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禁衛軍!

文華殿偏殿中,朱翊鈞剛剛听完日講,正準備回乾清宮,忽然有內侍來報,說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戎政高宮保求見。

朱翊鈞下意識朝陳矩望去︰「這都申時了,求真還來見朕,知道他這幾天在忙什麼嗎?」

陳矩答道︰「回皇爺的話,奴婢不太清楚,听說前些天高宮保一直在兵部調閱各種文書案牘,今兒好像說是要去五軍都督府議事的……會不會是議事出了什麼岔子?」

朱翊鈞一听這話就緊張起來,臉色一變,朝前來稟報的小宦官道︰「宣,快宣他進來。」

小宦官連忙去了,然後朱翊鈞就有些焦躁地快速踱起方步,走著走著忽熱停住,對陳矩道︰「你說,求真不會是把在廣西和遼東帶兵的習慣用在京營了吧?衛所和邊軍的人他自然想打就打了,想罵就罵了,這群京營的丘……咳,這些都是勛貴,可別是他們談不攏,求真下令打板子了?」

陳矩又哪里知道,只好一臉苦笑,卻不敢輕易答話。

不過看來朱翊鈞也沒指望他回答,而是自己又自言自語地否決了剛才的猜測,臉色卻變得更難看了︰「不對,以求真的為人,他應該不會當場這樣做……哎,我就怕他跑來讓我下旨廷杖,這可不好辦啊!」

陳矩賠笑一聲,小意著問道︰「萬一真是高宮保和他們起了沖突,皇爺您……會打嗎?」

朱翊鈞臉上肌肉一抽,一臉牙疼沒好氣地道︰「除了三位國公之外,其他人他非要打,我不還得先幫他打了再說麼?他這協理京營戎政剛剛履新,我要是不幫著點,這京營的事不又得黃了?」

他說完又嘆了口氣︰「京營糜爛,算起來應該有一百多年了,這麼多年來各種制度改了又改、變了又變,卻始終沒個好轉的跡象。上次郊迎求真凱旋的時候朕就發現了,京營的兵馬和求真手里帶著打過仗的兵馬比起來……別看穿得好看些,那精神氣根本就是天差地別,你是不知道,朕那天心里冒出過一個念頭。」

「皇爺生了什麼念頭?」陳矩作為一個優秀捧哏,自然立刻接了話過去,順勢又遞了回來。

「朕當時突然想,若求真是敵將,當時他那幾千人馬說不定一個沖鋒就能在兩三大軍之中把朕給抓了,就像土木之變……」

陳矩听得嚇了一跳,他本來還以為皇帝想的是「朕這幾十萬京營若都有此軍雄壯」如何如何,誰知道竟然是這麼一出,慌得他忙道︰「皇爺,高宮保世代忠良,又是您的……」

「哎呀,朕知道!」朱翊鈞一擺手︰「朕不是懷疑他,朕就是一時覺得這兩支兵馬的懸殊怎麼一看就差別那麼大!」

陳矩松了口氣,剛要賠笑,外頭高務實已經到了——本來外臣見駕的手續很繁瑣,要在宮門外等候傳召,等見到皇帝基本上半個時辰都過去了。不過高務實卻是個特例,朱翊鈞之前曾經下過旨,恩準高務實可以不經通傳自行到文華殿——文華殿是他們君臣自小一起讀書的地方。

這事當時還有言官上疏反對,不過朱翊鈞立刻親自朱批,用「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月復心」這句話給硬懟回去了,還順手給了那言官一頂「離間君臣」的大帽子,來了個降調外任,世界才總算清淨了。

高務實一進門,剛要上前長揖一禮,朱翊鈞已經快步走了過來,伸手架住他,急急忙忙問道︰「出了什麼事了?」

高務實愣了一愣,詫異道︰「什麼出了什麼事了?」

朱翊鈞也愣了︰「你不是來請旨給他們一個下馬威的?」

高務實這才反應過來,笑道︰「皇上多慮了,臣雖以兵部侍郎協理戎政,但不同于帶兵打仗,有什麼事值得去給人下馬威的?再說,若真是干系到了軍法,那也容不得臣還跑回宮里請旨呀!皇上,這軍法可不能像朝廷議事那樣慢條斯理,該打的時候就得立刻打,該殺的時候就得立刻殺,只要稍有猶豫,就可能導致兵敗。」

