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 軍改構想

作者︰望舒慕羲和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就這麼簡單?」

劉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他以為這件事必然極難,可在父親看來,這件事似乎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

想想父親的話,似乎好像大約也有道理。

海軍再強,只需要一支駐扎在威海的陸軍,海軍就要被看的死死的,不敢動也不能動。

而且軍費要的多,便說明海軍離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

威海到京城,沒有台灣海峽,也沒有英吉利海峽,更沒有大西洋。

所以這麼一支軍事力量,只要能給皇帝帶來足夠的收益,皇帝肯定是支持的。

劉鈺已經跟皇帝說過,海軍能帶來多少財富。所以劉盛這麼一說,劉鈺頓時放下心來。

「如父親所言,陛下應該是同意的。」

劉盛也不知道後續的計劃,也不問,甚至根本不想知道。

「你啊,這輩子都要拴在海軍上了。西域一戰,你打的太嚇人。既威懾了西域諸部,蒙古乃至雪山,以及羅剎,其實也一樣讓陛下心中不安吶。」

「你雖整日說什麼練兵為上、臨戰最次。這話說說也就罷了,可誰敢真的信?日後記住一句話,別踫陸軍。」

說是告誡,實則內心欣慰,狠狠地夸了一番。

夸完之後,又道︰「就算日後有什麼戰事,切記一句話。海軍只管大海,就算陛下讓你統領全局,也要推辭。要讓專門的將領去領陸軍。」

「只要記住這一點,你有多大的能耐,便使多大的本事。咱們這等勛貴之家,陛下是既想用,又不敢大用,可又不得不用。但你放心,勛貴們肯定會支持你的。」

「倒不是支持你這個人,而是支持你的軍改之法。興辦海軍,陛下不會允許文臣插手進來的;而陸軍軍改,又使得勛貴們再獲新生,此事你想得周到,我就不用多說了。」

劉盛看過劉鈺關于軍改的建議,站在勛貴的角度上去看,權衡之下,是支持的。

整個軍改就圍繞著三件事。

設置練兵處。

在京城、金陵、山東、西京、荊襄等五處,設置專門的練兵之地,招募士兵,集中訓練。

練兵處直屬中央管轄,各地的節度使、正總權都不得干涉。

練兵處的官員,職位低微,也就是六七品的小武官,他們沒有統兵打仗的資格,也沒有調兵的資格。

只是全部換裝燧發槍和刺刀,集中訓練隊列、刺刀和放槍。

設立參謀部。

參謀部直屬皇帝,由年輕的參謀和軍中大佬們充任。

對軍方大佬而言,參謀部就是個養老院。

而對年輕參謀而言,官職不高,但是權責極重,所有權柄出自陛下,使得皇帝通過掌控參謀部,獲得各地的統兵權。

一方面可以把軍權抓的更牢,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軍中保持存在感。

參謀部之下,還有各個部隊的參謀,類似于青州軍,由參謀掌管扎營、行軍、戰前準備等內容。

一方面讓領兵大將可以把精力都放在臨陣指揮上,另一方面……則還是那句話︰有制之軍,無能之將,亦不可輕敗。

有一些指揮官不需要下屬的任何建議,他們獨自運籌帷幄,做出決定,其幕僚只是負責將其計劃付諸實施。然而這樣的偉大統帥舉世罕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支軍隊的指揮官做決策時不能不听取建議。這種建議通常是參謀團隊共同思考的結果,他們的學識和經驗使他們有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

尤其是勛貴掌兵的情況下,中人之姿居多,這種情況下,參謀部的作用就越發重要。

正如普魯士所認為的那樣︰一般來說,不可能簡單地將無能的將軍撤職,而且大部分將軍都是無能的。但我們至少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能干的助手。參謀長就是那些幫助不稱職的將軍履行職責的人,他們提供了軍隊所需要的領導和指揮才能。

