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706節 皇後娘娘的一天日常

李洛如今的尊號,已經有八個字︰文成武運大仁至聖。

要是再加,那就是最少十個字了。

「臣請加陛下尊號光道廣德四字!」崔牧奏道。

翰林院司院使牟巘出列,也舉起笏板,「臣請加陛下尊號,開天立極!」

大唐學宮(國子監)祭酒黃,「臣請加法天隆運四字。」

林必舉和楊漢明兩人也都擬出新加的尊號。

如此一來,文臣們紛紛提出名號,沒有人願意甘于人後。

崔秀寧頓時犯了難。

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尊號了,選哪個?

兵部侍郎烏圖突然出列,「皇後陛下,我大唐天子御駕親征攻取關中,雖說是道德廣大,可終究是武功,臣是武將,認為還是神武威德四字最妥當。」

「不錯。」都烈也出列贊同,「皇後,陛下是出師大捷,開疆拓土,神武威德最好。」

「不妥!」牟應龍反對,「陛下尊號,已經有文成武運四字,尊號怎麼能重復字號呢?」

崔秀寧想了想,覺得開天立極不錯。

「那就開天立極吧,禮部以此四字上尊號,鴻臚寺按禮儀祭告太廟。」崔秀寧金口玉言,裁定了「開天立極」二字。

因為她覺得,李洛做的事,的確就是開天立極。

于是,剛到而立之年的李洛,就成了「開天立極文成武運大仁至聖皇帝」。年僅三十,稱帝一年多,就有了十二字的尊號!

但問題是,李洛光復南國,還收了日國,安南,又收取關中,馬上蒲甘國又要舉國歸唐了,他有這個資格啊。

誰知,駙馬楊漢明再次出列奏道︰「臣,請加皇後陛下尊號,昭明!」

林必舉也贊同的舉起笏板,「皇後輔助天子,猶如明月輔弼天日,太陰相濟太陽,是以我大唐國運蒸蒸日上,文治武功大興。皇後陛下昭德明睿,當得起昭明二字!」

群臣紛紛附和,請崔秀寧加尊號「昭明」。

崔秀寧已經有尊號「文成懿德」四字,要是在加「昭明」,那就是六個字了。

「本宮不過代陛下攝政,並無功勞,諸卿之請,本宮不敢承受。此事無需再議。」崔秀寧反對道。

她歷史雖然不好,卻也知道明清皇後的尊號,字數同樣很多。那個葉赫那拉氏,生前竟然不要臉的接受了幾十個字的尊號。

她是真的不好意思接受。

楊漢明堅持道︰「皇後陛下,所謂夫貴妻榮,夫婦一體,陰陽相濟,則家國太平。皇後功德,有目共睹,臣民莫不懷德。皇後陛下若是拒絕尊號,恐傷陛下之明矣。」

「正是如此。」林必舉也堅持,「皇後陛下不受,怕是有傷天家之和啊。」

這麼嚴重的麼?崔秀寧當然不相信。

牟巘等人也紛紛堅持,請崔秀寧接受尊號。

坐在崔秀寧下首,已經六歲開始懂事的李征,也不甘寂寞的用稚女敕的童音說道︰「母後,群臣之請,母後就答應了吧。」

崔秀寧無奈之下,只好勉為其難的答應。要說心中到底高興不高興,那就是她自己知道了。

如此一來,崔秀寧就成了「昭明文成懿德皇後」。凡大祭,大典等隆重場合,表文必須用這六個字,不能簡稱皇後,也不能簡稱文成皇後。

林必舉再次奏道︰「蒲甘女王阿耶,已經第三次上表請求歸附,青皇後陛下裁決,是否準奏。」

所謂的三次請求舉國歸唐,當然是個形式。事實上,蒲甘女王阿耶就是個傀儡,蒲甘早就被唐廷控制。

「準奏。」崔秀寧點頭,「陛下的意思,是封阿耶為南安郡主,賜姓李。蒲甘國改為緬州。」

「諾!」林必舉領命。

隨即,翰林院就呈上早就擬定好的詔書,由崔秀寧請來傳國玉璽,用印頒布。

收國之事重大,按照唐國制度,凡重大詔書,必須要用傳國玉璽才能生效。

玉璽一蓋,就意味著從法律上將,蒲甘國(緬甸)不復存在,而大唐又多了緬州,加上新得的雍州,達到十七個州。

禮部尚書吳鎮樓,立刻獻上早就準備好的緬州戶口簿冊,和象征蒲甘王權的金箔三藏經和翡翠佛珠,翡翠王印。

「皇後陛下,蒲甘各部族三百三十萬人口,已經俱歸大唐了。」

崔秀寧聲音清冷的說道︰「按照陛下旨意,全力推行均田令和改土歸流。廢除緬州的繆沙之制,廢除僧侶特權,廢除佛教國教地位,釋放塔奴為平民,廢除緬文,銷毀典籍碑文,賜漢姓,行漢字,易漢冠。」