朱翊鈞詫異道︰「你有陣前斬將過嗎?」

高務實搖頭︰「沒有。」

「那你說得這麼殺伐果決,我還以為你殺過呢。我就說我怎麼不記得有這種事。」

高務實笑了笑,道︰「臣沒殺過,是因為臣比一般人更方便狐假虎威——他們畏懼皇上,所以也畏懼臣,因此臣不必殺人,他們也不敢不遵號令,僅此而已。」

這話朱翊鈞听得舒服,哈哈一笑︰「狐假虎威?哈哈,你這個自謙倒是別具一格。」

高務實只是微笑,卻不作答。朱翊鈞便道︰「好了,既然不是找我幫忙打板子,那你這麼晚還來宮里,肯定是有其他大事了,說來听听吧。」順手一指旁邊的椅子,道︰「坐下說吧,朕剛才急得轉圈,腳都轉累了。」

高務實這才發現朱翊鈞走路的姿勢不太自然,皺眉道︰「皇上足疾又犯了?可是沒有禁口之故?」

這時朱翊鈞已經回到御座上落座了,聞言答道︰「昨天下午寫了一幅好字,心里高興,晚上就喝了二兩酒……你說這玩意兒還真是百試百靈,才二兩酒,今兒這腳就腫了。」說著還很沒皇帝形象地伸出右腳在空中轉動了一下腳踝。

高務實立刻皺眉道︰「皇上,‘子之所慎,齊、戰、疾。’皇上之康健關乎天下,臣既與聞,不得不諫……」

朱翊鈞一臉苦笑︰「好了好了,這道理朕知道了,你的好意朕也心領了,以後朕會注意,盡量少飲酒——先說正事吧。」

陳矩在一邊看得嘆為觀止,暗道︰這也就是高觀政勸諫才能這樣了,換了旁人來說,皇爺還不直接來一句‘朕自有分寸’?

不過高務實倒也不是喜歡一直念叨的人,既然皇帝表示以後注意,他也就不多說,轉而說起正事︰「皇上,京營所剩之兵,僅四萬人而已。」

皇帝果然吃了一驚︰「怎麼會這麼少?世廟時經過庚戌之變,京營幾番改制,幾番征募操演,怎麼還越來越少了?」

高務實面色如常,反問道︰「先帝與皇上幾番大閱,哪一次超過三萬人了?」

朱翊鈞愕然道︰「那是因為他們說大閱有三萬人就足夠了啊,他們說京營要控扼京畿周邊各要地隘口,不能因為區區閱兵就調用過甚……之類的。」

高務實輕咳一聲,道︰「京師周邊各處要地的確駐扎著一些兵力,但臣日前已經看過案卷了,那些兵全都是班軍,多是來自于陝西、大同等地。」

朱翊鈞氣得臉色鐵青,一拍扶手,怒道︰「幾十萬人在冊,實際上只有四萬?虧他們每年都要花朝廷那麼大一筆銀子!」

高務實沒吭聲。反正說什麼都白搭,包括皇帝發怒,也一樣沒有意義,因為就算大家都知道這筆錢花出去完全是冤枉錢,但也還是得花。

因為京營不能亂。

亂了怎麼辦?調邊軍入衛把京營給鎮壓了?

好主意,好主意啊!當年袁紹也曾慫恿何進干過這事,于是董卓就進京了。

京營這玩意兒,你甭管它到底爛成什麼狗屎模樣了,但它只要依舊「在冊數十萬」,各地邊軍一般就不敢有什麼其他想法。但那個前提是各地邊軍絕對不能扎堆進京,否則一旦知道虛實,有些事就不那麼好說了。

之所以現在大明朝的班軍都是東一支西一支從各地抽調,每支頂多也就三千人左右,就是因為要防止邊軍進京之後胡作非為。萬一他們胡作非為了,而朝廷居然還鎮不住他們,那就全露餡了。

現在各地邊軍對京營的看法,一般都是「以己度人」,比如遼東邊軍在冊二十萬左右,實際上有七八萬比較靠譜一些的,實際最高能湊出十二萬上下(少部分完全不具備野戰能力),于是遼東那邊的將領一般覺得京營大概還是有二十四五萬實際兵力的。

至于戰斗力麼,邊軍也沒有特別小看京營,因為他們覺得京營裝備好、待遇高,于是將心比心的認為這支軍隊雖然實戰經驗肯定差了點,但到了關鍵時刻應該還是豁得出去的——裝備好、待遇高那就是家丁啊,家丁能不強嗎?

其他各鎮對于京營的猜測,也大抵如此。

當然了,邊軍不造反還有兩個更主要的原因︰你一鎮邊軍造反不頂用啊,大明光是北疆就有「九邊」,你這一鎮起事,根本都用不著京營出馬好麼?

