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收服陳黨

黃芷汀走得挺急,因為天津港方面連夜回復說現在風向正合適,而過幾天則可能要趕上一場春雨——陸上的春雨自然千好萬好,但在海上就未必了——因此黃芷汀連禮部的送行儀式都沒等,直接連夜去了天津上船,只派人向禮部說明了一下情況。

禮部倒是巴不得,畢竟現在春闈會試在即,禮部衙門現在全力應付這件事都忙得腳不沾地,送別一位安南副都統雖然只需要幾名禮部官員,但衙役什麼的總少不得要你那個撐起天朝的排場,而現在一切告免,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高務實已經收到差遣安排的條陳,明日一早就要去禮部報到,所以在黃芷汀走後,他難得的早早睡了。

次日一早,高務實便前往禮部報到。

承天門到大明門中間的大街常常被稱為御街,大明朝最重要的文武衙門就設置在這條南北向的御街兩側。

西側有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以及錦衣衛衙門,還有太常寺和通政司等;東側則是朝廷六部及宗人府、翰林院、鴻臚寺、太醫院、欽天監等。

禮部位于東坊的西南角,臨近御街,其北面是戶部衙門,再往北則是吏部。

六部之中高務實最熟悉的衙門當屬吏部,其次是兵部,戶部也偶爾去過幾回,惟獨禮部則去得很少。

不過高務實到了禮部才發現,禮部雖然是個清水衙門,但禮部衙門修得反而非常闊氣,比吏部衙門的大門看起來還要雄偉,甚至所用的木料都比吏部衙門的要高檔,完美的印證了一個道理︰中國自古就講排面,但排面歸排面,真正發大財的卻多半是悶不吭聲的那些。

高務實來到禮部的時候,主堂之中已經有不少人了,不過本科主考官許大學士卻還沒到,另一位掛名的主考官余有丁就更不用說了,他眼下能不能下床都不好說。

大明朝的考官制度並非一成不變的,其歷史說起來過于復雜,此處暫不贅述,總之從景泰年間之後,一貫是安排兩名主考官——但實際上真正主事的還是其中之一。

至于另一位主考,你把他理解為「副主考」也好,理解為單純掛名也行,反正都是看那考官個人的意思,以及他和真正那位主考官之間的「力量對比」。

通常情況下,皇帝是會暗示由誰真正主考的,而此時另一位主考就會盡量避免干預。

反正說到底,兩名主考是祖制需要,目的是為了證明掄才大典的公正性,但實際操作中要是真有地位一致的主考官,那很多事就可能變成扯皮,最後反而問題更大,于是就演化成了現在這副模樣。

除了按例由大學士出任的主考官之外,最重要的考試官就是必由禮部尚書親自出任的總提調官兼知貢舉官,這個不多介紹。

而真正的考官中,重要的就是同考官了。同考官的規模很大,通常有十八人之多,號曰「十八房」。

在大明早期,主考官也好,同考官也罷,大多從翰林院調派,稍後一點則允許從外省學官中選用。而到了景泰四年,這個規定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根據時任禮部尚書奏請,詔令︰「會試考官,翰林、春坊專其事,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兼取以充,教官不許。」

高務實這次被意外的選為同考卻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就是因為朱翊鈞引用了這條「祖制」為由——高務實當然既「有學」,又「有行」,不服氣的話,你也考個六首狀元,打個安南定北來給朕瞧瞧?

至于「京官」,高務實還真是京官。之前就說過,巡撫在性質上只是臨時差遣,高務實現在的正式職務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都是京官。

由此可見,皇帝陛下還是肯鑽研的,至少對于大明朝的各項制度來說,他還真是了如指掌,連鑽空子都鑽得如此刁鑽古怪而又讓人無話可說,很是對得起高務實十年前就慫恿先帝穆廟讓他作為太子開始「觀政」。

