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伐元(五七)真相浮現

麻承恩的這檔子事傳到經略行轅,高務實也覺得有些棘手。

按理說,麻承恩接受的直接命令是堵口,確保將察哈爾蒙軍主力圍住。結果麻承恩本來可以趕到,最後卻因故未曾完成,反而遭遇了一場看似平手、實則吃了暗虧的戰斗,造成重大戰略失利。

從這個角度來講,麻承恩理當受到嚴懲。如果踫巧高務實此時想要立威的話,哪怕是「借爾人頭一用」,那也是可以的。

然而現實往往不能完全講道理,要考慮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最終得出的結論十有八九都會是折中的。

比如方才說,此刻對麻承恩最嚴厲的處罰可以是「借爾人頭一用」。高務實身為蒙元經略,手持尚方寶劍,如果他願意,完全可以用聖旨里授予他對「不用命」者的全權處置權直接斬殺、以正軍法。

可是,有幾個問題必須要搞清楚︰麻承恩真的該死嗎?他死了誰獲益、誰折本?他不死對將來是否有好處?

成年人從來不該是一時激憤就做出決定的,而政治家顯然更是如此。就好比沖冠一怒為紅顏絕無可能,吳三桂極大概率應該是被大順軍在京師拷掠百官逼餉的做法,以及那封說他老爹吳襄被抓的假情報誤導,判斷出自己投身大順絕無好下場,而當時他西有李自成、東有多爾袞,實在沒地方跑,所以才最終決定「借兵」——能借就借,不行只好投了。

總之,作為一個軍事團體的領袖,他一切考慮的出發點都是利益,也只能是利益。別說陳圓圓在吳三桂心目中的地位到底高不高都很難說,就算退一萬步講,即便很高又如何,高得過在李隆基眼中的楊玉環嗎?

同樣的道理,高務實此時也不能傻乎乎地因為麻承恩「違令失機」就怒而處置,而是要把上面那幾個問題先搞明白。

這三個問題里頭,其實最關鍵是第二個︰他死了誰獲益、誰折本?

作為麻家軍年輕一代里頭的佼佼者,麻承恩是和他叔父麻貴一樣的總兵級頂級將領,某種程度上而言,也就是麻家軍下一代的領袖人物。

麻家將本身是高務實最早收至麾下的將門,既是高黨武將的元勛,又是宣大將門的代表。心學派根本沒考慮往宣大摻沙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為麻家軍、馬家軍這兩大將門堅決站在高務實陣營,宣大三鎮根本就針插不進。

哦,其實心學派早前倒也想過往宣大摻沙子,比如幾年前把李如松調去做山西總兵其實就是一次嘗試。

只不過這個人選挑得不好,李如松打仗是名將之選,搞政治則純屬外行,連著出了幾次「跋扈」事件,搞得很多人下不來台。

後來趕上西北之亂,李如松被高務實調去西北打仗立了功。在高務實回京之後,他就被皇帝放在固原混了一段時間陝西總兵[注︰陝西三邊其實有五個總兵,包括陝西總兵、延綏總兵、寧夏總兵、臨洮總兵、甘肅總兵]。再後來李成梁出事,更是干脆直接讓李如松回鎮遼東了。

之所以會這樣發展,一來是李家在遼東勢大,李成梁下台得有人能鎮得住李家軍;二來也是因為以李如松的脾氣實在干不好統戰工作,到哪都得罪人,讓他搞摻沙子這種政治上的技術活,根本就毫無指望。

言歸正傳,麻家軍既然在高黨之中如此要緊,高務實怎麼可能因為這樣一件事就殺了麻家下一代的領袖,這不是典型的「親者痛仇者快」麼?何況麻家將目前雖然人才濟濟,但麻承恩的身份還真有些特別。

他是麻富之子,而且還是獨子。麻富當年是英年早逝,之後作為麻承恩大伯的麻錦和作為三叔的麻貴都對麻承恩格外寵愛。這大伯、三叔倆人甚至不惜拉下臉來,將麻承恩送到馬芳門下鍛煉,為的就是好好培養他,以免將來自己在九泉之下無顏面對兄弟。

如今麻貴剛剛在三峽口獲勝,高務實這邊如果轉頭就嚴懲麻承恩,那讓麻貴怎麼想?

