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海禁問題

夏完淳雖然年齡不大,但卻對酒很有興趣,大概詩人都是這樣吧。

一口葡萄酒下肚,他的眼楮立即就瞪大了。

「皇上,好酒,此酒絕非凡間物呀,臣還是首次感覺竟然有如此好喝之酒!」

听到夏完淳夸獎好酒,兩個公主都露出驕傲的神情。

建文︰

「當然啦,父皇乃神人轉世,不但有好酒,還有……」

「妹妹的意思,父皇不但有好酒,還能上陣殺敵,指揮戰斗運籌帷幄,看看流寇看看東擄,說多了你小孩子家家也不懂,喝酒!」

朱薇娖擔心建文透漏父皇的老底,急忙打斷她。

听到公主說自己是小孩子,夏完淳微微一笑,心里想說公主也不大嗎?可是他還是忍住了。

朱由檢喝口酒,打斷了三個孩子說笑︰

「夏完淳,你是江南人,能把你知道的事情說說嗎?朕要听實話!」

夏完淳急忙起身抱拳︰

「陛下請講,臣必定知無不言。」

朱由檢微微一笑︰

「坐下回話,朕想知道江南走私的事情,你了解多少?」

夏完淳︰

「回稟皇上,據臣所了解,雖然大明海禁只是官方海禁,民間仍然有船只下海,都是那些士紳富商和官家勾結獲利。

大批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出海,可以換回巨額金銀,但並不會向朝廷交稅。

在陛下放開海禁後,情況似乎有好轉,但走私依然猖狂,如果能控制走私,大明復興不成問題!」

夏完淳說的這些事,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穿越者,朱由檢當然很清楚。

明朝的滅亡,其實和海禁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向海洋要資源要財富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共識,15世紀末由歐洲人開啟的大航海時代。

更是讓資源貧瘠的歐洲發展迅速超越亞洲,奠定了歐洲數百年的繁榮。

而早在大航海時代近百年前,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就已經率領規模空前的艦隊揚帆出海、連通世界。

但這世界航海史的奇跡沒能繼續下去。

1424年明仁宗朱高熾在即位詔書中宣布停止下西洋,明朝的海洋探索基本廢止。

而終止鄭和下西洋,就是明朝文官集團出于自身利益出的政策。

明朝文官提出停止鄭和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是說「支費浩繁,庫藏為虛」,說白了就是花錢太多,造成國庫空虛。

但這是只能忽悠身處皇宮、遠離民間的皇帝的假話。

從南宋時開始,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發展進入高峰。

南宋以遠小于明朝的國土面積,財政收入卻能達到明朝的25倍,海外貿易佔了大頭。

宋朝對進口商品征收7%-10%的關稅,每年僅是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的稅收就達200萬貫(約等于200萬兩白銀)

如果說南宋的歷史離明朝較遠,那元朝同樣是海貿大國,裝滿瓷器的海船川流不息。

東至日本,西達東南亞、波斯、阿拉伯、非洲。

可以說一次海外貿易的利潤動輒十倍、百倍。

海外貿易的暴利對于江南地區的官僚豪紳來說根本不是秘密,很多家族就是靠這個發的家。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解決倭寇以及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的殘余勢力的侵擾,下達海禁令。

撤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大市舶司,禁絕對外貿易,凡是私自建造海船、進行海外貿易的人一律處斬、家屬發配充軍。

但是《資本論》中有一句名言「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

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朱元璋的嚴令擋不住江南地區居民對于利益的追求,無權無勢的普通平民干脆出海當海盜。

身為特權階層的官僚豪紳干脆幫助海盜銷贓,或者組織船隊進行走私貿易。

而明朝偏偏沒有強大的海軍,對于海盜、走私行為無力制止。

朱元璋的海禁令除了減少了朝廷的稅收之外,根本毫無用處,官僚豪紳趁機成為明朝海外貿易的主導者,牟取暴利。

以明朝末期著名的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海上貿易集團為例,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

鄭和下西洋這件事的出現,打破了江南地區官僚豪紳對于海貿的壟斷。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大小艦船200余艘,其中主力寶船63艘。

按照英國學者米爾斯推算每艘寶船可載重2500噸,每次出航之前明朝宦官們都會統一收購大量瓷器、茶葉、絲綢等貨物以便隨船出海在沿線國家展開貿易。

而各國的貿易額每年是有限度的,鄭和船隊帶去了大批貨物,自然影響明朝走私商隊的銷量。

最重要的是原本大家明目張膽的違反海禁令,是因為皇帝抓不到。

現在鄭和組建了當時堪稱無敵的艦隊,揚威海外、清剿海盜,抓個走私船隊不是輕松的。

下西洋船隊管事的都是皇帝的親信宦官,他們只要忠心于皇帝就行了,可不用給官僚豪紳們面子,走私要是被抓,是死是活可就全看皇帝心情了。

因此走私船隊在鄭和下西洋開始後大為減少,而在當時每年因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26萬公斤,白銀在明朝就是錢,財帛動人心,這一大幫利益集團不恨死鄭和船隊了。

明朝依靠科舉取士,而文化發達的江南地區長期壟斷錄取名額。

1397年著名的「南北榜案」就是這一現象的集中體現,明朝官場大多被江南地區出身的官員把持,這幫官員或多或少都和海外貿易有關。

即使本身不牽扯海外貿易的文官,每年下邊人孝敬的「冰敬」、「炭敬」,大筆銀子拿著,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也不得不為利益集團說話,而且打擊宦官勢力不是文官集團的政治正確麼。

一大幫文官集體諫言要求廢止下西洋,自然不能說影響到自己的私利了,要打出光明正大的口號就是「支費浩繁,庫藏為虛」。

但明成祖朱棣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皇帝,對于文官基本上是不屑一顧,因此一直到1424年篤信文官的明仁宗朱高熾登基才廢止下西洋。

到了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再次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可惜鄭和已經老邁,中間還耽誤了多年的時間,很多為下西洋配套的人員、設施已經荒廢,明朝下西洋的壯舉已經難以為繼了。

鄭和下西洋到底賺不賺錢,只要看看明成祖朱棣做的事就知道了。

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時間從永樂三年至永樂二十二年。

這段時間內朱棣先後五次親征蒙古,每次都出動十多萬兵馬。

派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浦四次南征安南,又是十多萬兵馬的耗費。

征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擴建北平城,修建紫禁城,遷都北京等等,這里面很多錢是從皇帝的內庫中出的。

而皇帝的錢是鄭和等宦官們幫他賺來的,說白了下西洋賺的錢全到了皇帝自己的小金庫中。

朝的官員們要是沒有私心,不想著不納稅、壟斷海外貿易,就不應該推動廢止下西洋。

而是應該推動廢除海禁令,推動對外貿易的擴大。

這種私心可以說毀滅了推遲明朝滅亡的唯一機會。

明朝滅亡最大的原因就是兩條,一是國家財政崩潰,拿不出足夠的錢來平定遼東、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

明朝皇帝要是能從海貿中弄錢,所謂的「三餉」根本就不是事,怎麼會缺錢花。

二是小冰河期,明朝天災不斷,糧食連年歉收,饑荒不斷。

而南洋的佔城、暹羅、安南、真臘等國都是產糧大國,糧食一年兩熟或三熟。

下西洋船隊要是一直存在,這些產糧地就會一直尊崇明朝的領導。

不論是征糧、借糧,還是買糧,都能解決明朝的缺糧問題,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