參謀部的建立,很適合大順的朝堂特色。

一方面,文官沒有掌兵,皇帝也死死抓著不放,依靠勛貴和良家子控制著軍權。

勛貴們是皇帝可以信任的力量,只是勛貴們要保證嫡長子繼承制,這就使得一代不如一代,偶爾會有兩個能打的,就成為了支柱力量。

既要保證能打贏,又要保證領軍的人在軍中可以鎮得住場面,那麼勛貴就是最合適的。

參謀部輔助勛貴作戰,又不可能擁有對軍隊的控制權,因為他們爭不過勛貴,只能通過建議權或者適當的情況下,會戰中代替勛貴主將指揮。

總參謀部要把兵政府職方司的權責拿到手,繪制各地的地圖,對周邊的朝鮮、緬甸、越南等地進行測繪,隨時制定一系列的作戰計劃。

屆時,再由皇帝出面把這些計劃下發,做戰略指導,又可以保證皇帝在軍中的威望。

如此一來,勛貴們既不用擔心手握兵權導致皇帝猜忌,又可以保證世世代代可以領軍,這對于勛貴這個階層而言,是一個天長地久的好處。

否則的話,很可能就會如前朝一樣,勛貴最終都養成了廢物。

領兵無能,文官若是領兵,勛貴就只剩下侵佔土地、生生孩子、代皇帝主持恩榮宴之類的屁事了。

最後只能落得成為朝堂上的邊緣人。

這是大順的第三代、第四代勛貴們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第三件事,便是軍校制度。

大順早在荊襄之後,就廢除了武舉,改用了三舍法的營學制度,雖然這還算不上軍校,但至少超月兌了蛋疼的武舉範疇。

武舉選出來的,都是可以以一敵十的勇將,然而時代變了,悍勇無雙並沒有什麼卵用。

營學和武德宮的三舍法,可以無縫切換成軍校,只要改變一下教材和考試比重。

把騎馬、放槍之類的比重下降;把武經七書之類的統帥書籍,換成操典和營連戰術;把算數幾何的比重加強。

軍校制度之下,良家子們有了更大的升職空間,可以憑借營學的優勢,擠佔大量的軍官名額。

因為軍校要考的東西,決定了暫時就算放開限制,其實也沒有多少良家子之外的人能考入。

軍校制度保證了一個下限,保證了基層軍官的戰斗力,也保證了這是一個科舉系的文官無法插手的地方。

大順的體量,只需要一個足夠高的下限,不需要名將。

在科舉佔據朝堂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皇權可以居中操控,使得軍官們成為皇帝最忠心的部下。

同時讓文官保持監察的權力,又能防止武將過于跋扈。

軍校畢業之後的軍餃制度,又可以保證軍官們的收入和榮譽,軍餃是軍餃,軍職是軍職,並不能等同。

圍繞著這三件事的軍改,實則就是良家子、勛貴、皇帝三方,合力瓜分兵政府,徹底拿回兵權。

如此一來,支持軍改的,反對軍改的,也就涇渭分明。

練兵處確保了新兵的質量,規範化的管理,使得戰術相同。

練兵處都是一群小官,練兵可以,領兵作戰絕無可能,也不用擔心練兵處的人造反。

參謀部把持著戰役指揮權和戰略決策權,專業的參謀可以讓無能的勛貴執掌軍隊,而勛貴憑借貴族的身份可以壓住全軍。

軍校把持著一條在科舉之外的升遷路線,又能保證在新時代的戰斗中擁有合格的軍官。

兵政府的權力,肯定是要被侵襲的。

一旦軍改完成,兵政府的位置就很尷尬,還剩下什麼職能呢?

皇帝拿到了徹徹底底的軍權,對軍隊保證了絕對的控制,就算不裁撤兵政府,兵政府實際上也就是個橡皮圖章了。

同時把軍權從科舉文官控制的兵政府這里拿走,也有利于大順擴張。

這是個很適合擴張的時代,先走一步便可憑借體量對周邊形成碾壓的優勢。

科舉出身的文官受限于他們的三觀,並不支持「窮兵黷武」,但參謀部要考慮的則是軍功、軍功和軍功。

而且兵政府的職方司,做的簡直太次了。

地圖地圖弄不清楚,周邊國家的軍力不了解,緬甸越南日本的情報,一無所知。

指望著這群就知道聖人之言的人,治國不是不行,但打仗,尤其是打外戰,是真的不行。

這年月不窮兵黷武,等著百年之後民族覺醒,想窮兵黷武都控制不了了。

劉盛對于這一套軍改的想法,既認可,也支持,並且確信勛貴們也會支持。

同時借此機會設置海軍部的想法,那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皇帝要確保可以完全地掌控陸軍,就會放心海軍,就如劉盛所言,在威海駐扎一萬人的陸軍,那麼海軍就始終是皇帝的。

沒有港口、沒有造船廠和修理廠、沒有火藥補充、沒有後勤、不能靠岸的海軍,是廢物。

最終的決定權自然是在皇帝手中,因為良家子和勛貴們對這一次軍改是支持的,皇帝可以居中平衡,借助良家子和勛貴們的勢力收權。

劉盛將這件事給劉鈺分析了一遍之後,又道︰「平準一事,必能讓陛下堅定軍改之心。因為你操練的青州軍,讓陛下有了一個說服朝臣的理由。」

「西洋人的軍陣戰術如此強大,若不軍改,將來若是西洋人來犯、亦或是周遭小國來犯……你要知道,本朝立國,最大的教訓就是前朝二十萬人的後金差一點讓神州陸沉的教訓。」

「你不用,不代表別人不會用。南洋諸國,西洋勢力早已立足。你在西域打的太好,陛下不會不害怕的。是故軍改之事已成必然,你于此時在上書成立海軍部一事,正可渾水模魚。」

「若成,則海軍部成立。」

「若不成,則退一步,拿到銀兩。日後再議。」

「你可將這封奏疏再修飾一番,此番我回去,便要呈給陛下。陛下也定會印發于群臣,以便大廷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