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罪孽深重

康親王當即對他大加贊許,破例讓其以「布衣之身」加入平叛大軍。

在事後戰事的發展中證明康親王果然沒有看錯人。

戴梓為平叛大軍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火器維護、修理、改良以及制造。

使得清軍在火力打擊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從而大大提高了戰斗力。

戰後由于戴梓的出色表現,自然那是大功一件!康親王又再一次破例帶著他,覲見麻子。

由于他飽讀詩書,工于詩文,再加上在火器制造上所表現的「超出常人」的天賦。

當下贏得這位麻子皇帝的青眛,被授予翰林院侍講,成為清帝國重要的的儲備人。

戴梓擔任翰林院侍講後,其火器設計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先是荷蘭使者向麻子皇帝進貢該國新型火槍,以示向大清炫耀該國的強大武力!

為此,麻子命令戴梓迅速仿制該國火槍,回贈給使者,以滅其威風。

當下戴梓不辱使命,僅在短短幾天之內,便仿制成功十支荷蘭「蟠腸鳥銃」,回贈給荷蘭使者。

此舉不僅是捍衛了大清帝國的尊嚴,同時戴梓精湛的武器設計才能,也贏得了朝野上下一致的贊譽。

至此之後,年輕的麻子皇帝在火器設計制造方面,更加倚重戴梓。

不久滿清為了應付西北戰事,需要一種威力巨大的火炮來裝備清軍。

這時戴梓依然領命,不到十天時間里,新型火器「子母炮」設計成功了。

該炮威力明顯優于當時清軍所有裝備的火器,而且重量只有300斤左右,在17世紀的火器制造界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當時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火器制造時總會有這種「頑疾」。

一種火器如果追求射程遠威力大,必然會造成體積重量巨大,一兩千斤都是「小意思」。

這必然限制了其機動性和運輸困難等弊端,如果追求機動性高,以便于運輸,往往會制約該火器的射程和威力。

而戴梓所設計的子母炮,就是榴彈炮的前身。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困擾世界火器設計界的「難題」!

這他的這一設計不僅解決火炮的機動性差和運輸不便的弊端,而且還兼顧火炮射程遠,威力大等優點,可謂是一舉兩得!

麻子在參觀完子母炮的演練後,聖心大悅賜名該炮為「威遠大將軍」。

該炮在此後不久爆發的「昭莫多戰役」中大顯神威!

鋪天蓋地的炮彈碎片,打得蒙古噶爾丹大軍哭爹喊娘,頓時潰不成軍,根本無法在清軍如此猛烈炮火之中,保持嚴整的軍列。

頃刻之間,剛才還如狼似虎的蒙古騎兵,便紛紛棄械逃命。

至此一戰,噶爾丹大軍一蹶不振,十年不敢進犯國境,蒙古喀爾喀地區又重新回到了中國的懷抱。

後來他又發明了連珠火銃,火銃即火槍,宋朝時發明,宋、元、明時代均已裝備軍隊為火器隊。

元代蒙古西征西亞歐洲,曾經有炮隊發揮威力。

後來,東方的火槍技術為意大利、葡萄牙、尼德蘭(荷蘭比利時)人所學並改進。

明末,努爾哈赤的東擄軍即曾經請歐洲技師指導研制「紅夷大炮」等軍火。

來華之耶穌會士利瑪竇、南懷仁均曾經參與明清的制造槍炮活動。

戴梓的發明是可以連續發射二十八發子彈的「連珠火銃」。

據記載,銃背有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餃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于筒中,同時解月兌另一機而擊發,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戴梓在火器設計中頻頻大放異彩,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好運。

不久,麻子便以「通倭」為名,將其一家流放到關外東北。

此後的30余年間,戴梓飽經風霜,嘗遍人間疾苦,最終死于貧病交加!

一代兵器大師,卻以這種淒慘景象落幕,真是讓世人為之惋惜。

戴梓廢逐而死後,華夏此後二百年間,就再沒有能夠研制近代火炮槍械的設計師與火器專家。

而戴梓關于槍炮奇思妙想的設計,則通過南懷仁等遞送的情報而流入歐洲。

從此華夏軍事火器技術即遠遠落後于西方。

對于戴梓是如何獲罪的歷史上一直流傳兩個版本。

1、當時麻子最為寵愛的傳教士南懷仁,因為戴梓驚人的武器制造天賦,便心生妒忌。

然而此公確實是技不如人,就使出毒計,勾結投降東擄的張獻忠義子,上書污蔑戴梓「里通外國,勾結倭國」,不想麻子竟信以為真。

2、麻子對戴梓並不信任,僅僅只是利用其火器設計制造方面的才能而已!

在平定海內戰事之後,便準備將其除掉,防止反清勢力對其加以利用。

因此麻子便借口戴梓勾結「倭國」,意圖不軌的莫須有的罪名,將其全家流放到冰天雪地的關外,嚴加看管。

其實僅憑一個「洋和尚」和一個剛剛反水不久的「二五仔」,就將屢立奇功的功臣一舉「拿下」?

這實在不符合麻子皇帝一貫英明神武的形象,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滿清統治階級,有預謀地鏟除潛在「隱患」的一個策略而已!

戴梓是漢人,掌握先進槍炮的發明技術,毫無疑義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東擄以僅數十萬人的小族統治中國,深怕漢人掌握新式軍火技術而起義顛覆之。

清初所謂閉關鎖國的海禁與禁止通洋,實際上深層思慮並非經濟,而是政治問題,亦與怕漢人通洋而獲得西洋軍火技術的忌諱有關。

麻子乃雄主,他對戴梓的發明與本事了若指掌,所以有事時用之,太平時即思慮抑制而鉗制之。

這就是戴梓蒙冤而被流放、冷藏于關外三十年悲劇的真正原因。

朱由檢看到大明兵器制造局制造的機槍後問趙士禎︰

「這個重量如何?是否方便攜帶?」

趙士禎拱手說道︰

「回稟陛下,此機槍重64斤,單兵攜帶有些困難!」

朱由檢點點頭︰

「重量太大,給他加裝兩個輪子,這樣士兵行軍時可以推著走,同時也方便移動射擊,你們要在朕御駕親征之前完成,朕給你們七天時間!」

七天時間造兩百機槍輪子,這對大明兵器制造局來說根本就不是事。

趙士禎急忙領旨︰

「遵旨,兵工廠三天即可完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