怎麼,我麻家滿門上下自帶精兵干糧,二十年來拜在你新鄭高氏門下賣力又賣命,現在你因為一場仗沒打好,二話不說就把我親佷兒一刀砍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別說殺了麻承恩,就算嚴懲都極不理智。實在是典型的拿自己開刀還去問別人服不服,跟後世被網民群嘲的三哥沒兩樣,屬于腦子進水的頂尖表現。

誰獲益?那肯定是心學派獲益啊!你高某人自斷臂膀,我心學派還不得樂出花來?至于誰折本那就不必說了。

第二重要的是麻承恩不死對將來可有好處?這一點幾乎也是肯定的。回顧一下麻承恩的晉升之路就可以發現,他之所以年紀輕輕就做到宣府總兵,最重要的戰功都是跟著高務實打出來的,而升任宣府總兵更有高務實從中推動之力。

按照大明官場的習慣,麻承恩腦門上的高字可謂耀眼奪目,他除非想被全天下人戳脊梁骨,否則這輩子都不大可能做出背叛高務實的事來。

關于這一點,參考原歷史上袁崇煥被崇禎殺了之後,祖大壽竟敢直接帶兵走人就可窺見一斑——當時袁崇煥和祖大壽的關系就和此時高務實與麻家將的關系類似。祖大壽當時很清楚崇禎不會對他如何,但他依然二話不說直接帶兵走人,原因就是順從時代習慣︰對皇帝忠不忠是小,對恩堂忠不忠是大。

後世之人對這種思維可能難以理解,其實這種情況是有文化基礎的。你看孔子就明確支持「親親相隱」,他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意思是家里人犯了罪,你是應該給他隱瞞不報的,因為這是一種最真摯也最基本的人性——孔子可沒說要「存天理,滅人欲」。

這種思想逐漸發酵,就形成了很有中國特色的宗法制度,繼而又形成了層層效忠的思維。到了大明時代,隨著官場上師生關系和軍隊中的家丁制度等盛行,便發展出了文官「恩相」、「恩堂」大于皇帝,家主之命大于聖旨軍令等奇特現象。

總而言之,保麻承恩不死,幾乎就意味著今後數十年麻家將基本都會听命于高務實。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麻承恩該不該死?這其實是一個很有彈性的問題,如果要嚴格的從執行軍令的角度來說,那可能是該死的,畢竟他接到的最後一道軍令就是去堵口。

然而,這件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在這道命令之前,高務實很早就有另一道命令,即讓各部注意搜尋察哈爾部落究竟流竄到哪兒去了。

這道命令自從下達從未收回,那也就是說麻承恩肩上一直背負著搜尋察哈爾部落的責任。既然如此,他發現察哈爾部落而立刻追過去堵截,本身也是在執行高務實的軍令。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因此導致了其他失誤、失利,也只能說他對兩個任務的取舍選擇出現了誤判,而不能說是違背軍令。

既然如此,那就至少不應該是死罪。同時再考慮到麻承恩戰時的表現不僅勇猛無畏,而且也算是明智,那就更能抵消部分不利影響,因此要保他也就有了說辭。

這三個問題想明白,現在高務實就要考慮具體的處理辦法了。如果不是要當場治罪,理論上高務實這個經略就不能擅自決定,他的職權只是向朝廷報告情況並提出建議,決斷權在于兵部、內閣、皇帝,當然這其中皇帝是最終決斷者。

既然高務實要保麻承恩,那就干脆幫人幫到底,想必以麻貴的智慧不會看不懂其中的玄妙。因此,高務實決定自己出面幫麻承恩把戰略上失誤的鍋給背了——畢竟這口鍋給麻承恩背著是殺身之禍,但給他高某人背著卻沒什麼大不了。

戰場之上永遠不缺意外,他高務實此前先有命令要求各部搜尋察哈爾部落遷徙,這是有足夠理由要做的事。至于最後事情那樣踫巧,這……基本上屬于意外,就算心學派想找茬,實學派也有理由推月兌。

再加上此刻高務實有歸化大捷和閃電湖大捷兩場大勝托底,此次伐元之戰從總體上而言已經大獲全勝,接下去無非是繼續追剿圖們和阿巴岱賽音汗兩部,朝廷方面不太可能揪著一處小失誤無限放大。