同考官當然人才濟濟,高務實一眼望去,幾乎全是熟人,而且多半都是在翰林院認識的學霸前輩們,甚至還有幾個可以算得上高務實的「老師輩」——上一科也任同考官的那些。

高務實作為後生晚輩,這時候顯然不是擺架子的時機,哪怕他是身著坐蟒袍的三品大員也沒用,必須得主動上前見過。

等見到陳于陛的時候,高務實笑道︰「玉壘公,此番晚輩與你同監房,還要請玉壘公不吝指教。」

高務實的本經是,陳于陛也是,兩人此科都安排在審閱本經為的考生,也就是所謂房,因此高務實有此一說。

陳于陛跟高務實打交道的時候不多,但曾經听說過高務實為人還算謙遜,因此對高務實的見禮和說詞不太意外,頷首微笑︰「少司馬乃是六首狀元,于陛該多向你請教才是。」

「僥幸而已,豈敢當真。」高務實自謙一句,又道︰「眼下時辰尚早,許閣老恐怕還要過一會兒才能到,晚生正好有些事想要請教,可否請玉壘公借一步說話?」

其實陳于陛對高務實的觀感是有些復雜的,他和其父陳以勤的個性相似,作風比較「正派」,或者說有些守舊,對于高務實一手打造京華的商賈做派,他很是不以為然。

但除了這件事之外,高務實的其他表現卻又比較符合他看人的標準。尤其是高務實在清丈田畝一事上,不僅勸說皇帝退田,還因此逼得京中勛貴也只能捏著鼻子跟著退了大批良田出來,這件事尤其對陳于陛的胃口。

相比之下,高務實操持那些「商賈賤務」的小過,也就不那麼讓他生氣了。因此高務實既然有請,他自然不會拒絕,微笑著道︰「後院有個小亭,小亭邊有幾棵楊柳,是昔日家嚴為小宗伯時所種,不知少司馬可有興趣一觀?」

小宗伯就是禮部侍郎,陳以勤嘉靖四十四年時曾任禮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左侍郎,前後任職禮部約一年,然後就是嘉靖駕崩、隆慶登基,陳以勤便以裕邸舊臣身份入閣了。

高務實倒不知道他老人家在禮部那麼點時間里居然還種了幾棵樹,也不知道是不是陳于陛瞎扯出來的說辭,反正陳于陛說了,他就當是真的,笑著道︰「那倒真要一觀,玉壘公,請。」

「請。」陳于陛伸手虛引,等高務實一動,兩人並肩而行,陳于陛又道︰「少司馬與我同輩,直呼我名即可,無須這般客套。」

直呼其名當然是客氣話,就算同輩也只能稱字,高務實聞言笑道︰「恭敬不如從命,元忠兄,小弟冒昧了。」

陳于陛笑著擺手,等到了後院,果然看見一處小亭,小亭旁邊還有個面積很小的荷花池,池邊有幾棵柳樹,如今正長著不少女敕綠新芽,為禮部的莊重添了幾分生氣。

高務實笑道︰「十八年過去,松谷公手植之柳已是這般綠意襲人,美不勝收。」

陳于陛則笑道︰「十八年甚久,不僅木可成材,人更可以——求真你高中狀元之時,也是這般年紀吧。」

高務實心道︰你也是二甲第七名的學霸,怎麼看起來很在意我這個狀元身份似的?

雖說陳于陛十幾年來一直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做學官,但問題是高務實不打算和他談什麼學問,只好把話鋒一轉,道︰「是啊,昔日為考生,今日為考官,時間過得真快……」

陳于陛正要說話,卻不料高務實已經接著道︰「對了,小弟若是沒記錯的話,嘉靖四十一年時,松谷公也如你我一般,做過那一屆的同考官?」

陳于陛顯然不知道高務實何以提起這樁舊事,不過父親做過同考官,他現在自己也做同考官,似乎也算一樁佳話,不由得笑起來,頷首道︰「不錯,確有此事,求真果然記憶超群。」

高務實笑著擺手,忽然又問︰「嘉靖四十一年……哦,松谷公似乎正是劉胤甫的房師?」

胤甫,是雲南巡撫劉世曾的字。

高務實提到劉世曾,陳于陛的神色就沒之前那麼自然了,似乎想到了什麼,猶豫了片刻,才嘆道︰「說起來,此次滇戰寶鈔之事,于陛還要多謝求真出手相助。于陛雖只是翰林閑官,卻也知道朝廷原本拿不出那麼多銀子來用于雲南的……」

高務實只是微笑,卻不說話,陳于陛則繼續道︰「不瞞你說,劉師兄算是家父門生之中難得的干才,但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雲南的情況就是那樣,土司兵馬甚多不說,便是雲南的漢軍,也有不少是只听命于黔國公的,這雲南巡撫……難啊。

尤其是又要打仗,朝廷又拿不出銀子的時候,這巡撫干得就更難了。之前劉師兄給我來過私函,信中就對此戰局面頗為憂慮,這年頭啊,你不給錢,誰幫你辦事?」

高務實心道︰甭「這年頭」了,任是哪個年頭,你不給錢,人家肯給你辦事?就算紅朝當年取天下時老百姓那麼支持,但前提也有一個「分田分地真忙」不是?

