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

高務實雖然說「掃榻相迎」,但申時行顯然不會在他白玉樓過夜,要不然傳出去心學、實學兩派都會犯嘀咕,實在大為不美。既然正事已經談完,晚宴過後申時行便起身告辭了。

高務實完全沒有剛才談判時的凌厲,客客氣氣——甚至可以說是恭恭敬敬地將他這位「師相」一路送出府門外。等申時行的綠尼大轎都得近乎看不到了,他才轉身回去,做足了門生弟子的恭謙模樣。

申時行在回城的路上已經听下人報告了高務實剛才的舉動,這讓他更加神思不定。

在申時行看來,高務實這小子實在太難對付了。一般的年輕人雖然沖勁足,但弱點也很明顯,大抵都是順境中得意忘形,逆境下頹廢自棄。然而在高務實身上,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過。

從高務實過去的「小閣老」時期開始,申時行就是他的老師,已經很多次觀察過高務實。當時高務實就頂著神童的名聲成為太子伴讀,又是當朝首輔的嫡親佷兒,還因為京華香皂的爆火賺得盆滿缽滿。

順境之順,簡直無以復加。可是申時行注意到,即便在那個時候,高務實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得意忘形的模樣,甚至可以說謹慎得過分——申時行有時候覺得,即便換了自己是他,恐怕也沒法比他更小心翼翼了。

當時申時行以為這應該是由于高拱的反復交待,不過這個想法在高拱去世之後,他又有些動搖了——因為那時候的高務實依然保持謹慎。

這是順境中不得意忘形,還有逆境中不頹廢自棄。

高務實也是經歷過逆境的。當初他以六首狀元入翰林院,又有「二百年來真魁首,朕為文曲落書丹」的加持,簡直是光芒萬丈。

全天下人——包括申時行在內的心學派官員都認為他的前途一片大好,甚至覺得根本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然而偏偏就在這種時候,他卻莫名其妙地被貶官乃至外任了,還被派去了在京官們眼中鳥不拉屎的廣西。這般局面,比之當年的楊升庵也沒強到哪去。

可是要知道,楊升庵當年被貶,後來可是大半輩子全耽擱在雲南了呀!高務實會不會也落個這樣的下場?朝野上下眾說紛紜。

但被貶至廣西的高務實卻絲毫沒有半分氣餒,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風格做事。他不僅很快將廣西內部多年的紛爭逐一解決,甚至還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把安南給收復了。

這樣一個勝不驕敗不餒的人,本來就已經極難對付了,偏偏他還政商兩道通吃,動他任意一道都已經難以下手了,兩道相加之下簡直無懈可擊。

然而問題也就出在這兒,既然政商兩道相加的高務實幾乎無懈可擊了,他為何還要主動要求「朝廷的事朝廷解決,商場的事商場解決」呢?

按照申時行的想法,浙江、應天兩地財閥聯合起來與京華為敵,從賬面數據來說,只要這場「戰爭」是在東南進行,江浙財閥應該還是贏面更大的。

如此情況之下,高務實卻願意「商場的事商場辦」,這實在有些不合情理。

然而申時行本身並不很懂商場,他思來想去也沒想明白這件事高務實究竟是怎麼看待的、怎麼計劃的,到了最後也只能放棄,打算趕緊派人通知一下江浙的財閥們也就是了。

他申元輔本人,還是先應付一下「朝廷的事朝廷辦」。

雖然「朝廷的事朝廷辦」隨著今晚他與高務實「君子協議」的達成,大致走向已經是很明確的了,不過具體的操作還是要小心一些。

此時申時行開始後悔自己給潘晟的建議,要是潘晟真听了自己的話,忽然跳出來要把水攪渾,那就壞事了。而且還不知道萬一真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後高務實那邊會怎麼想。

但申時行還是小看了高務實的動作之快,也高看了潘晟的膽量。

潘閣老最終還是沒敢在兩大派系之間作死一般的搞出某些騷操作來,依然老老實實呆在家里,自我停職反省。

而實學一派在得到了申時行的默認之後,突然發動了猛烈的攻勢。

次日僅一個上午,彈劾潘晟的奏疏如雪片一般飛入通政司,又從通政司遞呈內閣,繼而進入司禮監。

申時行派身邊的觀政進士數了數,發現潘閣老可能無意中創造了一項記錄︰一上午的時間,他被彈劾了四十三次。彈劾他的人從科道到翰林院,無所不包;從七品到一品,一級不落!

