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余波(7)

作者︰淡墨青衫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乍聞此事,史可法心中也是一片茫然。

他沒有急變,不懂軍務大勢,對財制稅制更是茫然無知,老實說,現在大明的官員,能懂這些的,怕也沒有幾個啊……這鹽法這麼改法,利弊在哪兒,究竟如何,他也幾乎不能分辯。

只是隱隱覺得,這麼弄法,太子又有強兵在淮揚,鹽場管好了,出鹽的地方控制住了,鹽引改為鹽票,不再有什麼窩本之類,恐怕這樣更加省事,也就能控制死了。

這樣一來,無所謂官鹽私鹽,利全入官府手中。

心中是如此想,只是為官多年,也是養成了深沉城府,對皇帝的話,當然不必立刻就答,當下只是起身答道︰「回奏皇上,臣于鹽政並不甚了然,改革如此大政,也需要慢慢商議,臣下去後,也會咨詢相關吏員,到時候,再復奏給皇上知道。」

「哦。」崇禎稍覺失望,遇到大事,他還是希望能夠第一時間得到內閣支持,特別是有關祖制改革,大政相關,首輔的支持還是十分要緊的。

當下只是點一點頭,勉強笑道︰「卿言甚善,此大事,當以慎行。」

「是,臣愚昧!」

「還有一件事。」

崇禎斟酌著道︰「此次鹽課整理,太子的建議當不傷到鹽商根本,此前有窩本的,一切照舊,朝廷也要借重他們的人手和經驗,不會過份為難他們。以後定價,當然也叫他們有賺頭,不過,想上下勾結,中飽私肥,也是絕無可能了。自此往後,朝廷發給官照,此輩可以世代為鹽商,與國同休。這樣的好事,總不能便宜了他們自己,一點也沒給朝廷報效不是?」

「皇上的意思是,還要勸捐?」

這是史可法最為擔心的事!

江南士紳,最為擔心的也就是這個。皇上曾經把主意打到勛戚頭上,但眾所周知,在那之前有一個生員曾經上書,勸皇帝在江南勸士紳捐助軍餉,後來崇禎把折本發下交議,江南官員立刻群起交攻,極力反對,崇禎見眾臣如此,這才放棄打江南士紳的主意,把注意力又放回到勛戚頭上。

當然,勛戚助捐也是失敗了。

史可法對勸捐這件事,也是十分反感。富者就算有廣廈萬間,那也是累世所積,就算有為富不仁者,那也畢竟是少數。皇家缺錢,就往富人身上打主意,須知一個富人,最少有百十家窮人倚附而活,若是富人全部倒了,窮人又給誰當佃農,又怎麼賣力氣賺錢養活家小?

國無富人,則必定動蕩不安,誠是此理。

他倒是沒有想過,土地兼並厲害,富者還在隱瞞田產,逃避賦稅,窮者田地賣光,仍然要交納丁口稅,然後士紳開礦開絲廠,坐擁茶山,買船在海上貿易,銀錢如山涌入,物價飛涌,窮者越發窘迫,政斧卻不能征收工商稅,否則就是聚斂,這又是誰家的道理?

這種大政爭執,事關十分重大,在目前的條件下,根本沒有解決的可能。

崇禎心中也是十分清楚,在海上時,朱慈烺與他數次長談,談論最多的就是開源節流,開源最要緊的就是開征工商稅。

工商稅下,還有幾個要緊的措施,十分狠手。

崇禎現在不要說實施,想一下,也是覺得匪夷所思,根本提也不必提。

「並非是勸捐。」對首輔,崇禎向來還是客氣的,當下含笑答道︰「此事太子亦有奏議。富者,也是朝廷基石,國家元氣。很多大事,要依賴他們來施行,打家劫舍,殺富濟貧,那是流賊做的事。李自成在京師用五千夾棍,敲出幾千萬兩銀子來,朕為皇帝,豈能效法流賊?」

一席話,說的史可法一顆心當真放在肚子里。

最為擔心的,就是皇帝切,太子年輕,不曉得厲害。

揚州小小民變算什麼?真要是強迫士紳富商捐助,弄的如李自成在燕京那樣的行徑,天下立時大亂,不等人來攻,自己就先跨了。

當下便是肅容答道︰「皇上睿斷,然則,不知道太子殿下獻議如何?」

「皇太子請開捐例,著如同漢時納粟賜爵那般,無論本色折色,獻粟者,可賜朝廷名爵與他,富者可貴,當然願意捐納,而朝廷得其粟米銀兩,也可以足餉足兵……此議甚妥,只是細節還要由內閣、軍務,並六部商議妥當,太子建議由淮揚一帶先試行,先生,以為如何?」

