里出錢資助下,逃犯張耳搖身一變,居然做了外黃令。當年給人當門客的張耳,如今自己養起門客來,賢名遠揚。張耳的名氣有多大呢?當年在沛縣游手好閑的劉邦都听說了張耳的大名,從今天的江蘇徐州跑到河南商丘來見他。由此可見張耳當時是何等的風雲人物了。

陳餘比張耳年紀小了不少,也是才華橫溢,名聲在外,後來被一位富翁相中招為女婿。張耳當縣令收門客的時候,陳餘就慕名而來,對待張耳就像對待自己親爹一樣那麼尊敬。兩人相處時間長了,惺惺相惜,做了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秦始皇把魏國滅了之後,听說了張耳和陳餘的大名,覺得這樣的禍患不能放任自流,懸賞一千金捉張耳,五百金捉陳餘。安生日子算過到了頭,兄弟兩人改名換姓跑到了陳縣。人們常說︰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張耳、陳餘兩人大概也懂得這個道理,在陳縣當起了里正衛。里正衛屬于身份比較卑微的小吏。張耳、陳餘當差的日子里沒少受上司欺負,但是倒也從來沒懷疑他倆的身份。

終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佔據了陳縣。張耳、陳餘苦日子可算熬到了頭,連忙前去投奔。陳勝對這兩人也是久聞大名——海捕告示里見過,當即留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耳和陳餘勸陳勝不要自立為王,可陳勝沒听。

張耳和陳餘見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斷定陳勝的日子長不了,決定外出避禍。于是,陳餘對陳勝又獻一計,建議陳勝在進攻攻打咸陽的同時,讓他和張耳帶一隊人馬奪取黃河之北的趙國故地。陳勝倒也同意了,但是留了個心眼,安排心月復大將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讓張耳、陳餘分別任左右校尉,防止兩人起異心。張耳、陳餘心里恨吶︰計策是我們出的,居然讓我們給人打下手,而且還是區區校尉,這也太欺負人了!

恨歸恨,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在武臣的帶領下,張耳、陳餘等人率三千征北軍挺進河北。一過黃河,陳餘就發揮作用,把附近諸縣的豪杰都召集到一起,請武臣發表了一通講話。這些豪杰本來就是腦後生有反骨的,在武臣的鼓動之下紛紛同意加盟。于是,武臣軍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充到數萬人。

帶著數萬人馬,武臣連下十城,屠盡官吏。當然了,都是小城,大城一個也沒打下來。屢屢在大城面前踫壁的武臣直眉瞪眼就奔範陽(約在今北 京市和河北保定市北部)去了。敵軍即將兵臨城下,範陽有位謀士,姓蒯(ku i)名通(原名蒯徹,後來因為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改稱蒯通,後世三國時期荊州蒯家的先祖之一蒯姓起源和來歷最早出自商朝,是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為春秋晉國大夫蒯得,蒯姓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5位),跑去見範陽令陳說利害,終于勸得範陽令決定舉城投降。然後,蒯通又帶著範陽令的求降書信去見武臣,鼓起三寸不爛之舌為武臣獻了一條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妙計,讓武臣不僅接受範陽令投降的請求,而且重重封賞範陽令,再讓範陽令穿著華服乘著豪車到處旅游。這樣,各地看見投降者有這麼高的待遇,爭相歸附了。不費一兵一卒,武臣就得了三十城。

就這樣,武臣沒費什麼力氣就打到了邯鄲。這時,從陳縣傳來兩條消息︰忠心耿耿的葛嬰因為私立襄彊得罪了陳勝而被殺;楚軍西征主將周章戰敗自刎。

張耳、陳餘兩人對視,心中都有了計較︰報陳勝羞辱之仇的機會總算來了!兩人當即面見武臣,勸說道︰「陳王打著楚國的旗號起義,現在自己稱了楚王,看來是沒有一定要立六國後裔為王的打算。將軍您僅僅憑借三千兵馬拿下趙國故地三十幾城,獨據河北這麼大地方,您要是不稱王,恐怕就壓不住場面了。再說陳王這個人愛听信讒言,如果有人嫉賢妒能,在他耳邊說您壞話,您不稱王也是稱王了,恐遭殺身之禍。您要是實在不願意自立,可以立陳王的心月復為王,或者立趙王後裔為王。時不我待,機不可失。將軍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機會啊。」

張耳、陳餘這話說得武臣動心了。他覺得自己為陳勝打下這麼大個地盤,稱個王也不算過分。于是,武臣當即自立為趙王,封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陳勝听說武臣自立稱王,先是勃然大怒,後來決定忍一時之恨,先解決章邯這個燃眉之急再說。于是,他派使者致賀,正式認可武臣為趙王,同時命令武臣趕快派兵西進伐秦。

陳勝的小算盤被張耳和陳餘看得一清二楚。他們力勸武臣不要被陳勝的虛情假意所蒙蔽,宜北伐不能西進,先拿下燕國故地的代縣(今河北蔚縣),再向南收取河內(今河南武陟縣),擴大領地,據黃河天塹自保。武臣對張耳、陳餘言听計從,立即派大將韓廣攻代縣,派大將李良攻常山(今河北正定縣),派大將張攻上黨(今山西長子縣)。

大將韓廣進入燕國故地,戰果輝煌,在燕人的擁護下居然自立為燕王,與武臣分庭抗禮。大將李良作戰也非常順利,而且本本分分,不敢行差踏錯半步。然而沒想到,李良在率軍回邯鄲城復命的路上遇到一支百人隨從的儀仗,以為是武臣出游或是赴宴歸來,立即跪倒施禮。儀仗隊走到跟前李良才發現,車上坐的是武臣的姐姐。這位大姐剛參加完宴會,喝得爛醉如泥,也沒管道旁跪得是誰,隨便派了個隨從打發了幾句,自己揚長而去。

士可殺,而不可辱,李良心想,我跪錯了怨我自己倒霉,可是你一個女人,還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嗎?竟然坦然受拜,不把我放在眼里!置我于何地!李良有氣,他的心月復更生氣。將軍都被一個女人如此輕賤,他們這些下屬更沒地位了,于是紛紛發表不滿之辭。李良的火氣被眾人越煽越大,當即派人殺掉武臣的姐姐,自己率軍奇襲邯鄲,將趙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騷斬于刀下。張耳和陳餘消息靈通,及時逃出城外,幸免于難。

重整旗鼓、聚攏殘兵,張耳、陳餘集合了五萬余眾,準備對李良進行反 攻。為了更好地團結將士,搶佔道義高地,兩人找出了一個據說是趙王之後的人,立為趙王,定都信都(今河北邢台市)。這位趙王就是趙王歇。

還沒等張耳和陳餘發兵,李良先莽撞地打了過來,結果是李良慘敗,被陳餘和張耳一路追殺之下投降了章邯,張耳和陳餘則是順勢平定了趙國。可沒過多久,章邯帶著王離殺了過來,就此發生了前邊的那一幕。

真是命途坎坷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