更何況大明以文制武,督撫和兵備道不發令,總兵根本都不敢胡亂調兵,怎麼造反?只怕是消息還沒傳到士兵耳朵里,總兵自己的腦袋都已經沒了。

崇禎末年時為什麼皇帝越來越調不動兵,殺起朝中大臣一個頂倆,卻連手底下只有幾千兵馬的總兵都不敢亂動?因為听話的嫡系武力打沒了啊,剩下那些人都是老油條,你指望用一根老油條去和另一根老油條打,你肯想,他們不肯打啊。

而那時候中央財政崩潰,文臣也越來越監督不住武臣了(無法再用軍糧軍餉卡脖子,人家都是靠自己搶掠了),所以局面就失控了,以至于到了京師陷落前夕,崇禎想把京畿附近的兵馬集中到京師守城,結果卻連一個手里只有幾千人馬的唐通都調不動。

現在才萬歷初年,這些情況當然沒有出現,但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京營這個玩意,就算再「爛」,也比「亂」好。

所以朱翊鈞怒了沒多久就泄氣了,無精打采地道︰「那現在怎麼辦?四萬人的京營管什麼用啊?這也就是高先生和你伯佷兩代人把土默特給安撫住了,要是土默特還跟世廟晚年時一樣動不動就南犯,那宣大和薊遼只要稍有疏忽,不就得再來一場庚戌之變?」

「所以京營的局面是非要有所改善才行了。」高務實嘆了口氣,道︰「即便現在不太可能再出現庚戌之變那樣的禍事,但皇上也知道,這些年的災害似乎越來越頻繁,而且災情也似乎越發趨于嚴重。

京師雖然目前尚未被嚴重波及過,但那也只是流民亂匪攝于‘京營大軍數十萬’這個名頭而已,可名頭這種東西向來不足恃,一旦某日真有不要命了的流民亂匪沖擊神京,而京營卻偏偏無力壓制,甚而需要邊軍大舉入衛,那……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朱翊鈞一臉煩惱,忽然道︰「求真,你和朕說句實話,現在這災害越來越多,是不是朕真的失德了?可朕想來想去,也不至于失德到這般地步吧?」

「天道有常,周行不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高務實平靜地道︰「子不語怪力亂神,臣從來不信什麼天人感應。天災雖多,但並非沒有規律,只是這規律與天子失德之類的事毫無干系。」

這就是「六首狀元」的威能了,天人感應說這種被長期使用的理論,他就敢于明確表示不屑。養望養威這麼多年,總得有點成果,而古往今來敢于反權威的人或許不少,但真正能反成功的,卻幾乎永遠只有另一個權威。

高務實現在也算已經有點權威模樣了。

朱翊鈞听了這個說法果然精神一振,問道︰「天災還有規律?這倒是挺新鮮的,有什麼證據嗎?」

高務實便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小冰河周期的問題(為免被說水字數,這個我就略了),把這個後世也不敢保證一定正確的東西大概說明了一下。

朱翊鈞听完倒是深信不疑——或許他只是為了反「失德說」,立刻大聲叫好︰「我就說怎麼這老天爺會那麼不長眼,就覺得朕失德了?合著根本不關朕什麼事!我看你說得很有道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天爺哪會管這些!」

不過這次高務實就不接茬了,因為再繼續這個話題會導致一些另外的麻煩,比如說「天子代天牧民」,你要是跟老天爺沒有關系的話……這就有點慫恿大家「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的意思了。

這個有點政治不正確。

好在朱翊鈞也不傻,見高務實不說話了,很快也明白過來,立刻把話題轉了回去,問道︰「扯遠了,剛才說到哪了?哦,京營要整頓,對,要整頓……你打算怎麼辦?再募兵一次?」

「兵是要募的,但那只是一部分,而且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高務實道︰「臣有個想法,把兵、匠、農三者徹底分開。」

朱翊鈞一愣︰「什麼意思?」

高務實拱手道︰「意思就是說,臣想把現在的京營乃至于五軍都督府下轄的軍戶重新編制,再不改變整個軍戶性質的前提下再細分一下,就分作‘戰兵’、‘農兵’和‘匠兵’。戰兵只管訓練備戰,農兵負責軍田屯墾,匠兵承擔各種工程作業——包括工部現有的那些雜七雜八差遣在內。」

朱翊鈞有些恍然大悟的意思,想了想又問︰「戰兵具體怎麼安排?」

高務實面無表情地道︰「架空三大營,對外宣稱從三大營抽調精銳,編練禁衛軍,首批禁衛軍編制暫定為六萬人。」——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