這些都是李洛的意思,崔秀寧當然不會心慈手軟。

蒲甘國一直保留著繆沙(領主)制度,繆沙們就像華夏當初的門閥,大肆壟斷土地人口。同時僧侶在蒲甘權勢很大,到處都是佛寺。而且佛寺同樣佔有大量土地,掠奪百姓為「塔奴」。

超過三成的人口,不是繆沙的奴隸,就是寺廟的塔奴,過著悲慘的生活。

繆沙和僧侶們過著窮奢極欲的日子,作威作福,壟斷財富和官位。

可以說,蒲甘之前就算沒有亡國,日子也並不比北方漢人好多少。

不過,要是認為蒲甘國落後,那就大錯特錯。

蒲甘國的農業很發達,農作物品種很多,歷代國王也注意興修水利。文化上,蒲甘既受中原影響,也受到天竺影響,也因為佛教昌盛,並不是不開化的野蠻種族。

「敢于抗拒大唐政令者,一律以嚴刑峻法處置。陛下給本宮的信中說的很清楚,殺人肝膽菩薩心腸,大唐為的是緬州百姓,不是繆沙和僧侶。」崔秀寧繼續說道。

這當然是半真半假,將李洛的野心和霸道選擇性的忽略了。不然,毀人文字經典,滅其歷史,強制賜姓,改易漢冠,又怎麼說?

御史中丞李雍奏道︰「皇後陛下,緬州善騎者甚多,緬州多天竺馬,卷耳,高大,不下數萬匹。臣奏請招募緬人為騎兵。」

緬人善騎,的確出乎很多朝臣的意料。

其實說起來不奇怪。緬人的主體,是華夏西北南遷的羌人。他們的祖先,乃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游牧民族,當年一路南遷,也必定帶了馬匹。

再說,蒲甘臨近天竺,天竺德干高原上的馬匹,有很多流入蒲甘。蒲甘不缺馬,軍隊除了象軍,騎兵也不少。

「可。」崔秀寧點頭,「可挑選善騎的緬人五萬,招募為新兵。不過,兵員一定要是大唐新政的受益者。另外,對賜姓漢化有抵觸的人,不能招募為新兵。」

兵部尚書都烈即刻領命。招募新兵,可是兵部的差事。但此事還需要戶部協助。

說完了蒲甘的事,鴻臚寺卿李簽又提到一個重要的事情。

「啟稟皇後。太子殿下今已六歲,臣听聞,殿下一直是太上皇親自教導。可太上皇年事已高,是否按制,為殿下請大儒授課?」

「還有吳王和長安公主,都虛歲有五,是否也要請大儒授課?」

他不知道,其實太子不光是太上皇在教,皇後也在教,陛下在宮時,也會教。

吳王和長安公主也一樣。

至于更小的皇三子越王李衍,養女襄陽公主李徆,還不到學習的時候。

李簽一提,其他大臣也紛紛建議,是該個太子請老師了。

崔秀寧知道,遲早有大臣有提出來的。

太子乃國本,教育當然是大事。按照規矩,太子早就應該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等老師了。

像唐國這樣,立了太子,卻不任命東宮師父的,古來鮮見。

大臣們奏請給太子請老師,固然是出于公心,可也有私心。

要知道,太子詹事,太子洗馬,太子舍人,都是又清貴又有前途的美缺啊。更別說三師了。

這些官職,只要兼任一個,那就不同了。

所以,滿朝文武早就巴巴的等著太子正式進學,等著正式設立東宮衙門。

但是,崔秀寧和李洛都不願意這麼干。

說句不好听的,除了她和李洛,誰還能更適合當太子的真正老師?