「軍餉和犒賞的事,皇上召小弟進宮之時已經商議過了。」高務實並不諱言他和朱翊鈞的關系,反正也不可能瞞得過身為日講官的陳于陛,于是直截了當地道︰「滇戰寶鈔現在發行的這部分還只是頭期,如果戰事確有需要,小弟這邊還會繼續為皇上募集所需的銀子。」

陳于陛感激地道︰「真是勞煩求真了,此舉實乃救民于水火,雲南百姓若是知曉,少不得要為求真你立祠作傳。」

古人大概對立祠作傳很是向往,但高務實一個無神論者顯然不在乎這個,他只是嘆道︰「不瞞元忠兄,小弟對這些倒談不上多在意,只是正如元忠兄所言,眼下雲南的局勢錯綜復雜,外有緬甸大軍壓境,內外宣慰疑心重重,雲南各土司如何考慮也很難逆料……」

陳于陛吃了一驚︰「土司也不穩麼?」

高務實道︰「要是土司沒有什麼不穩,黔國公為何只是坐鎮洱海不動?」

這話如果是對黃芷汀說起,黃芷汀馬上就能明白高務實的意思,但陳于陛卻絲毫不懂軍事,聞言愣了一愣︰「坐鎮洱海有何不妥嗎?」

洱海,此時指的其實就是大理。

高務實簡直被他問得差點語塞,不得不解釋道︰「緬甸大軍自西南而來,黔國公作為雲南的定海神針,按理說應該前往滇西南地區坐鎮防守,譬如順寧,再不濟也應該在蒙化設防,哪有反而坐鎮滇西北的道理?」

陳于陛仔細想了想看,才恍然大悟︰「滇西北是鶴慶、麗江等土司的老巢!」然後臉色大變︰「緬甸二十大軍來襲,黔國公居然需要先把滇西土司當做首要防範對象?」

他說著,一下子冷汗都下來了。

劉世兄危險了啊,這一仗要是打輸了可怎麼辦?父親的門生中混得像樣的本來就不多了,劉師兄要是栽了,自己怕不是只能在翰林院一直混到致仕?

陳以勤當年不想介入內閣之爭,尤其是不想夾在高拱這個昔日同僚和趙貞吉這個鄉黨中間做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于是干脆致仕了事,但陳以勤有這個資本——他已經做到閣老了,主動致仕回鄉是沒有人會不尊重他的。

但陳于陛卻不可能像他父親當年那樣灑月兌,他在翰林院已經呆了十多年,眼看著各種資歷都混得差不多了,就看什麼時候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把他外放侍郎,鍛煉幾年好入閣。

而劉世曾跟他什麼關系,難道皇帝會不知道?

別說劉世曾自己如果因為此戰的關系被追責,就已經是對陳黨的嚴重打擊了,關鍵是劉世曾一旦出事,他陳于陛多半也會受到牽連,而他怎肯在這種關鍵時刻掉鏈子!

正惶急間,陳于陛忽然發現高務實面色淡然,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不由得心中一動,干咳一聲︰「求真,你是安南定北的國士之才,滇戰雖然凶險,想必你一定有萬全之策……還請求真指點,于陛感激不盡。」

高務實心說︰你雖然打仗不行,好在人還不太笨……

「萬全之策不敢當。」高務實露出一絲微笑︰「不過,若是元忠兄與胤甫兄願意配合小弟幾樁安排,這一仗還是能贏的。」

陳于陛心頭一寬,連忙道︰「願意,願意,求真有什麼吩咐,但請明言便是,我與劉師兄必然遵從!」——

感謝書友「dj000214」、「醉仙人1」、「ASolaF」、「恐怖之源w」、「jjc1221」的月票支持,謝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