主意打定,高務實向曹恪交待了一番,讓他去給自己代筆草擬疏文,自己則動筆寫下親筆信回復麻承恩。在這封親筆信里,高務實根本沒提如何處置麻承恩,但也同樣沒提功勞,只是對他英勇作戰表示了肯定,同時告誡他好好休養,不要仗著年輕且身體好就不當回事等等。

這封信說起來挺有意思,信中高務實的口吻不僅是關懷,而且是典型的長輩關懷晚輩模式。如果想想他倆的年紀其實差不多,這感覺似乎有些奇怪,但偏偏高務實很早就是和麻貴平輩論交的,用對待晚輩的態度對待麻承恩便又理所當然。

這些事處理完,已經到了深夜。高務實這段時間一直帶著騎兵趕路,只在閃電湖駐扎的那兩天輕松點,整體來說也算是高強度工作,身心俱疲雖然談不上,但也確實有些累了,于是便少見的沒有接見各部將領,「早早」休息了。

次日,李如松送來軍報,說已經與戚繼光部禁衛軍前鋒踫頭,一路上沒有追到察哈爾蒙軍,料想對方早已往北逃竄。他提出繼續追擊,請高務實批準。

李如松的立功之心一直很強,這一點高務實是早就知道的,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不過這道軍報還是讓他覺得沒那麼簡單,他總感覺李如松似乎不太樂意與戚繼光踫面。

為什麼呢?是既生瑜何生亮嗎?似乎也不太對。如果說遼東有人要對戚繼光說「既生瑜何生亮」,那也應該是李成梁才對,有他李如松一個晚輩什麼事?要知道,當年李成梁還特意把李如松安排去戚繼光執掌的薊鎮鍛煉,理論上戚繼光還是他的老上司呢。

誒?老上司……哦,原來如此。看來李如松的確有那麼點心病,只是並非「既生瑜何生亮」,而是已經作為遼東總兵的李如松可能不想在外人面前踫到一個比他地位更高、資歷更老、功勞更大的老帥。

哈,這家伙還真是有些傲嬌。不過……也罷,那就成全他吧。高務實很快回復李如松,批準他繼續追擊蒙軍,但要求他至少一天兩次報告自己所在位置以及面臨的情況——不管這情況是好是壞。

另外,這一次與之前不同,高務實已經隱隱感到察哈爾部的動向不太對勁,連整個察哈爾部落都出現在了土默特,看起來似乎是要搞一次大遷徙。

大遷徙對于游牧民族而言不能算很少見,但也並不是說遷就能遷的,一般而言照樣需要提前做好一些準備。當然,高務實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具體這種準備工作要提前多久開始做,他並不清楚。但無論如何,倘若這次察哈爾真是要遷徙,意味著他們提前一段時間就已經有了計劃,並且認真執行了。

如果這個猜測是真的,那也就解釋了之前自己很納悶的幾點。比如他們二話不說放棄察罕浩特,比如完美施展金蟬月兌殼,比如莫名其妙來打歸化等等。在「有準備遷徙」這個前提之下,以上這些就都可以解釋得通了。

不過,似乎還有一件事解釋不通︰如果察哈爾一早就打算大遷徙,那外喀爾喀部怎麼辦?阿巴岱賽音汗是否知道此事?如果知道的話,他為什麼還會樂意配合圖們?

這是很莫名其妙的,因為圖們如果大遷徙並且遷徙的目的地很遠,那麼他對阿巴岱賽音汗的威懾力實際上就已經消失了,阿巴岱賽音汗沒有理由還跟著他的指揮棒轉動。

不過想到這里,有件事引起了高務實的注意︰把漢那吉傳來的消息是已經佔據和林且控制了周邊的一些零散小部落,這說明阿巴岱賽音汗將他本部也轉移走了,但沒有將其統治的全部部落打包走。

難道說外喀爾喀部也打算遷徙?可是他又打算去哪里呢?是和察哈爾部一起走嗎?如果是一起走,現在察哈爾蒙軍眼看就要跑掉了,可是他率領的外喀爾喀部蒙軍卻還滯留在戰爭區域,他就不怕自己跑不掉?——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klauszx」、「書友20190724085311580」、「書友854***490」、「曹面子」、「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