尤其是那些儒臣,不但喜歡將太子教導成儒家眼中的所謂仁君,還喜歡夾帶私貨。

歷史上儒臣教導的太子,幾個有開疆拓土的進取心?幾個有華夏本位的意識?倒是多數成了保守迂腐之君,便于文臣擺弄。

孩子們的真正老師,只能是她和李洛。當然,經史子集和騎射武技這些,還是要由文臣武將來教導,可最核心的知識和道理,必須要有兩人親自教。

後世的學問,只要不是不符合古代價值觀念的,譬如經濟學,統計學,數學,物理,自然地理,環保,醫療等知識,都要教給他們。

但是,不能涉及到後世的現代思想和普世價值,以及無神論哲學。

他們身處古代,教給他們太超前的思想,絕對會害了他們,甚至會害了大唐。

那些東西,放在古達就是思想烏托邦,踫都不能踫。別說教了,就是李洛和她,也從來不對外宣揚,諱莫如深。

你在古代說人人平等,自由,民主,世間並無鬼神上帝,那不是扯麼?君主沒了權威,朝廷不再是神聖的,那還得了?國家就亂了。

現代思想,是建立在發達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之上的。一個只能靠威權治理的低效率古代農業帝國,你搞現代普世價值,那就是一個天大的火坑。

所以,崔秀寧和李洛給孩子們設計教材很小心。不能踫的領域,只字不提。

「太子和皇子老師,到明年元旦,陛下會親自選任。諸卿不必擔憂,太子乃國本,陛下與本宮都不會疏忽。」

崔秀寧給群臣吃了一顆定心丸,卻沒有馬上任命太子老師,更沒有設立東宮僚屬。

兒子這麼小,就搞一大套班子,不是什麼好事。太子容易被帶歪,過早喪失孩童的天性。

朝會快要結束時,司礦使又出列奏道︰「皇後陛下,瀛洲石見等銀礦,已經煉出白銀八十二萬兩。請懿旨,是否運回?」

崔秀寧皺眉,「為何還沒運回?即刻運回!還有,以後每煉成五十萬兩,就要運回,不可過多積存。朝廷可是等著造銀元的銀子。」

…………

朝會結束後,崔秀寧和李征去了太上皇顏鐸居住的太寧殿。

顏鐸被尊為太上皇之後,平時也就是看書畫畫,教導太子和皇子,日子過得還算愜意安泰。

偶爾都烈等人也會來看望看望。他雖然七十有二,但這幾年心情愉悅,生活富貴,身體還算健朗。

「大父,今日還要臨帖嗎?」李征見到顏鐸就脆生生的問。

崔秀寧行禮道︰「父親。」

顏鐸點點頭,笑著模模李征的頭,「當然要臨帖,這書法,八歲以前很是要緊,一輩子骨性如何,皆在此時。你是太子,首先要寫好字,練好氣,沉下心。」

書法對于磨練心性很重要。顏鐸的目的,是通過臨帖,在培養李征堅韌專注的品性。

顏鐸說完,就親自寫了一個道字,說道︰「孫兒,你今日,臨摹此字十遍。每一次,都要比上一次更像才成。」

顏鐸出身金國皇室,少時受過很好的教育。他的書法師從褚遂良,寫的方圓兼具,藏鋒蓄勢,既端正寬綽,又靈動遒美,深得褚氏精髓。

李征烏黑靈動的眼楮看著顏鐸寫的「道」字,偏著小腦袋問道︰「大父,這是何字?」

他雖然已經頗識得一些字,也會寫自己的名字,可卻不認識這個道字。

顏鐸笑道︰「小兒練字,最好先不識此字。不識,便有敬畏探究之心,如此,下筆自有鄭重,不敢隨行輕佻。你先別管這是何字,臨摹即可。」

「諾!」李征乖巧的答應一聲,拿起一只小狼毫,認認真真的臨摹起來。

崔秀寧看著兒子聚精會神的模樣,很是滿意。

征兒真的越來越懂事了。

兩個大人見小男人心無旁騖的寫字,就不再管他,自到旁邊的煖閣說話。

「如今皇帝拿了關中,可隴西,隴東,河套,還都在元廷手里。趁著陝西元軍主力覆沒,應該出兵盡佔秦地。」顏鐸說道。

崔秀寧給他倒了一杯茶,「父親放心,皇帝已經要出兵了。等到文先生回朝,會向關中增兵十萬。」

顏鐸繼續說道︰「還有,這修建長安宮,木料所耗巨大。長安數百年沒有再修宮殿,山中木料是足夠的,可運輸不易。可在北上伐木,順涇水飄流到長安,在隴山伐木,順渭水飄流到長安。」

