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戰爭天平的趨向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廉頗最擅長的戰術,並不是如何進攻,而是如何防守。在馮亭兵敗退到長平關處之時,正好遇見了廉頗來援救的大軍。于是,廉頗便順勢在來路的金門山附近構築防線。這道防線以營壘為基礎,呈列星狀分散駐扎。廉頗將趙軍精銳撥了一萬給馮亭,讓他駐守光狼城(康營)。西鄣城由大將蓋同率領一萬大軍守備,東鄣城則交給了領兵一萬的蓋負守備。這三人都堪稱良將,鎮守一方絕對不成問題。

只可惜趙軍陣營中的新任裨將趙茄,卻是個貪功冒進之人。關于這個人,歷史上的資料很稀缺,但是可以知曉的是,他對當時秦軍和趙軍的時局並沒有全面的把握。

自公元前265年以來,秦軍在「遠交近攻」外交政策的指導下,對韓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進攻。韓國的少曲(今河南濟源東北)、高平(今濟源南)、徑城(今山西曲沃東北)、南陽(今河南南陽)、野王(今河南博愛縣)都被秦國佔領。自此,秦國完成了對韓國的戰略分割,切斷了其以都城新鄭為中心的本土地帶和戰略要地上黨之間的聯系。自此,秦軍可謂一石三鳥,既能夠將韓國一分為二,將上黨地區徹底的孤立;也能夠削弱韓軍,掃清秦軍東進的壁障;更能夠搶佔太行山地區的戰略重地、軍事要點,在地利上佔盡優勢,進而更大範圍的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和馮亭不同的是,韓桓惠王並不想和秦軍發生正面的沖擊,因為他知道韓軍絕對抵擋不住秦軍的猛烈攻勢。于是,韓桓惠王便選擇了遣送使者前去秦國請和。其實,和戰的結局對于秦國而言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能夠穩住韓國,讓秦國全力對付趙軍就行了。為此,秦國還不惜許韓國以重利,直至攻克上黨地區。自此,秦軍完成了對趙軍的軍事圍困,同時秦國也完成了對趙國的外交圍困。

但是趙茄不僅不了解當時趙國面臨的國際局勢,連戰爭中趙軍面臨的局勢也不了解。趙茄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決定先搞清楚秦國軍隊的態勢如何。這一日,趙茄率領5000趙軍前去打探秦軍情況,竟然讓他踫巧遇見了沒帶多少兵馬的將領司馬梗。

司馬梗何許人也?史書雖然對司馬梗著墨不多,但與其有關聯的另外兩個人,只要提起來,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個是秦國佔領蜀中的大將司馬錯;另一個則是後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寫成史家聖經《史記》的司馬遷。前者是司馬梗的父親,而後者就是司馬梗的子孫。司馬遷是西漢人物,對司馬梗自然構不成任何影響,但是司馬錯對于司馬梗卻有很深的影響。「虎父無犬子」,司馬梗在戰術上有其父風範,也是秦軍的猛將之一。

趙茄見到司馬梗後,馬上率領5000雄兵直接撲殺了過去。豈料司馬梗雖然沒有多少兵力,戰斗意志卻極為頑強。「強將手下無弱兵」,司馬梗區區千余兵馬,硬是將趙茄的5000兵馬牽制得無法動彈。不久,秦軍的援兵便到了,這率軍的正是另一員猛將張唐。猝不及防之下,趙茄頓時慌了手腳,司馬梗見機,將其一刀斬落馬下。趙軍見主將被殺,頓時四散奔逃。司馬梗並沒有追擊,因為他知道,趙茄之死已經宣告了秦軍和趙軍的強弱,甚至還很有可能讓趙軍出來還擊。

但廉頗非同常人,見趙茄兵敗被殺,心中雖然很是震驚,臉上卻絲毫沒有表現出來,更沒有意氣用事,率部還擊。他反而營造壁壘,依舊堅守不出。

但是,秦軍太強大了。就在廉頗以為自己的防線固若金湯之時,東鄣城的蓋負兵敗而走。西鄣城的蓋同也沒有抵擋多久,很快失去了西鄣城。只有馮亭抵擋得稍微久一些,但是最終還是免不了喪師失地的結局。廉頗再一次展現了其沉穩、睿智的作戰風格,在這幾路人馬都兵敗之時,廉頗依然堅守不出,並下了死命令︰誰敢擅自出戰,即使打敗了秦軍,也定斬不饒。

這時的王大軍,就在距趙軍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听聞趙軍竟然堅守不出,便迅速率部前去金門山,距趙軍四五里位置時派遣人馬前去金門山城池處叫陣,希望能夠引趙軍出來,與其決戰。豈料廉頗依然不為所動,一連三次,秦軍都無功而返。無奈之下,秦軍只能另思良策。

恰好這時偏將王陵進入中軍大帳,王一見,忙將自己的思慮說了出來,並向他咨詢破敵的計策。這王陵雖然在作戰之時,並不顯得多麼的驍勇,但是腦子卻很靈活,在王的軍中,算得上是智囊般的人物。見王問自己對策,王陵當即把自己早就準備好的計策獻了出來。原來,在此之前,王陵就對金門山一帶的地形進行了考察,他發現趙軍所需水源竟然全部取自金門山下的陽谷澗溪流水,只要秦軍切斷了趙軍的水源,到時不用秦軍前去挑戰,趙軍就會亂成一團。到時趙軍要麼撤退,要麼和秦軍決戰。