史可法今天只是來奏明揚州民變,並且提出善後辦法的事。

豈料一顆重磅炸彈還沒有消化,另外一顆就已經丟了下來。

再看路振飛和王家彥的臉色,都是胸有成竹的樣子,顯然,太子在奏請之前,這些心月復大臣已經是得到信息,心中早就有準備了。

這等大事,幾句話當然說不清楚,崇禎一聲令下,便有太監將皇太子的奏議送了過來。

明朝在成化年間,其實也是捐官盛行。

賄賂給太監,勛臣,就可以中旨授官,成化十幾年間,授給官職的官員有數千人。

不過不經內閣六部,而且得官都靠銀子,所以朝野側目,孝宗皇帝一即位,就立刻把這一類的官員裁撤干淨,當時人以為是善政。

史可法一听捐納,第一反應便是漢靈帝的西園,第二反應,便是成化年間的故事了。

不過一看之下,又是覺得有點兒意思。

納捐收入,當然是全入大元帥府,以為練兵之用度。

大明官職,不似宋朝那麼復雜,禮部郎中就是管禮部的事,刑部諸司,也就是專管刑殺審核案件的事。

本職官當然不能納捐,否則官員品流復雜,容易敗壞吏治。

看到這一點,史可法就是連連點頭。

至于可捐納的,那就多了,本職不可納捐,也不能捐三品以上官職,除此之外,而勛、階,朝廷封典、監生資格,官袍補服,俱可捐納。

「這……」史可法皺眉,搖頭,心道︰「這麼一弄,鹽商位還在知府之上,就算不授實職,但這又成何體統?」

不過這一層,說服力似乎小很多,萬歷年間,百姓穿衣戴帽,基本上就不大有人管了,民間士民,服朱紫的都大有人在,只是沒有官府正式認可罷了。

現在捐官服品階,祖宗封典,其實也就是虛好看,又不實授,朝廷得實利,富者得虛名,兩相其便。

除了監生一層,史可法也真的無話可說。

當下恭恭敬敬的放下奏折,起身陳奏道︰「皇上,余者臣無可說之處,就是監生資格可以捐納,臣期期以為不可。」

「哦,這一層,太子也是特別說明過。」

崇禎心情真是十分之好,鹽課整頓,納捐,幾乎都是開源之法,而且條目清楚,一看就知道十分可行。

他御極十七年,文臣中除了楊嗣昌可供心月復,能幫他解決一點實質問題外,就只有陳新甲算半個,洪承疇在地方上可以叫他放心,除此之外,在他眼里就是余者碌碌,根本沒有干才。

現在回頭來看,楊嗣昌不過是在田賦上著眼,除了加練餉外,也是別無長策。

天幸皇家有這麼一個皇太子,現在幕府之中能員干吏極多,而皇太子自己,更是天縱其才,提出來的辦法,從綱領到細則,詳細備至,說明前因後果,光是看奏議,就是知道皇太子是一個能做實事,眼光長遠還能照顧細節小處的人。

那些夸夸其談,除了自信之外,其實一無所有的文官,難道不該愧死!

帶著這種輕松的情緒,崇禎語氣輕快的向著史可法道︰「先生不知,百姓之中,願意為朝廷效力而無名份者,比比皆是。官職不可捐納,許其捐監生,就可出來替朝廷做一些小事,而有的更是文章憎命,科場就是不能得意,其實亦有真才實學的,許捐監生,允許其參加鄉試大考,有才能中,朝廷一樣得正途出身的官員,不能中,其人大約也就安心了。所以,捐監生資格,于朝綱並不會混亂,而有很多郁郁不得志,又有才學的人,也就可借此出身了。」

說到最後,崇禎也是哈哈大笑起來,帝王威儀,暫且也顧不得了。

他笑著向史可法和王家彥,路振飛等人道︰「此法妙極,朕思之也是十分欣悅。就是監生資格,皇太子議定是折色二百兩銀,本色一千石糧,一縣有數十監生,迭累相加,則朝廷用度足矣!」

對崇禎這種過份樂觀的判斷,在場諸臣都有點懷疑,一個監生五百兩,一縣之中能有幾十個冤大頭出這個錢?

對此,也只能暫且存疑。

他們倒是果真不知,就在康熙年間,甘肅一個省就有一萬七千多捐官兒,乾隆年間,二十石白米,也就是五六十石谷子就能捐一個縣丞,當時民間轟動,一個月就捐了幾萬縣丞出去。

清朝這種捐官辦法,實在太爛,盜賊乞丐都能弄個縣丞當當,朱慈烺也是取其大略,光是在價碼這一層上,就是開高了許多。

就算這樣,一省之中弄萬把監生,幾萬買封典的冤大頭,還真是不成問題!

而此事最為關鍵的地方,其實崇禎自己都不大了然。

在場眾人,恐怕能明白的也是一個沒有。

明末亂象,其實還是人心不附,各階層都自有打算,現在勛親文武送子入宮為侍衛,侍衛朝夕與帝王相伴,忠心不必說,將來又在文官集團中打進一個楔子。而納捐之門一開,等于是把商人、地主、官紳,都又重新綁回明朝的戰車之上。

有人會盼著自己投資的王朝跨台麼?

所以,這意義,何其重大!

(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