「這樣能省卻很多人力和功夫。大料在河水中浸過,再曬干,才正好做棟梁之才。」

這些崔秀寧倒是不知道。

顏鐸又提到磚石,「長安護城河數十年前就沒了。可以挖土新開護城河,挖出的土方用來燒磚,一舉兩得。」

「疏浚八水,一定會掏出大量淤泥。淤泥可用蒿草等香草灰混合,制成香泥漿,用來刷梁柱,可防火,亦能防蛀…」

顏鐸說了很多建議,很多都非常有用,崔秀寧一一記下,準備寫信告訴李洛。

父女二人說了一會話,崔秀寧就把李征放在太寧殿,回到龍章宮,看了一會奏章,做完批示,就開始編寫《大唐律》。

她現在除了處理政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編寫《大唐律》和《皇學真典》。

《大唐律》其實就是民法,商法和刑法,程序法的綜合。如今唐國用的還是《大唐簡律》,非常不完善。很多時候,不得不沿用《宋刑統》和《唐律疏議》。

《大唐律》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完善,最合理的法典。不但體現了公正和威權,還體現了開明統治、以民為本的思想,是既領先于時代,又不月兌離時代的法典。

崔秀寧可謂是掌握好了這個度,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結合古代實際,用心編寫《大唐律》。

不過,《大唐律》比較浩繁,崔秀寧斷斷續續編寫了兩年,才完成大半。估計還需要一年,才能編完付梓,頒布天下。

崔秀寧編寫了半個時辰的《大唐律》,起來活動活動,用了一碗燕窩羹,就接著編寫《皇學真典》。

《皇學真典》是給皇子皇女們用的教材。

皇家教材主要是崔秀寧編寫的。這些知識,能使皇子公主們學到不少超越時代的知識,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方法論接近現代,具有遠超其他人的視野。

但在思想上,他們仍然屬于這個時代,屬于古人。只不過,需要他們比其他古人更有思辨能力和科學的方法論。

《皇學真典》涉及了很多後世有用的知識,但每科內容都不深,比如數學,只是高中水平。物理化學只是初中水平。經濟學也只有高中常識的水品。

而唐國全國通用的學堂教材,就是最高學府的大唐學宮,數學也只相當初中水平,物理化學只有一些簡單的常識,算是格物,不求甚解。

《皇學真典》目前只準備給皇子皇女們用,並不對外公開。

這倒不是兩人太自私。因為,就算推廣《皇學真典》,誰來教?根本就沒有這個師資力量。

就這幾個孩子,兩人都需要利用好時間才能教的過來,要耗費多年時間才能慢慢教完《皇學真典》,怎麼教別人?

兩人的設想是,多年之後才能慢慢普及《皇家真典》的內容。在普及之前,先要給最高學府大唐學宮研習揣摩數年,再培養師資,從上往下的普及。

步子大了…不好。

「啟稟娘娘,文太尉回朝了,在宮外候旨。」女官顏嬋兒的聲音響起,打斷崔秀寧的思緒。

崔秀寧精神一震,放下筆揉揉手腕,「快請文先生入宮。」

「諾!」

…………

十月下旬,文天祥和陳淑楨先後回朝。

文天祥僅僅在江陵歇息了三天,就奉崔秀寧懿旨,準備率領十萬大軍,十余俘虜,從武關道進入關中,協助李洛攻打隴西隴東和河套,同時修建長安宮。

即將隨文天祥進入關中的,還有被特察局從泰山「請來」的張志純。

出乎崔秀寧意料,張志純被「請」來,卻毫無怒意。不但毫無怒意,甚至得到崔秀寧召見後,還很恭敬。

得知大唐皇帝要重修長安宮,請他出任宮建大臣,張志純不但沒有推辭,還欣然接受。

原因說起來不值一提。因為大唐以道家為國教。作為道士,也作為漢人,張志純沒有理由抗拒大唐。

張志純拜別崔秀寧時,崔秀寧給了他一些圖紙,是關于修建城市排水排污,以及防火防洪,和一些後世的城建規劃。

張志純見後大為贊嘆。崔秀寧提出的設計,雖然沒有顛覆他的認知,卻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他萬萬想不到,大唐皇後竟然也知道這麼多魯班之術。

ps︰本來今天為盟主加更的,但主任突然就來事,周日下午叫我去單位,接待一個為朋友工作一年,一分錢沒拿到,一周上班七天的可憐童鞋,花了一下午時間。所以今天只能到這了。明天再加更!抱歉,蟹蟹,晚安!

清逸文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