當年的晉陽之戰,智伯截水攻取晉陽,和今天的一幕何其相似!戰爭的結果,又會是怎樣的呢?王在思考這個問題。他采納了王陵的建議,將手下千余人馬派出截水去了。而廉頗在數月之前,就已經在想這個問題,因此,到了金門山下築營壘之時,便下令讓人掘地取水。如此,王、王陵的計策只能宣告無效。

如此這般,一晃三年過去。

趙軍和秦軍在長平形成了長期對峙的態勢,這時掌握長平地區的地形,對于戰爭的成敗至關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秦趙雙方都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他們派遣出許多人馬前去了解和探查敵情之時,順便將地形情況也做了深入的了解。

今天歷史上著名戰役長平之戰的發生地,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其具體位置也只能依據歷史記載和考古資料一探究竟。很多資料都表明,戰國時期的長平,就是今天高平市西北長平村。當然,這只是個狹義的範圍。廣義的長平應該包括了今天高平城鄉的全部境域。因為秦趙雙方後來在此地集結的兵力達到了百萬之眾。戰略前線、戰略緩沖加上戰略縱深,前後起碼有數百里之遙。據考證,長平之戰的主戰場,就是包含長平村為中心的丹河兩岸東西10千米、南北30千米的狹長地帶。

廉頗選擇在長平設防,一來是上黨失守,趙軍被逼無奈的選擇;二來也是廉頗自己深思熟慮以及與眾將領商議的結果。

在此之前,秦軍已經佔領了魏國的河東地區,並且以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為中心構築了防線︰不僅如此,秦軍還在以野王為中心的地帶構築了另一道防線,進而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勢態。退守自然不必說,秦軍如果進攻,其兵鋒所指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攻佔上黨地區(已經實現),第二個就是兵臨城下,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秦軍要攻取邯鄲,只有從長平出發,才能夠最大地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同時也能縮短行軍時間。兵貴神速,秦軍自然不會忽略這一戰略捷徑。但趙軍中不乏謀略和見識的將領,對此地的戰略地位自不會忽略,他們必定會在此地嚴防死守。所以一場惡戰是難以避免的。

廉頗便是趙軍中有見識的將領之一,對于長平的戰略地位,自然心知肚明。所以廉頗的那支精銳之師,即使沒有經歷上黨的敗績,也會分兵在此地固守,以待時變。當然長平本身的戰略位置、地理優勢也決定了其重要性,這也決定了秦趙雙方必然會對其展開激烈的爭奪。

長平之地,總面積相當于如今一個普通的鄉鎮。秦軍如果佔領了此地,並在此地扎營駐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其戰略緩沖,到時大營之鞏固,六國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能夠攻破。這不僅僅因為長平是個狹長的矩形盆地,還因為長平在東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環上的同時,西北向東南還有明顯的傾斜,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長平境內有一條丹河和地勢平行而走,它能夠解決軍隊至關重要的水源問題。丹河有五大支流,即許河、小東倉河、東倉河、東大河、永祿河,它們構成了一個水網,遍布整個長平境地。長平以山地為主,任何一方軍隊佔領了此地區,就能夠借助山地進行伏擊和掩藏,借助丘陵進行攻擊和快速回防,借助平原河流進行糧草輜重的調度。如此,只要奪取了長平,進而鞏固其防衛,就能夠在敵人攻來之時,處于長期的對峙狀態,只要不出意外,敵人必定會被拖垮,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廉頗正是認識到了長平的地理優勢,才帶著從邯鄲來援助上黨的20萬大軍在此設防。戰場上的經驗是彌足珍貴的,廉頗雖然已經是個老將,但是經過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他的戰略智慧遠遠高于一般將領。這也正是為何廉頗能夠最終名列戰國名將之一的原因所在。

廉頗在蓋負、蓋同和馮亭都兵敗之後,馬上加固了以丹河為依托的防線。如此,趙軍有了水寬谷深的丹河作為屏障,更有大糧山和韓王山兩大軍事制高點。雖然整個戰爭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秦軍的手中,但是憑借著長平之地的地理優勢,趙軍也掌握了秦軍不及的優勢。只要秦軍膽敢進犯,趙軍立馬就能發現,進而憑借險要死守。任秦軍戰力如何強勁,謀略如何高明,也不會將趙軍打敗。

秦軍也認識到了這些,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求和趙軍決戰的機會,但對趙軍的「以守為戰」的作戰策略實在無能為力。

如果戰爭照此發展下去,雙方的這一場對峙本來應該是趙軍完勝的。但客觀事實卻是,趙國國力明顯弱于秦國。特別是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國力可謂與日俱增,軍隊的戰力也是蒸蒸日上。而反觀當日的趙國,除了軍隊實力還可堪與秦國一比之外,其他方面就遠遠不如了。秦國可堪大任的良將,除了白起、王等人,還有司馬錯之後司馬梗以及名將王翦。而趙國則只能派出垂垂老矣的廉頗。趙奢死後,其子趙括只是個紙上談兵之人。其他將領獨當一面尚且吃力,更別談主掌一場戰爭的勝負了。其實,如果趙國能夠一直信任和重用廉頗,趙軍或許能夠抵御秦軍更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戰爭的天平似乎總樂于偏向大勢所趨的一方。

而秦國的大勢所趨早有征兆。比如,奇才範雎輾轉來到秦國,為其制定了當時秦國最為可取的外交政治策略;又比如,白起從一名小小的士兵逐漸崛起,並在魏冉集團倒台之後獨善其身,掌控秦軍的軍事大權,並在一次又一次戰役中所向披靡;再比如,秦昭襄王在軍事上獨具慧眼的戰略眼光,在人才上的選賢任能,在政治上的老謀深算等。

這一次,趙軍之敗,就是這三個人合力的結果。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