這局面到了下午,甚至還變得更加失控,乃至于連高務實本人都有些懵了。

因為他發現,下午的時候不僅實學派的官員在他的示意下正在繼續掀起狂風巨浪,甚至還有其他人加入了戰團——比如說他的同年顧憲成。

顧憲成這個人在後世非常有名,原因在于他是「東林先生」——東林黨的前身東林書院就是他建立起來的。

高務實糾結的一點在于,他個人很不屑後期的東林黨,乃至于一听東林二字就反感,可是此時的東林先生顧憲成偏偏是個明顯傾向于實學的年輕官員,他高務實作為實學派的實際主導者,又好像沒有立場能拒絕此人。

這次的情況也是一樣,顧憲成雖然和高務實一樣不過是萬歷八年的金榜,為官資歷淺薄,地位也不高,只是區區一個戶部主事,但他上疏論劾潘晟時的語氣卻十分激烈。疏文中直接抨擊潘晟「執掌禮部,未見其節;稱老閣中,未見其德。臣不知此等老朽,以何面目忝居其位!」

其言語之激烈,論劾之酷厲,比起實學派的嫡系官員都是有過而無不及。

高務實不得不仔細思考起顧憲成這個人的使用問題來。

他忽然想到一個大問題︰明末的東林與早期的東林,真的是同一回事嗎?只怕不然。

最起碼現在顧憲成批評心學的勁頭,怕是不比他高務實來得差。

高務實仔細回想了一下,好像歷史上早期的東林黨人,尤以顧憲成、高攀龍的思想最具代表性。而顧、高二人一直都明確表示對王守仁至善學說不滿,指責王守仁「無善無惡」是釋禪空學,敗壞了儒家實學風氣。其中尤以顧憲成的批評最為激烈。

不過顧憲成倒也並不是不同意道體之至善,而是不同意至善為無善無惡。就此他提出了道體的實與空的概念,進而形成其實教概念。由此也就展示了他的實學觀。

然而這里有一個大問題,即顧憲成的「實學」與高拱、高務實他們這一派的經世實學不同,顧憲成講的是「道德實學」。(這一點前文有述,就是重陽大會前的那一章。)

此前也說過,心學本來也是「實學」大概念下的一類,它早前也是「道德實學」這個流派的主要代表,只是走著走著就岔了。

現在顧憲成這個「新道德實學派」冒出來,一門心思跟心學這個「老道德實學派」爭個你死我活,到底關不關「經世實學派」的高務實什麼事?

其實高務實不是不明白,同佛、老的對抗使宋、明儒學都變成了廣義上的「實學」,而歷史上東林黨人對王陽明的批判部分是出于誤解。在實學意義上,他們仍是一家人,而且同屬于「道德實學」這個流派。

他們同佛家辯論時,都回到孟子告子之爭,因為他們看到這兩次爭論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意味著「性善」與「性無善無惡」之爭,也就是性實與性虛之爭。

只不過在孟子時,並沒有佛家虛或空的概念出現,因此孟子也就沒有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實之概念。只有佛家思想泛濫的宋、明時代,才有了實之概念。

如是,從概念上說,實學是在宋明才產生的;而從本質上說,孔孟儒學本身就是實學。

那麼也就是說,在儒家性善實學總特征下,又表現出各種不同層次的實學。按照體用合一的原則,道或性本體會散入萬事萬物當中。這樣,無論是性本體,還是尋常日用,就皆是實學了。

而尋常日用,就包含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既包括道德文章,也包括世俗功業;既有格物窮理之學,也有經世治國之術。

這樣,宋明儒者在儒學旗幟下所做的所有事情,就都可以稱為實學了。

這一時期有著五花八門的實學概念,有的提倡儒學之實效性,如徐光啟;有的提倡儒學之格物窮理特征,如李之藻;有的提倡儒學之性學特征,如楊廷筠;有的提倡儒學性善一元論,如黃宗羲。不管他們偏重于那一方面,看上去好像互相矛盾,但都屬于儒學實學化總傾向中的一部分。

在以上這些人里頭,高務實當然更認可徐光啟,因為理論上來說徐光啟就是他高氏經世實學的後繼者之一,講究的是學問要看到實效。

但此時高務實不能不思索另一個問題︰這五花八門的「實學」,究竟有沒有希望統一?又究竟有沒有必要統一?

學術這種東西,按照高務實的看法,本身是應該「百花齊放」的,即便他不認可如今的心學末流,但也不好說心學末流里頭就沒有一點好東西了。

同樣的,東林黨難道就只有「頭皮癢」、只有「水太涼」?早期的東林黨人里頭,氣節盈胸的可也不少啊!

我到底應該怎麼區分,怎麼對待?

高務實很少見的坐在自己值房中發起了呆,而且這一「呆」就是一個多時辰。

直到有人來告訴他,說潘閣老一天之內連續上了三道奏疏,每一道都是堅決請辭,高務實才慢慢回過神來。

一天之內,三疏求退?

看來潘晟是徹底認栽了,不過這倒也不奇怪,申時行不救他,他拿什麼勇氣和實力來與實學派的「倒潘」大潮對抗?

三疏求退才是給自己留最後一點顏面,否則要是皇帝下旨奪職,那可就真是和嚴嵩一樣的待遇了。

高務實沒有料錯,又過了大概只有半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司禮監方面加急送出了今天的朱批,其中就有朱翊鈞對潘晟三疏求退的批復。

潘晟第一疏求退,用的是「因疾求退」的理由,而朱翊鈞的批復是「潘先生年老違和,著太醫院派員詳細診治。所請不允。」

潘晟第二疏求退,除了「因疾」,還說自己近來精力不濟,恐怕是油盡燈枯之兆,不如早歸,因此乞骸骨。

這次朱翊鈞的批復是「已著太醫院診治。所請不允。」

而到了下午的第三疏求退,那是包括顧憲成等非實學派官員也開始參戰之後的事了,這次潘晟除了前兩疏的理由之外,又加了一條,大致意思就是老臣既然已經失去了同僚朝臣的信任,為自清故,不得不退。

這一次朱翊鈞的批復就有些意思了,他先是不輕不重的夸獎了潘晟幾句,當然無非是幾句套話,然後表示「潘先生求退之切,朕已詳知。雖心中留戀,亦不得不體諒先生之情。準潘先生辭,賜傳驛送歸。」

客套話不必多看,總之就是同意了。不過朱翊鈞還是遵照了傳統,給閣臣留了顏面,不僅用的是準許請辭這種說法,而且還特賜了車馬——賜傳驛送歸就是要求沿途驛站公費送潘晟回家。

至此,高務實的「倒潘」行動完美收官。潘晟在王錫爵還沒守制結束之前便早早的下台去職,回鄉養老去了。

不過,這次事件卻還沒有完全告終,因為根據他昨日和申時行的「君子協議」,潘晟致仕之後所留下的那個閣臣位置還沒有塵埃落定。

「朝廷的事朝廷辦」,也還要繼續辦下去——至少也得等這個閣臣位置定下來才算完。

于是次日一早,申時行以首輔身份上疏,言潘晟既然致仕,內閣輔臣不宜虛懸太久,請求皇帝同意廷推閣臣。

朱翊鈞很快做了批復,對這個要求表示同意,下令準備廷推——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系統崩潰」的月票支持,謝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